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 中华禅法鼓宗▪P4

  ..续本文上一页  2.从人本的立场修解脱道

  

  汉传的佛教是重视于人文的,禅宗就是站在人的本位上修解脱道,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所以在汉民族的社会里受到普遍欢迎而持久的盛行。其中有没有怪力乱神、故弄玄虚?《大藏经.史传部》里便有一部《神僧传》,有些修禅的人会现神通,而有神迹,但是大善知识的禅师是不准玩神通的。《高僧传》的神异僧之中,虽也有大禅师,但终不是禅师的常范。在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中,不管哪一家哪一宗,我们看到禅师多少都有神通、感应,但是不会表演和宣传的。我编的《禅门骊珠集》里也有几位禅师曾有神异灵验,但不是成为一位伟大禅师的必备条件和范例。由于外道也有神通,所以不是因有神通而能成为一代宗师、禅师的。

  

  汉传佛教的本质是人本的。可惜到了明末之后,因为当时部分禅师的腐败,嘴上讲公案、弄禅机、耍嘴皮,生活行为都不像是个比丘,致使明末四大师的憨山、紫柏、莲池、蕅益都对当时禅宗的人士没有好感,而持批评的态度。他们都是禅师,却不承认自己是禅师。那不是禅宗不好,而是当时自许为禅师的人,多半没有真正实践汉传的禅法。但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属于人间性的,以人为本位的,也可以说这是汉传禅法的特色。目下台湾宗教界,标榜是禅师的人也不少,正统佛教的及外道的都有,因此我在国际间是知名的禅师,在国内我则宁可被称为法师。

  

  五、法鼓山所弘扬的禅佛教

  

  佛法的源头是从释迦牟尼佛而来,最基础的圣典是《阿含经》;我们法鼓山的禅法是结合了《阿含经》,并且运用中国禅宗的特色,而贴切、适应着今天的时代环境,在态度上是开放的,在观念和方法的立足点上,则本于中国的禅宗。

  

  法鼓宗的汉传禅法究竟是什么?便是我经过数十年的熏闻、阅读和实修,将佛教的来龙去脉厘清整合,其间陆续出了几本书,如在《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分为四篇,第一篇是非常精要的基础方法,并且有系统的介绍中国禅宗的传承和禅宗历代祖师最精采的部分。这本书主要是根据日本驹泽大学忽滑谷快天教授的《中国禅宗思想史》,内容涵盖了从印度禅到中国的禅宗;另有三篇是我的禅修指导开示。如果有兴趣的话,尚可以参考《圣严法师教默照禅》以及英文版《牛的印迹》(Hoofprint of the Ox,中译本由商周出版公司出版)。

  

  我把汉传禅法的临济及曹洞两大宗,既分流又合用,也就是将大小乘次第禅及顿悟禅,与话头禅及默照禅会通,因应不同禅者的需要或不同时段状况的需要,弹性教以适当的方法,以利安心。而其宗旨,则皆汇归于话头或默照的祖师禅,是跟平常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在传承之时,原则上两脉并传,亦可视因缘而传其中的一脉。

  

  立足于汉传禅佛教的基础上,不弃学术思想的研讨,不被言教文字所困囿,活用印、汉、藏三大主流的各派佛学,才是无往而不利的,也是可以无远弗届的;又因我们承继了中国禅宗临济及曹洞两系的法脉,所以名之为「中华禅.法鼓宗」。

  

  六、建立「法鼓宗」之原因与目的

  

  提出法鼓宗的原因有二:

  

  1.因法鼓山的禅法,继承了临济、曹洞两大法脉的合流,所以必须重新立宗。指导学者,则仍可单传一脉或两脉并传。而修学者若能于其中一流得力,则另一流亦必得力,所谓「一门通,门门通」。

  

  2.因法鼓山的禅法,是整合了印度及汉传诸宗之同异点,并且参考现今流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的禅法,乃至南传内观法门、藏传的次第修法,重新整理汉传佛教的传统禅法之后的再出发。因为是在承袭传统禅法之外又有创新,所以必须重新立宗。

  

  创新的内容,例如本书〈承先启后〉一文中所说:将传统的话头和默照禅整理后,除了保持顿悟法门的特色,也在顿中开出次第化的渐修法门。并且将禅修过程由浅入深,分成四个阶次: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每个阶次各有修行及进阶修行的方法。(参考第8页)

  

  提出「法鼓宗」之目的有二:

  

  1.使禅佛教与义理之学互通。

  

  2.使禅佛教与世界佛教会通,并且接纳发挥世界各系佛教之所长。

  

  例如本文〈三、汉传佛教的特色·融合诸宗精华的禅宗〉所说:「我站在现代人所见汉传禅佛教的立足点上,希望把印度佛教的源头以及南北传诸宗的佛法作一些沟通,因为我所见、所知汉传禅佛教的特色,就是释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怀。」(参考第44页)

  

  再如本文〈五、法鼓山所弘扬的禅佛教〉:「立足于汉传禅佛教的基础上,不弃学术思想的研讨,不被言教文字所困囿,活用印、汉、藏三大主流的各派佛学,才是无往而不利的,也是可以无远弗届的。」(参考第51页)

  

  所以,提出「法鼓宗」之目的,可说是为了期勉法鼓山的僧俗四众,以复兴「汉传禅佛教」为己任,担负起承先启后的使命和责任,以利益普世的人间大众。

  

  七、问答

  

  问︰禅宗的禅是如来藏系统,见性之后有个东西在,这是流弊。师父以后要不要再讲「如来藏」?修禅的人是否都该去念佛?

  

  师︰修禅的人不一定都要念佛去!明末因为禅宗的弊端很多,以致大师们不承认自己是禅师。蕅益大师本来是学禅的,后来弃禅而念佛去了。清朝时期的禅宗人士,大致上都会念佛,念佛之后参话头,参「念佛是谁?」。

  

  如来藏系统不一定有流弊,所谓流弊是说,有一样东西叫做如来藏,很容易跟外道的神我混淆。如果对佛法的知见很清楚,就不会有问题;如果对佛法的知见不清楚,很容易出岔子,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身心反应,就以为自己已经见到佛性了,其实可能只是光影门头中的幻影、幻觉;最多是有统一心的经验,便以为是与三世诸佛把臂同行了。

  

  佛性无相,自性是空。若还有执着在,执着自己的经验,很容易未证谓证,那就是执着如来藏而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是如来藏本身并没有问题,此请参考拙著《华严心诠》第四章第五注「如来藏」条,有较详细的说明。

  

  问︰禅宗的精华是人间,因此未来禅宗开悟的机缘、机锋的形式,还要不要沿用下去?这是让人产生兴趣的地方,也是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

  

  师︰中唐到晚唐之间,禅宗的祖师们对修行相当有深度的人或者是根器特利的人就用机锋。如果是刚开始学禅,既没有工夫、根器又钝的人,而套用过去人的语录机锋,那就像东施效颦、鹦鹉学人讲话,完全没有用处。机锋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老师与弟子之间用之得当与否而已。

  

  如果不用机锋,就老老实实从基本的禅观方法学起。天台止观是可浅可深的,一般的中国禅者,若不从调五事及具五缘做起,便得有老师指导参究话头,因此天台的教观及华严的心境,是禅者必须借力的。可见不讲「如来藏」的方便,汉传禅法的无念无住无相是不易着力的。

  

  中国禅法的发展也有几个阶段,请参考拙著《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从达摩开始,进入纯禅时代,在这之前,用的是禅数方法,近于禅定学,六祖惠能以下,则用禅机的禅学,唐末以后是综合诸宗的杂修时代,南宋之世,禅宗中兴,则出现了默照与公案话头的禅风;禅宗之前的禅数方法是修九次第定的禅法,达摩二入的理入,及惠能的即定即慧,是顿悟禅(祖师禅)。其实此一顿悟禅,与天台《摩诃止观》的「观不思议境」相同。

  

  问︰请师父简单的讲解今天的主题「禅佛教」的定义和范围?

  

  师︰广义来讲,所有的一切佛法都是禅佛教,「从禅出教,藉教悟宗」,所有的佛法都不离禅法;狭义来讲,就是汉传的禅宗佛教,禅宗虽含大小诸宗的基础及其精华,归纳起来就是法鼓宗的默照禅、话头禅。

  

  问︰师父刚刚提到法鼓宗的禅是接续《阿含经》,又说我们所提倡的不是中国禅宗的禅,我想问的是:中国禅宗的禅是奠定在《般若经》的基础上,《般若经》是否也是法鼓山的基础之一,是不是我们只纳入《阿含经》?

  

  师:我没有说我不提倡中国禅宗的禅,而是不同于光说不练的口头禅或狂禅,乃是宗说具通的禅。达摩禅法是从如来藏系统的《楞伽经》出发,五祖、六祖都讲《金刚经》,由于如来藏的佛性,即是《般若经》的空性。

  

  问︰这是接续着般若思想?

  

  师:对!《阿含经》只讲缘起法,没有讲空。空性是般若、中观依缘起思想而发展出来的。《阿含经》讲缘起,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个佛是什么?是空性,是一切诸法的自性本空!

  

  问︰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如参公案、话头之类,原本来自禅宗的基础,现在加上《阿含经》的内容,则所体验到的会不会和过去不同?

  

  师:《阿含经》并没有讲什么公案、话头,也没有讲默照、见佛性。我们在方法上有话头、有默照,在观念上有佛性,这就不同于《阿含经》。但是此二法门探索其源头,确是《阿含经》宣说的缘起,即无常、无我、空、得解脱。若背离了《阿含经》的缘起法(即我认知的「见法即见佛」的「佛性」),便不能算是佛法了,然而汉传的禅佛教具有包容性、消融性,以及对于人间社会的适应性,因此法鼓山要坚持汉传佛教的立场。

  

  《阿含经》所代表的素朴性、人间性、实用性,是无可置疑的,然其涉及安心法的次第禅定,则非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体验的;所以禅宗将禅修的工夫,运用到担水砍材、饮茶吃饭等平常生活中,乃是佛教传到汉地之后不得不然的发展,这也是《阿含经》所未能见到的特色。

  

  (此文于2004年9月23日、9月24日、10月7日、10月21日分成四次对法鼓山僧团大众讲出,复于2006年3月20至25日删修增订。复经果彻、果见、孟颖三位僧俗弟子校勘补正,迄同年7月8日定稿。)

  

《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 中华禅法鼓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