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力的難行道殊途同歸了。
佛教最重要的特色是「緣起」,它的內容是四聖谛、十二因緣。四聖谛就是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苦是結果,苦集是因素,苦滅也是結果,滅苦之道則是滅苦的因素,這就是因果。苦集與苦是生死流轉的因果關系,滅苦之道與苦滅是生死還滅的因果關系。生死的因果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實際上就是苦和苦集。如果修道就能夠斷無明,無明滅以後,行滅;行滅以後,識滅;識滅以後,名色滅;名色滅以後,六入滅;六入滅以後,觸滅;然後,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是修八正道或叁十七道品而斷苦的因緣。這是佛法根本的教義,叫做因果因緣。十二因緣的兩重因果,一重是流轉的因果,另一重是還滅的因果,即緣起和緣滅。
3.佛教的發展與流布
佛教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佛世叫做「根本佛教」,佛滅後至百年叫做「原始佛教」;也有人合稱前兩者爲「原始佛教」,乃是教人如何實踐佛法的一個團體。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主要是宣揚佛所說的四聖谛、十二因緣法和因果法。
修道是滅苦的方法,修道的內容則是修道品次第的八正道,可歸納爲「戒、定、慧」叁無漏學。要得無漏的解脫,就要修八正道,這是根本佛教,然後根據戒、定、慧而發展。然因佛陀的弟子們沒辦法全然普遍的做得一樣好,所以漸漸的有人特別重視于戒,有的特別重視于定,有的特別重視于慧,對戒、定、慧産生輕重之偏,慢慢的發展成每一個大弟子都有他們的特色。如目犍連是神通,阿難是多聞,舍利弗是智慧,須菩提是解空,摩诃迦葉是頭陀,還有議論特長的摩诃迦旃延。這就是說佛陀當時的弟子們,各有一群一群的弟子。經過一、兩百年發展,解釋的角度漸漸的多出來,還有隨著佛法的傳播到不同地區,漸漸的也根據各地的風俗、語言、習慣及宗教文化背景的需求,因而逐漸形成了各個部派。
首先出現了根本分裂,分爲「上座部」及「大衆部」,之後兩大部又出現多次的枝末分裂。相對于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稱之爲「部派佛教」;又相對于後來的大乘佛教,稱之爲「小乘佛教」。其中從上座部分出的說一切有部,自中印度繼續往西北印度發展,先後完成了以「阿毗達磨」爲名的許多論書。此部派的思想,和後來的小乘《俱舍論》以及大乘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思想有密切關系。
初期大乘的般若空性思想,好象是從印度南方發展出來的,而且和大衆部思想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尚無明確的證據。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生于二世紀的龍樹菩薩,的確曾弘化于南印度。他所著的《中論》等多部論書以闡明《般若》的空義爲主,基于緣起及二谛的立場,在部派分立之際,積極弘揚大乘空性思想。後人稱龍樹及其弟子提婆一系的思想爲中觀學派。
較龍樹、提婆爲晚的無著、世親,是四世紀末至五世紀的人,世親受到其兄無著的感召,舍小乘揚大乘,此系以《解深密經》等經論爲基礎,開展出瑜伽行唯識學派,弘揚強調緣起自相有的唯識思想。
至于大乘的「如來藏」思想是從哪裏來的?這似乎是在「空」、「有」兩種思想之間的調和。中觀思想偏重于「空」,唯識思想偏重于「有」,如來藏思想則是兩邊都講,所以有「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
以上叁大思想體系,實際上都是從十二因緣發展出來的,緣起論可以說是大、小乘佛教的核心。
佛教可以分爲原始的根本佛教、發展的部派佛教,以及適應時空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印度發展到末期,就是大乘密教。因此中國佛教的經典,是以部派佛教所傳的四阿含經以及各部的律、論,這是基礎的部派佛教;同時也把大乘佛教初、中期的「中觀」、「唯識」、「如來藏」的思想陸陸續續的從印度、西域傳到中國。晚期的大乘密教傳到中國的,是以唐朝開元叁大士爲主流,弘傳未久便在中國中斷;而到了日本,空海所傳之密教,因以「東寺」爲根本道場,故稱「東密」,以別于天臺宗最澄所傳的「臺密」。西藏的藏傳佛教,原則上是由印度傳入的大乘密教;藏傳佛教之所以要說勝于漢傳佛教,因爲他們認爲顯教的大小諸乘是共法,密乘是不共大乘的最上乘法。
佛教的向外發展,其中有一部分傳向南方,譬如:斯裏蘭卡、緬甸、泰國,以及東南亞幾個國家。這些地區的佛教,都稱自己屬于上座部佛教。事實上,上座部有一支是向西北方傳,成爲「有部」,向南方傳的叫「分別說系」。當上座部「分別說系」的部派佛教到了南方,産生的變化不多。一位出生于印度的大師佛音(或譯「覺音」),寫了一本著名的《清淨道論》,乃是南傳部派佛教的論書中最重要的一部,在漢傳佛教裏也有兩種譯本,一是宋朝時的翻譯,一是民國時期的譯本,這兩種譯本目前臺灣都有。南方的佛教並沒有像北傳佛教出了很多的大論師和大思想家,因此漢傳佛教的聖典要比南傳巴利藏來得多;《大正藏》的前五十五巨冊,其中包含中國人和印度人的著作。南傳的著作少,有名的論師也不多,至今還保存著印度部派佛教的風格。
藏傳佛教比漢傳佛教優勝的部分,除了邏輯學及中觀、現觀,主要是受印度教坦特羅的影響,因此有將此時期的印度佛教稱爲「坦特羅乘」或「密乘」、「金剛乘」,已經不是純粹的印度初、中期的大乘佛教。晚期印度佛教的勢力範圍,被複興以後的印度教逼到南方的一個區域流傳,佛教爲了求生存,也不得不適應印度教、適應印度人的需求,所以就密教化了,這對于漢傳佛教、漢文化的環境來講是比較陌生的。而漢傳佛教傳譯了大量的阿毗昙部及律藏的四律五論,卻多是藏傳佛教所未傳的。
元朝時代,藏傳佛教經由蒙古人統治中國而傳到漢地;明朝的時候,藏地的佛教也漸漸的傳到漢地;清朝的時候,原則上滿清政府的皇帝信的是密教,因此在漢地,喇嘛教多半是蒙古族及滿族人在信仰,由于政治上的影響,漢人之中也有一些信仰者,然影響不大。這是因爲漢民族的儒家思想,是以人爲本位,而不是以天、神爲本位的。因此在漢文化的社會裏,藏傳的密教一次一次的進來,總是無法與漢文化結合。
叁、漢傳佛教的特色
漢傳佛教的特色,在于使大乘的佛法跟中國的儒道思想能夠互動,因此上一代的佛教大善知識們,主張以佛學爲基礎,以儒、道二學爲輔助,也就是要精通儒、釋、道叁教(雖然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教義派永遠是排斥佛教的),就能夠使佛法爲中國人所接受。儒家是入世的,以人爲本的;道家是出世的,以煉仙、長壽、長生不老爲目標;佛教的小乘是以出世(解脫)爲根本,大乘佛教則是以救世爲根本,嚴淨國土,成熟有情,以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菩薩道來普度衆生。
1.大乘佛法的極致發揮
中國佛教是把大乘佛法做了極致的發揮,菩薩乘的基礎,必須具備人天的善法,也必須具備修行解脫的法門。人天的善法,即五戒十善,大家很容易懂,大乘佛教講的解脫,跟小乘相同的是同出叁界生死,不同的是「即生死而出生死」,也就是禅宗《六祖壇經》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此,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自覺覺他,又叫做「大道心衆生」。菩薩是要求自己覺悟,同時也要幫助他人覺悟。這個覺悟是知道煩惱是什麼,知道生死是什麼,而鼓勵衆生不要貪戀生死,亦不畏懼生死,不要被這兩重煩惱所困擾,這就是大乘菩薩的解脫,也就是漢傳大乘佛教的特色,而與小乘以出離叁界生死的解脫很不相同。
根本的佛法講,聲聞解脫是叁生六十劫,辟支佛是四生一百劫,成佛是叁大阿僧祇劫。漢傳佛教裏的禅宗和其他各宗也都講成佛,但成佛不是那麼簡單的。佛經告訴我們,賢劫一共有千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第五,今後要經過許久許久,彌勒菩薩才下生人間成佛,在龍華叁會度衆生。藏傳說的「即身成佛」,那是通過上師加持,修行相應法,成就了與其本尊悲智相應的功德。中國禅宗也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親自體驗到了與叁世諸佛一般無二的佛。漢傳佛教被否定的原因,是因近代漢傳佛教培養專精于漢傳的人才太少,解行並重的人、真修實悟的人不多見。因爲深入漢傳佛教而能有修有證者不多,自我否定的漢人佛教徒就多了。將來我們法鼓山的僧俗四衆,會不斷的接觸到南傳和藏傳的高層僧侶,一看他們會講、會說、會告訴你怎麼修行,修行什麼法門有什麼好處、什麼成就,就會覺得他們很好。如果我們對漢傳佛教都不會講、不懂得如何修行、不清楚漢傳佛教的立足點,當然就會跟著人家走了。這麼一來,毋須多久,法鼓山就可能變成世界諸宗共住的佛教園區。那似乎也很好,往好的方向瞻望,可能成爲佛教諸宗研究的重鎮,像當年印度的那爛陀寺有中觀與唯識競美,法鼓山則印度佛學系及藏傳佛學系興盛;可哀的是,漢語系的漢傳佛教變成旁落而衰微,又豈是世界佛教的好消息?尤其嚴重的是,漢傳佛教被置于修學的中心之外,人間性、生活化的禅佛教,也將會在法鼓山的教團中隱退,這絕對是世界佛教的大損失!所以我要再叁強調,我們的教團必須站穩漢傳禅佛教的立場,否則世人要學漢傳佛教,只有去日本及越南,或要寄望于中國大陸了。
我也必須在此聲明,我絕對是以印度佛教爲依歸的,我寫《正信的佛教》,是以《阿含經》爲准則,我在臺灣及美國亦開講過數次《中觀論》及《成唯識論》,並且也出版了《八識規矩頌講記》,在佛教的法義方面爲我增長了廣度與深度。所以,我從佛法的普及信仰和生活化的實踐面、適應面著眼,要承先啓後大力維護闡揚漢傳的禅佛教,並不表示是反對其他各系佛…
《承先啓後的中華禅法鼓宗 中華禅法鼓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