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承先啓後的中華禅法鼓宗 中華禅法鼓宗▪P3

  ..續本文上一頁教的。

  

  2.大乘八宗

  

  中國從南北朝隋唐時代開始,陸陸續續成立了八個大乘宗派,分別是:叁論宗、淨土宗、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禅宗和密宗。其中,叁論宗和唯識宗的思想,偏重于印度哲學,叁論宗偏于中觀,唯識宗(法相宗)偏于瑜伽;叁論宗帶有一點中國的味道,唯識宗幾乎沒有中國的東西,乃是偏重于學問的,而較少發展教團組織的信仰與實踐。密宗也偏于印度的,故此叁個宗派在中國傳了幾代就停頓了。律宗,有專門研究的人,卻沒有一個教團,也沒有多少專屬的寺院和群衆。實際上,中國的律宗自始就不是一個教團的派系,乃是研究四分律的學派,一共有南山、相部、東塔叁派,而能夠被延續下來的只有「南山道宣」一派。後代對于戒律的研究,大概都是根據南山律來發揮的(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

  

  每一個出家人都要受戒,受戒時就是用南山律,因此在出家人之中也只有少數的律師研究南山律來傳戒、講律。到了明朝,律宗已經斷絕,蕅益大師對此著墨甚多。明末,寶華山系統的傳戒規範又複興了,我們現在受的戒就是這個系統傳下來的。它跟早期的南山律是不全一樣的,因爲中國的律宗沒有一定的寺院,沒有一定的信衆群,雖有傳戒的寺院,未必就是律宗的教派。

  

  天臺宗,整合了印度大小乘佛法,也契合了以《法華經》爲根本教典和中國思想的特色,其傳承則是在智者大師之前已有了數代。據說龍樹菩薩是天臺宗的始祖,後有慧文和慧思禅師,智者大師乃是第四代。在中國來講,智者大師是第叁代,前有慧文、慧思,到了智者大師集其大成。日後,智者大師的學生章安禅師,把智者大師的講錄整理成爲叁大部,既是學問的、研究的,也是實修的。因此,天臺宗具足了思想性的、組織性的、次第性的,不論教理及禅觀都有極其謹嚴的系統次第,但其派下學者漸漸地多重于教理的宣揚而少重于觀行的修證,故演變成了法義思想的佛教,因此沒有辦法成爲普遍實踐的教團。所幸每一個時代總有幾位研究天臺教學的學者,在努力于天臺學的注釋及弘講,唯專屬寺院則非常的少。

  

  華嚴宗,出現于天臺宗之後,乃是根據《華嚴經》成立的宗派,其源頭也是印度的龍樹,並且跟唯識、天臺、淨土都有關系,具組織性和思想性,而把如來藏的「法界觀」發揮到極峰的層次。但是在中國也沒能成爲一個向民間普遍推廣的教團,只有學者們在研究、講解,卻沒有教團組織,其信衆少,正統華嚴宗的寺院也非常之少。因此,所謂漢傳佛教的學問化,固然有叁論、天臺、唯識、華嚴和律等諸宗,卻只有淨土的念佛及禅宗的「道在平常日用中」,是持久、普遍深入民間的。

  

  不過,提起淨土宗,中國並沒有一個代代相承的淨土教派,不像日本各宗均有固定的寺院,尤其日本的淨土宗勢力非常堅強。日本的淨土宗是教團,創始祖是法然,而後由親鸾新創的淨土真宗,發展成爲勢力龐大的教團,可以說擁有日本佛教一半的信衆。在中國,淨土宗的寺院很少,我們所看到的淨土宗,都是某個時代某個寺院出了一位倡導念佛的大師,于是該寺院便在那時代成爲淨土宗的寺院,然而時日一久,也可能轉成禅宗道場,故亦沒有代代相傳。日本的淨土宗寺院則不會因時而異,它一定是一代一代的脈絡相承。

  

  關于淨土宗的發展,日本學者主張,淨土宗是從中國的善導大師開始的,但是中國的蓮宗學者認爲是從廬山慧遠大師結蓮社念佛開始,故推慧遠爲蓮宗初祖,近世的印光大師則被尊爲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從東晉至民國的一千五百年之間,淨土宗只有十叁位祖師,可見不是代代相承,而且這十叁位祖師,彼此之間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譬如明末蕅益大師之後,一下子就接到了清朝的紅螺(徹悟)大師,接著便是民國的印光大師。其實這都是出于後世學者做的排序,而且,不同的學者尚有不同的排法。這就表示,淨土宗在中國,雖然擁有許多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卻沒有屬于淨土宗傳世不絕的脈絡與教團。

  

  在漢傳佛教之中,擁有僧團和衆多的寺院,而且重視法脈代代傳承的,唯有禅宗。事實上,禅定是大小叁乘的共軌,淨土是大乘諸宗所同歸,淨土皆是諸佛菩薩發的本願所成,願度衆生,就必須要建設淨土,在嚴淨國土的過程中度衆生,在度衆生的過程中嚴淨國土,那個國土就是淨土,所以不是唯有西方的彌陀淨土才算淨土。也不是唯有淨土宗的人才念佛,事實上大乘諸宗都念佛、都信有淨土,禅宗也念佛、也信有淨土。而禅宗是法脈未斷、寺院處處的唯一例外。

  

  3.融合諸宗精華的禅宗

  

  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就是完成于中唐,迄今依舊遍及全國的禅宗。

  

  中國佛教一講到禅宗,大概就是包含了一切宗派。在禅宗的寺院裏,有的研究華嚴、天臺,有的研究唯識、叁論,也有人研究律,而且禅寺裏絕多數人也是念佛的,以致有參「念佛是誰」的公案話頭。禅宗的寺院也容納了真言密咒,禅寺常持誦的有:〈尊勝咒〉、〈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因此可說,禅宗乃是成熟而實用化了中國大乘諸宗的精華,也涵蓋了中國大乘諸宗的長處、用處。

  

  太虛大師站在中國漢傳佛教的立場,把佛法根據八宗而歸納爲叁大系:「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和「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指的是叁論宗,由吉藏大師完成;「法相唯識宗」指的是唯識宗,由玄奘、窺基大師完成;「法界圓覺宗」是指法、法相兩宗以外,其余六宗皆是法界圓覺。在太虛大師的著作裏,分量最多的即是法界圓覺宗,他個人也是偏重法界圓覺宗的。

  

  印順長老提出的印度大乘佛法叁大系,則與太虛大師的漢傳佛教叁大系有些不同。他講的叁大系,即「性空唯名」、「虛妄唯識」和「真常唯心」。「真常唯心」是如來藏系的經論,意思是真如、如來藏、佛性、法界、法性、實性、實相等,好象即是法界圓覺宗,但不盡相同;「虛妄唯識」是指彌勒、無著、世親的瑜伽學派;「性空唯名」是指龍樹、提婆、清辨、月稱等的中觀學派。

  

  印順長老是依據經論思想而分析,不是以一宗一派作爲歸類,他是回到印度佛教的源頭予以厘清,哪些屬于「真常唯心」,哪些屬于「虛妄唯識」,哪些屬于「性空唯名」。他把「性空唯名」作爲大乘佛教的最根本,這跟印度《阿含經》的佛教思想是相通的;但是,印順長老並沒有就把《阿含經》當成最高的佛教,他以「性空唯名」的中觀大乘佛法爲佛的本懷,這跟太虛大師的想法以「法界圓覺(如來藏)」的空有圓融爲本懷是不同的。唯此兩位大師都是思想家,卻皆未能及身組成持續而普及的教團。我則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長老的偉大思想,站在現代人所見漢傳禅佛教的立足點上,希望把印度佛教的源頭以及南北傳諸宗的佛法作一些溝通,因爲我所見、所知漢傳禅佛教的特色,就是釋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懷。

  

  四、漢傳禅佛教的範疇

  

  1.含攝整體的佛法

  

  漢傳的禅佛教,並沒有一定的範圍。天臺的《釋禅波羅蜜》說,禅波羅蜜總攝一切波羅蜜,禅既是大小叁乘的共軌,漢傳的禅佛教便是含攝了整體的佛法。

  

  我們知道,天臺宗、華嚴宗的祖師們大都是禅師,律師們的持誦、禮拜、念佛、打坐,也都是禅定的工夫。要曉得戒、定、慧叁學是分不開的。念佛的人,根據淨土經典《觀無量壽經》,觀想的「觀」就是禅,叫「禅觀」。此外,唯識宗的瑜伽師,就是禅師;中觀又叫空觀,空觀實際上是從十二因緣觀而來,是觀行,也是禅觀。密宗非常重視與本尊相應的觀行,離開相應不能叫做密,既然是相應就是瑜伽,也就是禅,可見任何一宗都是禅的內容了。

  

  不知從何時起,有人將禅宗稱作「宗下」,法義之學的各宗稱爲「教下」?其實天臺宗主張教觀並行,禅宗雖雲教外別傳,唯從《六祖壇經》就主張「宗通說亦通」的,《壇經》中引用了十來種經證,便是最好的例子(參閱拙作《禅與悟》之〈六祖壇經的思想〉,《法鼓全集》四之六)。所以「從禅(心)出教,藉教悟宗(心)」,是産生全體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因果。

  

  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思惟的最後,即明心見性,明的是無我心,實際上無我心就是禅心、禅的宗旨。因爲佛悟到無心之後,說出四谛、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六度、四攝、叁法印、二谛、一乘等佛法,名之爲「從禅出教」。「教」就是佛陀的言教、佛說的法,那是從禅修悟出來的。

  

  然後,我們這些後知後覺的佛弟子們隨佛學法、修行禅觀,經過聞思修證的過程所要達成的目標,是悟得自己的自性與叁世諸佛的佛性無二無別,因爲佛性即是無我的空,即是無心,即是禅心,這就叫做「藉教悟宗」。

  

  因此,曆代的禅宗祖師雖唱不立文字,卻留下了大量語錄文獻,證明他們都是博通內外群書的大學問家,只是唯恐學禅人的執著文字而將心死在句下,故要呵斥那些只知尋文守墨的文字阿師。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禅法始終是一貫的,一直到現在爲止,不論是大乘、小乘,都不離開禅法,只有深淺頓漸不同,沒有本質的差異,也就是悟得「無我心」。

  

  漢傳的禅佛教,有廣大的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的適應,包容適應中國文化,普及于中國社會,也當能包容適應和普及于現代世界的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又能消化、融合多元文化而成爲人間性的共同文化。

  

  多年來的我,即以漢傳的禅佛教爲背景,將禅佛教的觀念及方法,轉化成一個新名詞,叫作「心靈環保」,又以「心靈環保」爲主軸,來推動「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再以叁大教育來達成此一理念的實現。所以發揚漢傳的禅佛教,乃是我們的命脈所系。

  

  …

《承先啓後的中華禅法鼓宗 中華禅法鼓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