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得什么,又不执着一样。这以下全讲的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劝你入,你从文字般若入到义理的般若,文字里必有含义,从文字了达实义,从实义而能证得,证得的如来般若波罗蜜,所以佛赞叹受持经的功德。这不是顽虚空,也不是断灭空。原来佛怕一切众生落到断灭空,说你受持金刚经绝不会落到断灭空,也不会执着实有,这叫中道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这是一段。比喻佛每一天三个时分早、中、晚,把他的身命布施给一切众生,不是一个身两个身,百千亿恒河沙。一个恒河沙你也数不尽了,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舍,舍身命,这是早晨;中午又以恒河沙身布施,晚上又以恒河沙身布施。这是形容词,那这个人一天用好多身命布施?这是行菩萨道的。金刚经上是这样说,为什么?有相的,这个功德你以多少身布施,一万个恒河沙身布施、一万个恒河沙身布施,还是有相。金刚经是无相的,既然是无相的来定它功德,怎么定?无相,遍。拿这个无量百千万亿的劫,每一天日初、日中、日末,日三时来供养,比较,比较什么呢?诵经功德。若你闻到金刚经了,闻此经典,真正的信,相信经的意思,不逆就不违背经,顺着经的含义。就是你听到金刚经赞叹持诵,不违背金刚经的义,比那个一天三时供养恒河沙的身命功德还要大。
假使一个人行菩萨道,他一天的早晨日出恒河沙布施一切众生,中日分恒河沙布施,后日分(就是晚上)又以恒河沙布施,这些布施的身是无量的,而不是一天,经过百千万亿劫常时如是布施,这个功德能计算吗?但是要比起来闻到金刚经信持,不逆者,不对金刚经对抗,真正的真诚信,信金刚经的功德比一天三时布施供养无量身的功德要大。如果你书写金刚经,受持不是一天,天天如是,不止信心不逆,而且要读诵领受了,领受金刚经的义理,就持之不舍;就像拿手转个东西,一直转着不放下,这叫受持;读诵;完了再加为人解说,给人家讲。舍身命不如读经的功德大,舍那么多身命,不如一念的信心。信心不逆,光说的信,再加上能读诵,受持不舍,胜过以身命的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如是跟我们解说,假使我们看见一个人舍身命救护别人,另外一个人诵金刚经,我们以世间的眼光看,赞叹那舍身命的,不会赞叹在那边读金刚经的人,佛教授我们不是这个样子。就是持经的功德大,因为它是无相的,无相的功德不可计,怎么计算它的功德?有相的总有个量,有量就可以计,无量的不可计。佛用这个比喻是显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你能把虚空计算出来吗?你不能计算虚空,空了不能计算,只是世间相的虚空。金刚经是胜义空,胜义空你更不可思量了。一天三时以身命供养,还是可思量的,它有数字,有相,金刚经是无相的。金刚经讲的佛心,佛心的功德不可限量,无我。持经的人他心里头持的是金刚经,一定断我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经文如是,他随时念,他心里就想没有我、也没有我所。读经就是佛心,金刚经就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有边际吗?没有边际,不可以称量。因此说读金刚经的功德比前文所说的一天三时供养,比供养那些身的功德还大的原因在此,就这个道理。
同时佛又说凡是读金刚经的人,佛的心跟他的心,因为他读金刚经就是佛的心,因此佛见着他,而且知道他,所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见到他什么了呢?知道他什么了呢?他的功德无量,因为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得、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在理上知道的。他能读金刚经就是荷担了(承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翻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叫般若的大乘。因此我们每位道友当你诵金刚经的时候,你一天诵一遍,每天诵一遍,最多是二十分钟,你诵得快一点一刻钟。你每天能够坚持受持诵一遍金刚经,你求福德、求功德,这个福德、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你在诵金刚经的时候,就是受持如来的法,持着如来的法,传播如来的法,就是荷担如来的事业,承受了如来的事业。因为一般学阿含、学方等那个功德没有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大,是比较而言的。因为受持金刚经就是荷持如来的家业,如来是这样说的。因为你读小乘经典,他的目的急于自救,他立足点是赶快把自己度脱了,超出三界。读金刚经的不是了,读金刚经的他是要把佛所说的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传播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个知见就不同。小乘急急解决苦难,脱离八苦灾难,成就道业,了生死。大乘菩萨很少说了生死这句话,我们学法的人要脱离三界、要了生死,学金刚的人绝不这样子,一般的这样分别。
学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能够广大。观一法空,正是立一切法,不是离开,而是立一切法。所以大乘就是能够立一法立于空中,不被一切法所坏,不被时间所转移,无始终,无内外,也没有尘垢可厌,也没个清净法可得。金刚经的含义一切不执着,这样的建立一切善法。假使发无提心还见到有众生可度,这不是金刚义。有清净法可求,什么是清净法?什么是无染法?在这上不起分别、不起执着。见众生性而不见众生相,不起度众生想,也不起不度众生想,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念念度众生而念念没有众生相,遣执着的意思,这叫无相甚深之法。
这种的功德如来只是给发大乘心的众生说的,为发最上乘的心给他们说的,因为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持经的人心里头没有我、没有所,因为无我所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没有边际的,也不可称量。此法就是佛心法,就是专门为发大乘说的,为发最上乘说的,因为这一种因缘难故。所以说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或者广给人家解说金刚经,才为如来悉知悉见,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个人就在佛的心中,因为他宣扬佛心。这样来计较他的功德可以限量吗?所以此人为佛所知、为佛所见,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他能够承担佛的家业,能够荷担如来的事业。
咱们前头说了金刚经不容易遇到,必须得上根人。什么叫上根呢?过去多生累劫积累很多的佛法的因缘,这叫做上根,才能闻到此经。闻到经了又能深悟,顺佛的义,持自己的境。金刚经跟心经是一个,持自己的心境。般若经就是心,说般若也好,说心经也好,就是一个,能够见着法的根本、见到法的究竟,就是见性成佛。要把自己所见到的向一切众生启示,给他们解说,令一切学佛法的人让他自己明白,明白无相的道理。凡是学般若的、学金刚经的叫义学佛子,专门说甚深义理的,真正的佛的儿子,真正佛子。
因此知道凡是解说金刚经的所得的功德不可思量,没有边际的。因为经无边际,经的功德的无量,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经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能够心里常时思念金刚经的、思念般若义的,凡是能行这个法门、能修这个法门的就叫大智慧光明,不离尘垢而离尘垢,不离三界而离三界。为什么?大菩萨不离开尘劳,离开这三界到哪度众生去,众生都在三界当中。例如说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去求法,到那听阿弥陀佛说法还要回来的了。一个学法,一个求法,一个修法,到极乐世界还要修。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何以故,须菩提;佛又称呼须菩提,我跟你这样说是什么原因?须菩提你要知道,凡是乐求小法者都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因为他思想上有问题,所以他求的不同,听到你这个般若经的经义,则于此经他没有意愿,所以他不能听受、不能读诵、不能为人解说。
我不知道道友们听到过没有,我是听到很多的。一般的学小教的执着有、执着相的,对大乘谤毁,他看不起大乘法师,他说大乘法师瞎说胡说。但是学大乘法的人,对于学阿含、方等的他是赞叹的,为什么?那是佛说的基础法门,离开生死,断五欲境界,两个不同。学大乘法的,凡是佛说一句一字都尊重,不分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大小也是执着。你说执着小乘、执着大乘,是不是执着?大乘人还有执着心吗?哪位菩萨批评阿含经?没听说过,凡是佛所说的那是根本。
在维摩诘经天女散花,维摩诘的室里头有一个天女就散花供养来的大众,像文殊师利那些大菩萨,花落到菩萨的身上,那花自然就落了。落到舍利弗这帮声闻弟子当中,花不落,舍利弗就拿手往下拂这花。天女就笑,说:你有执着心,你拍不掉的,愈拍花愈落不下去。你看那些菩萨他没有,他不管你降就降、落就落,他心里就没有花,花也就不沾染他。
但是在方等经当中,像维摩诘经的时候,都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是赞叹大乘,贬低小乘,不是瞧不起他们,也不是说他们学的不对,是让他转小向大。你不是都要成佛吗?不是要得少为足吗?都是转小向大。你见哪一位法师批评特别多,这个说得不对,那个说得不对,不可以。佛可以说,咱们不可以。因为你没到那个境界,你没到那个境界你说的是空话,那有谤法之嫌。如果你证得般若义了,那你怎么说都没过患。如果你自己没有,你想懈怠、想方…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