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力的难行道殊途同归了。
佛教最重要的特色是「缘起」,它的内容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四圣谛就是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苦是结果,苦集是因素,苦灭也是结果,灭苦之道则是灭苦的因素,这就是因果。苦集与苦是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灭苦之道与苦灭是生死还灭的因果关系。生死的因果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实际上就是苦和苦集。如果修道就能够断无明,无明灭以后,行灭;行灭以后,识灭;识灭以后,名色灭;名色灭以后,六入灭;六入灭以后,触灭;然后,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是修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而断苦的因缘。这是佛法根本的教义,叫做因果因缘。十二因缘的两重因果,一重是流转的因果,另一重是还灭的因果,即缘起和缘灭。
3.佛教的发展与流布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佛世叫做「根本佛教」,佛灭后至百年叫做「原始佛教」;也有人合称前两者为「原始佛教」,乃是教人如何实践佛法的一个团体。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主要是宣扬佛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和因果法。
修道是灭苦的方法,修道的内容则是修道品次第的八正道,可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要得无漏的解脱,就要修八正道,这是根本佛教,然后根据戒、定、慧而发展。然因佛陀的弟子们没办法全然普遍的做得一样好,所以渐渐的有人特别重视于戒,有的特别重视于定,有的特别重视于慧,对戒、定、慧产生轻重之偏,慢慢的发展成每一个大弟子都有他们的特色。如目犍连是神通,阿难是多闻,舍利弗是智慧,须菩提是解空,摩诃迦叶是头陀,还有议论特长的摩诃迦旃延。这就是说佛陀当时的弟子们,各有一群一群的弟子。经过一、两百年发展,解释的角度渐渐的多出来,还有随着佛法的传播到不同地区,渐渐的也根据各地的风俗、语言、习惯及宗教文化背景的需求,因而逐渐形成了各个部派。
首先出现了根本分裂,分为「上座部」及「大众部」,之后两大部又出现多次的枝末分裂。相对于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称之为「部派佛教」;又相对于后来的大乘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其中从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自中印度继续往西北印度发展,先后完成了以「阿毗达磨」为名的许多论书。此部派的思想,和后来的小乘《俱舍论》以及大乘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初期大乘的般若空性思想,好象是从印度南方发展出来的,而且和大众部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尚无明确的证据。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生于二世纪的龙树菩萨,的确曾弘化于南印度。他所着的《中论》等多部论书以阐明《般若》的空义为主,基于缘起及二谛的立场,在部派分立之际,积极弘扬大乘空性思想。后人称龙树及其弟子提婆一系的思想为中观学派。
较龙树、提婆为晚的无着、世亲,是四世纪末至五世纪的人,世亲受到其兄无着的感召,舍小乘扬大乘,此系以《解深密经》等经论为基础,开展出瑜伽行唯识学派,弘扬强调缘起自相有的唯识思想。
至于大乘的「如来藏」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似乎是在「空」、「有」两种思想之间的调和。中观思想偏重于「空」,唯识思想偏重于「有」,如来藏思想则是两边都讲,所以有「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
以上三大思想体系,实际上都是从十二因缘发展出来的,缘起论可以说是大、小乘佛教的核心。
佛教可以分为原始的根本佛教、发展的部派佛教,以及适应时空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末期,就是大乘密教。因此中国佛教的经典,是以部派佛教所传的四阿含经以及各部的律、论,这是基础的部派佛教;同时也把大乘佛教初、中期的「中观」、「唯识」、「如来藏」的思想陆陆续续的从印度、西域传到中国。晚期的大乘密教传到中国的,是以唐朝开元三大士为主流,弘传未久便在中国中断;而到了日本,空海所传之密教,因以「东寺」为根本道场,故称「东密」,以别于天台宗最澄所传的「台密」。西藏的藏传佛教,原则上是由印度传入的大乘密教;藏传佛教之所以要说胜于汉传佛教,因为他们认为显教的大小诸乘是共法,密乘是不共大乘的最上乘法。
佛教的向外发展,其中有一部分传向南方,譬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以及东南亚几个国家。这些地区的佛教,都称自己属于上座部佛教。事实上,上座部有一支是向西北方传,成为「有部」,向南方传的叫「分别说系」。当上座部「分别说系」的部派佛教到了南方,产生的变化不多。一位出生于印度的大师佛音(或译「觉音」),写了一本着名的《清净道论》,乃是南传部派佛教的论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在汉传佛教里也有两种译本,一是宋朝时的翻译,一是民国时期的译本,这两种译本目前台湾都有。南方的佛教并没有像北传佛教出了很多的大论师和大思想家,因此汉传佛教的圣典要比南传巴利藏来得多;《大正藏》的前五十五巨册,其中包含中国人和印度人的著作。南传的著作少,有名的论师也不多,至今还保存着印度部派佛教的风格。
藏传佛教比汉传佛教优胜的部分,除了逻辑学及中观、现观,主要是受印度教坦特罗的影响,因此有将此时期的印度佛教称为「坦特罗乘」或「密乘」、「金刚乘」,已经不是纯粹的印度初、中期的大乘佛教。晚期印度佛教的势力范围,被复兴以后的印度教逼到南方的一个区域流传,佛教为了求生存,也不得不适应印度教、适应印度人的需求,所以就密教化了,这对于汉传佛教、汉文化的环境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汉传佛教传译了大量的阿毗昙部及律藏的四律五论,却多是藏传佛教所未传的。
元朝时代,藏传佛教经由蒙古人统治中国而传到汉地;明朝的时候,藏地的佛教也渐渐的传到汉地;清朝的时候,原则上满清政府的皇帝信的是密教,因此在汉地,喇嘛教多半是蒙古族及满族人在信仰,由于政治上的影响,汉人之中也有一些信仰者,然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汉民族的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天、神为本位的。因此在汉文化的社会里,藏传的密教一次一次的进来,总是无法与汉文化结合。
三、汉传佛教的特色
汉传佛教的特色,在于使大乘的佛法跟中国的儒道思想能够互动,因此上一代的佛教大善知识们,主张以佛学为基础,以儒、道二学为辅助,也就是要精通儒、释、道三教(虽然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教义派永远是排斥佛教的),就能够使佛法为中国人所接受。儒家是入世的,以人为本的;道家是出世的,以炼仙、长寿、长生不老为目标;佛教的小乘是以出世(解脱)为根本,大乘佛教则是以救世为根本,严净国土,成熟有情,以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菩萨道来普度众生。
1.大乘佛法的极致发挥
中国佛教是把大乘佛法做了极致的发挥,菩萨乘的基础,必须具备人天的善法,也必须具备修行解脱的法门。人天的善法,即五戒十善,大家很容易懂,大乘佛教讲的解脱,跟小乘相同的是同出三界生死,不同的是「即生死而出生死」,也就是禅宗《六祖坛经》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此,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自觉觉他,又叫做「大道心众生」。菩萨是要求自己觉悟,同时也要帮助他人觉悟。这个觉悟是知道烦恼是什么,知道生死是什么,而鼓励众生不要贪恋生死,亦不畏惧生死,不要被这两重烦恼所困扰,这就是大乘菩萨的解脱,也就是汉传大乘佛教的特色,而与小乘以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很不相同。
根本的佛法讲,声闻解脱是三生六十劫,辟支佛是四生一百劫,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汉传佛教里的禅宗和其他各宗也都讲成佛,但成佛不是那么简单的。佛经告诉我们,贤劫一共有千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第五,今后要经过许久许久,弥勒菩萨才下生人间成佛,在龙华三会度众生。藏传说的「即身成佛」,那是通过上师加持,修行相应法,成就了与其本尊悲智相应的功德。中国禅宗也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亲自体验到了与三世诸佛一般无二的佛。汉传佛教被否定的原因,是因近代汉传佛教培养专精于汉传的人才太少,解行并重的人、真修实悟的人不多见。因为深入汉传佛教而能有修有证者不多,自我否定的汉人佛教徒就多了。将来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会不断的接触到南传和藏传的高层僧侣,一看他们会讲、会说、会告诉你怎么修行,修行什么法门有什么好处、什么成就,就会觉得他们很好。如果我们对汉传佛教都不会讲、不懂得如何修行、不清楚汉传佛教的立足点,当然就会跟着人家走了。这么一来,毋须多久,法鼓山就可能变成世界诸宗共住的佛教园区。那似乎也很好,往好的方向瞻望,可能成为佛教诸宗研究的重镇,像当年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中观与唯识竞美,法鼓山则印度佛学系及藏传佛学系兴盛;可哀的是,汉语系的汉传佛教变成旁落而衰微,又岂是世界佛教的好消息?尤其严重的是,汉传佛教被置于修学的中心之外,人间性、生活化的禅佛教,也将会在法鼓山的教团中隐退,这绝对是世界佛教的大损失!所以我要再三强调,我们的教团必须站稳汉传禅佛教的立场,否则世人要学汉传佛教,只有去日本及越南,或要寄望于中国大陆了。
我也必须在此声明,我绝对是以印度佛教为依归的,我写《正信的佛教》,是以《阿含经》为准则,我在台湾及美国亦开讲过数次《中观论》及《成唯识论》,并且也出版了《八识规矩颂讲记》,在佛教的法义方面为我增长了广度与深度。所以,我从佛法的普及信仰和生活化的实践面、适应面着眼,要承先启后大力维护阐扬汉传的禅佛教,并不表示是反对其他各系佛…
《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 中华禅法鼓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