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不能光读读就算了,还要想想它的道理吧?金刚经告诉我们的道里是胜义空。胜义空就是你对金刚经所做的一点点所得,就是读经,读这个金刚经你所得到的,不是有形有相的,也不是数字可能限量的。因为它是无相法,这个功德就大。
因为在这后末世,为什么都说末法时间,末法时间本身佛法将要灭的时候就叫灭法,在这个时候还有金刚经在,还有人能发心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难能可贵的了。在末世之中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他所得的功德跟我供养佛的功德,两个比较而言,供佛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如读经的功德一分,乃至千万亿分也不如读金刚经的一分功德,随便你怎么样比喻、你怎么样想,都没有读金刚经的功德大。因为有数字、有形相它会消失的,功德渐渐的圆满了就消失了。金刚经是无相法门,而它没有数量、没有大小、没有形相,因此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一种。
因为在末法的众生,福德没有,智慧没有,业障深重,如果能读金刚经那是简直希有了。为什么?邪见很盛,对金刚经所说的道里他没办法接受。所以佛一再赞叹读金刚经的功德,是不是因为佛的赞叹读金刚经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佛弟子应该受持金刚经吧?不见得。我所遇到的佛弟子十个有八个没有诵金刚经,也不爱学。为什么?因为他那个知见,他看问题的看法,他说金刚经什么都没有,我学它干什么?金刚经就是遣除的,遣除就是要你一切形相、一切语言、一切文字都要遣除;就是正知正见具大善根的才能读,末法的众生邪知邪见多,很难得读诵金刚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所以佛跟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你要看见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末法的时候,还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所得的功德具体的来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他听到了不信,心即狂乱。本来佛的含义说金刚经的功德还不止我说这些个,我要再把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说的过分了,有些人他心就狂乱了,更加狐疑不信。狐疑是形容词,一种禽兽叫狐狸,大家都知道的,它怀疑心非常重,经常人有什么不信,怀疑心很重,就叫狐疑鬼猜,一个狐,一个疑。因为金刚经的法告诉你无所得,一切法都无所得,有些人他就不信了,无所得我学它干什么?但是无所得还有下文,下文是什么意思呢?无所不得,在无所得处得,这个得得即无得,无得而得的功德是遍的。所以到这佛跟须菩提说这个经它的含义是不可思议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所能议论到的,那读金刚经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因为经义不可思议,所以他得的报酬也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佛说到这须菩提就向佛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本来这个前头,须菩提一开始就请问佛,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要想行菩萨道,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须菩提当初问的时候是这么问的。现在这经已经讲完了,这是再重覆的问说在后世,这些人这样的对金刚经没有信心的,那他如何降伏心?如何住心?这是专指后五百岁说的。前头是须菩提问佛是当时佛在世,现在问的说在后五百世的时候,佛法已经灭了,后个五百岁就咱们这时候,那时候假使有发菩提心的人,他如何生心?如何住心?佛就告诉他了,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这以下就是答覆他的话,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那个时候后五百岁众生怎么样用心呢?就是咱们这时候,咱们发了想成佛这么个心,咱们怎么使咱们心住,住在菩提心上,告诉我们怎么住,度一切众生时候没有众生相,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道。那不止信仰三宝,不但发菩提心而能行菩萨道,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教化一切众生的时候,众生得灭度了,不见众生相,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佛说的发了菩提心就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度众生,把一切众生都度了,把一切众生度了都成佛,而没有见到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度生而不执着众生相。为什么?没有能度所度。心无所住,心没见着有一个众生可度的,不执着众生相,没有众生相的心,也没有能度我、能度者的心,能度没有,所度没有,乃至于能度所度中间的法,法也没有,这叫三轮体空。
这个佛的答覆跟前头的刚一开始佛的答覆不一样了,须菩提现在问的,他说当后五百岁这些众生的时候发了心了,在这个时间怎么住、怎么降伏?佛跟他说在这个时候度一切众生都把他们度了成佛了,没见着有所度的,也没有能度者。问的跟前头一样,须菩提问跟前头是一样的,佛的答覆不一样了。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故。须菩提,菩萨度众生时候,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假使要有我、人、众生、寿者,不是菩萨,则非菩萨。寿者相,咱们不要把它当成是长寿活多少年的,寿是相续义,相续不断就是寿者相,就是法相续不断,永远如此。翻过来说,假使菩萨度众生见有众生可度,度众生见有众生可度,这是我相。有能度众生的心,你度众生有能度众生的心,这个就是人相。度众生干什么呢?求涅槃,了生死,证得涅槃的时候,那就叫众生相。有涅槃可证,有菩提可修,这叫寿者相。四相都没有,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没有人我,没有人相,没有能度者,没有我相,不见众生相,度众生不是相续的意思,也就没有寿者相。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佛又自己征启了,为什么要这样跟你解释呢?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菩萨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为什么?这是回到般若的本体,这就是金刚经的空义。本体是空的、是寂静的,没有什么叫菩提之法,也没有什么众生可度,也没有什么叫发菩提心。所以佛讲这四相不但人我空了,法也空了,这跟二乘人断法执。如果有法就有四相,若无法,无法就无四相,所以这四相就包括一切法了。如果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法不除掉,有这四法的话,那你烦恼不能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续不断,这是烦恼的根本。烦恼不断,如何能成佛?这四相就是法,就是四法。这四法除掉,真正得菩提。这四法我、人、众生、寿者不除,菩提不能得。虽然发了菩提心了,人、我等法照样存在,那等于发即未发,因此它是烦恼根本,这是佛答覆须菩提的含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完了佛又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你如何想。想什么?你对佛成佛,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佛在燃灯佛是不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完全开悟了,否也,世尊,不是这样的,如现在我解佛所说的含义,佛在燃灯佛所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得,也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证,无得无证。
什么道理呢?约心说,心空。约境说,境寂。心空境寂,心空没有能,没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没有能;燃灯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一个所证的法;能所双亡,心跟境全是寂静的、寂灭的。“法本无生因境有”,法本无法,一切经论都如是说;法没有法,你得个什么?得也无得。这就是心跟真如、心跟理体,咱们讲华严经那个心跟理体相契合了,心即是体。因此佛告诉须菩提,我在燃灯佛所四相都除了。我假使四相不除,燃灯佛会给我授记吗?不会给我授记的。现在须菩提理解了这种道理,理解佛说这种道理。什么道理?无相,懂得无相的真理,所以须菩提言否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给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言如是如是,你理解得很对,就是这个含义。这是佛认可的,认可须菩提所说的话,如是如是,就是这个样子。佛又进一步说,须菩提,实实在在的没有一个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说,在理上说,从真义上说,没有个无上正等正觉。假设佛要有法可得,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假使有个得,有一个法让我可得,得了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样子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这个意思须菩提已经证得了、已经明白了,所以佛才跟他说因为我所得,燃灯佛给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寂默的含义,行菩萨道,成就佛果。能仁是普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是寂默,这是他的德号,释迦牟尼的德号叫能仁寂默。但是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它根本来说,这是金刚经的究竟义,就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众生,一切寂然。是故燃灯佛与给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个言语可以遣除一切有法,一切有法都不立。所以如来给须菩提印证,就是没有一切法、遣除一切法。如果是如来有法可得,那叫有相,有能、有所、有一…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