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的。
2.大乘八宗
中国从南北朝隋唐时代开始,陆陆续续成立了八个大乘宗派,分别是:三论宗、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和密宗。其中,三论宗和唯识宗的思想,偏重于印度哲学,三论宗偏于中观,唯识宗(法相宗)偏于瑜伽;三论宗带有一点中国的味道,唯识宗几乎没有中国的东西,乃是偏重于学问的,而较少发展教团组织的信仰与实践。密宗也偏于印度的,故此三个宗派在中国传了几代就停顿了。律宗,有专门研究的人,却没有一个教团,也没有多少专属的寺院和群众。实际上,中国的律宗自始就不是一个教团的派系,乃是研究四分律的学派,一共有南山、相部、东塔三派,而能够被延续下来的只有「南山道宣」一派。后代对于戒律的研究,大概都是根据南山律来发挥的(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
每一个出家人都要受戒,受戒时就是用南山律,因此在出家人之中也只有少数的律师研究南山律来传戒、讲律。到了明朝,律宗已经断绝,蕅益大师对此着墨甚多。明末,宝华山系统的传戒规范又复兴了,我们现在受的戒就是这个系统传下来的。它跟早期的南山律是不全一样的,因为中国的律宗没有一定的寺院,没有一定的信众群,虽有传戒的寺院,未必就是律宗的教派。
天台宗,整合了印度大小乘佛法,也契合了以《法华经》为根本教典和中国思想的特色,其传承则是在智者大师之前已有了数代。据说龙树菩萨是天台宗的始祖,后有慧文和慧思禅师,智者大师乃是第四代。在中国来讲,智者大师是第三代,前有慧文、慧思,到了智者大师集其大成。日后,智者大师的学生章安禅师,把智者大师的讲录整理成为三大部,既是学问的、研究的,也是实修的。因此,天台宗具足了思想性的、组织性的、次第性的,不论教理及禅观都有极其谨严的系统次第,但其派下学者渐渐地多重于教理的宣扬而少重于观行的修证,故演变成了法义思想的佛教,因此没有办法成为普遍实践的教团。所幸每一个时代总有几位研究天台教学的学者,在努力于天台学的注释及弘讲,唯专属寺院则非常的少。
华严宗,出现于天台宗之后,乃是根据《华严经》成立的宗派,其源头也是印度的龙树,并且跟唯识、天台、净土都有关系,具组织性和思想性,而把如来藏的「法界观」发挥到极峰的层次。但是在中国也没能成为一个向民间普遍推广的教团,只有学者们在研究、讲解,却没有教团组织,其信众少,正统华严宗的寺院也非常之少。因此,所谓汉传佛教的学问化,固然有三论、天台、唯识、华严和律等诸宗,却只有净土的念佛及禅宗的「道在平常日用中」,是持久、普遍深入民间的。
不过,提起净土宗,中国并没有一个代代相承的净土教派,不像日本各宗均有固定的寺院,尤其日本的净土宗势力非常坚强。日本的净土宗是教团,创始祖是法然,而后由亲鸾新创的净土真宗,发展成为势力庞大的教团,可以说拥有日本佛教一半的信众。在中国,净土宗的寺院很少,我们所看到的净土宗,都是某个时代某个寺院出了一位倡导念佛的大师,于是该寺院便在那时代成为净土宗的寺院,然而时日一久,也可能转成禅宗道场,故亦没有代代相传。日本的净土宗寺院则不会因时而异,它一定是一代一代的脉络相承。
关于净土宗的发展,日本学者主张,净土宗是从中国的善导大师开始的,但是中国的莲宗学者认为是从庐山慧远大师结莲社念佛开始,故推慧远为莲宗初祖,近世的印光大师则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从东晋至民国的一千五百年之间,净土宗只有十三位祖师,可见不是代代相承,而且这十三位祖师,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譬如明末蕅益大师之后,一下子就接到了清朝的红螺(彻悟)大师,接着便是民国的印光大师。其实这都是出于后世学者做的排序,而且,不同的学者尚有不同的排法。这就表示,净土宗在中国,虽然拥有许多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却没有属于净土宗传世不绝的脉络与教团。
在汉传佛教之中,拥有僧团和众多的寺院,而且重视法脉代代传承的,唯有禅宗。事实上,禅定是大小三乘的共轨,净土是大乘诸宗所同归,净土皆是诸佛菩萨发的本愿所成,愿度众生,就必须要建设净土,在严净国土的过程中度众生,在度众生的过程中严净国土,那个国土就是净土,所以不是唯有西方的弥陀净土才算净土。也不是唯有净土宗的人才念佛,事实上大乘诸宗都念佛、都信有净土,禅宗也念佛、也信有净土。而禅宗是法脉未断、寺院处处的唯一例外。
3.融合诸宗精华的禅宗
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就是完成于中唐,迄今依旧遍及全国的禅宗。
中国佛教一讲到禅宗,大概就是包含了一切宗派。在禅宗的寺院里,有的研究华严、天台,有的研究唯识、三论,也有人研究律,而且禅寺里绝多数人也是念佛的,以致有参「念佛是谁」的公案话头。禅宗的寺院也容纳了真言密咒,禅寺常持诵的有:〈尊胜咒〉、〈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因此可说,禅宗乃是成熟而实用化了中国大乘诸宗的精华,也涵盖了中国大乘诸宗的长处、用处。
太虚大师站在中国汉传佛教的立场,把佛法根据八宗而归纳为三大系:「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和「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宗」指的是三论宗,由吉藏大师完成;「法相唯识宗」指的是唯识宗,由玄奘、窥基大师完成;「法界圆觉宗」是指法、法相两宗以外,其余六宗皆是法界圆觉。在太虚大师的著作里,分量最多的即是法界圆觉宗,他个人也是偏重法界圆觉宗的。
印顺长老提出的印度大乘佛法三大系,则与太虚大师的汉传佛教三大系有些不同。他讲的三大系,即「性空唯名」、「虚妄唯识」和「真常唯心」。「真常唯心」是如来藏系的经论,意思是真如、如来藏、佛性、法界、法性、实性、实相等,好象即是法界圆觉宗,但不尽相同;「虚妄唯识」是指弥勒、无着、世亲的瑜伽学派;「性空唯名」是指龙树、提婆、清辨、月称等的中观学派。
印顺长老是依据经论思想而分析,不是以一宗一派作为归类,他是回到印度佛教的源头予以厘清,哪些属于「真常唯心」,哪些属于「虚妄唯识」,哪些属于「性空唯名」。他把「性空唯名」作为大乘佛教的最根本,这跟印度《阿含经》的佛教思想是相通的;但是,印顺长老并没有就把《阿含经》当成最高的佛教,他以「性空唯名」的中观大乘佛法为佛的本怀,这跟太虚大师的想法以「法界圆觉(如来藏)」的空有圆融为本怀是不同的。唯此两位大师都是思想家,却皆未能及身组成持续而普及的教团。我则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长老的伟大思想,站在现代人所见汉传禅佛教的立足点上,希望把印度佛教的源头以及南北传诸宗的佛法作一些沟通,因为我所见、所知汉传禅佛教的特色,就是释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怀。
四、汉传禅佛教的范畴
1.含摄整体的佛法
汉传的禅佛教,并没有一定的范围。天台的《释禅波罗蜜》说,禅波罗蜜总摄一切波罗蜜,禅既是大小三乘的共轨,汉传的禅佛教便是含摄了整体的佛法。
我们知道,天台宗、华严宗的祖师们大都是禅师,律师们的持诵、礼拜、念佛、打坐,也都是禅定的工夫。要晓得戒、定、慧三学是分不开的。念佛的人,根据净土经典《观无量寿经》,观想的「观」就是禅,叫「禅观」。此外,唯识宗的瑜伽师,就是禅师;中观又叫空观,空观实际上是从十二因缘观而来,是观行,也是禅观。密宗非常重视与本尊相应的观行,离开相应不能叫做密,既然是相应就是瑜伽,也就是禅,可见任何一宗都是禅的内容了。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将禅宗称作「宗下」,法义之学的各宗称为「教下」?其实天台宗主张教观并行,禅宗虽云教外别传,唯从《六祖坛经》就主张「宗通说亦通」的,《坛经》中引用了十来种经证,便是最好的例子(参阅拙作《禅与悟》之〈六祖坛经的思想〉,《法鼓全集》四之六)。所以「从禅(心)出教,藉教悟宗(心)」,是产生全体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因果。
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思惟的最后,即明心见性,明的是无我心,实际上无我心就是禅心、禅的宗旨。因为佛悟到无心之后,说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十八界、六度、四摄、三法印、二谛、一乘等佛法,名之为「从禅出教」。「教」就是佛陀的言教、佛说的法,那是从禅修悟出来的。
然后,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佛弟子们随佛学法、修行禅观,经过闻思修证的过程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悟得自己的自性与三世诸佛的佛性无二无别,因为佛性即是无我的空,即是无心,即是禅心,这就叫做「藉教悟宗」。
因此,历代的禅宗祖师虽唱不立文字,却留下了大量语录文献,证明他们都是博通内外群书的大学问家,只是唯恐学禅人的执着文字而将心死在句下,故要呵斥那些只知寻文守墨的文字阿师。
从释迦牟尼佛开始,禅法始终是一贯的,一直到现在为止,不论是大乘、小乘,都不离开禅法,只有深浅顿渐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也就是悟得「无我心」。
汉传的禅佛教,有广大的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的适应,包容适应中国文化,普及于中国社会,也当能包容适应和普及于现代世界的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又能消化、融合多元文化而成为人间性的共同文化。
多年来的我,即以汉传的禅佛教为背景,将禅佛教的观念及方法,转化成一个新名词,叫作「心灵环保」,又以「心灵环保」为主轴,来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再以三大教育来达成此一理念的实现。所以发扬汉传的禅佛教,乃是我们的命脉所系。
…
《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 中华禅法鼓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