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示现的化现的,化现不是真实。金刚经最后,把最后的话提前来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须菩提就如是观了,如来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那是假的吗?不是假的。所以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要真正想见佛,不要在相上见,在性上见。
这个意思还是说你的心要住在什么上呢?不应当住相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相都不住,这样子来理解、来修金刚经。学了金刚经要修行,但是要懂得一个问题,懂得什么问题?从相而见性。我们曾经共同学习的道友,我共同学习的道友,小的时候大家就辩论又有争议了。那时候我跟慈舟老法师的时候,我是学戒的,学戒时候执着相,这个问题大家去参一下吧!是不是执着?每一个戒相,佛告诉我们不但学而且还要做,不但做还要执持。那我们学一切戒相算不算执着,你怎么样理解?在禅宗里头,丹霞祖师把佛像劈来烧,这种形相要作何解释?他让它达到无相,但是只对那个机,只在那个时间。所以我们往往有些道友拿禅宗的禅义、拿无法批评佛说的一切有法。过去有人跟我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这个只明白了佛教的有相法门,只明白一半,这是不对的,这是错误的,应该圆融。
佛所说一切法是对一切机说的,对什么机说什么法。须菩提二十年之后了,证了阿罗汉果了,他只是问如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可以这样跟他解释,你持戒是降伏你的心,佛制的戒正让你达到降伏其心,你能把心降伏了才能进入无相,才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心还没降伏,你怎么进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降伏其心的方法有持戒,你从持戒才能达到无戒,这从有到无。在般若经的时候,佛说般若部经典的时候是经过很长时期,佛说法是有时期有定点的,众生到了什么程度佛才说什么法,是这个含义。现在在末法时候,圆满教跟初发心的初教都混为一谈了,这个大家必须得有分别的。我们将金刚经的意思,正是使我们持戒,乃至于修其他的读诵大乘,你才从有进入无,不是断灭无。这个我们下一回再讲什么叫正知正见。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又向佛请问说这一种般若的法门甚深,一般的众生他很难得理解,因为他也不信。因为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业深慧浅,对这种无相的法门他能生起正信心吗?实信,实信就是信实,把它翻过来,实信,信实相法。但是须菩提这样问,咱们可以根据咱们这个末法事实,现在佛法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现在我们还讲般若波罗蜜经,那就说明了还是有很多的人生信。为什么?因为他想学,不信他就不想学了,学了之后才能生起来甚深的信心,就是能进入的话。虽然我们没有证得,但是理解上理解到,心里向往也如是修。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因为须菩提向佛这样说,佛就制止他了,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你不要这样看待末法的众生。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段从文字上说,佛答覆须菩提的这个后五百岁。佛说法分了五个阶段,五个五百岁,这个后五百岁是指着最后的五百岁。怎么解释呢?第一个五百岁,证道者多,就是解脱坚固,第一个五百岁的时间是解脱坚固。第二个五百岁修禅定者多,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岁,那是多闻坚固,说者多,听者多,多闻就是多闻佛法。第四个五百岁,修塔、修庙、修寺院,在佛经上说是五个坚固,就是修塔建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岁,不好了,纯恶了,斗诤坚固。这个佛所说的后五百岁是指着第五个五百岁说的,因为现在咱们已经过了五个五百岁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在这个时间,现在我们处的这个时间,我们还来讲解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现在大家共同学习就证明佛所说的,佛说就在五个五百岁,后五百岁之后,有的众生能生信心,能以此为实,因为金刚经所说的话,以此法而修行就叫以此为实。总的来说,末世的凡夫善根微薄,智慧没有,所以很难得信入。这个信不是信说这部经,信实,信咱们这个佛性,生实信,翻过来,信实相。
须菩提这样问,佛告诉他你不要这样说,在后五百岁,两千五百年之后,这时候还是有持戒修福的。我们大家就很庆幸,庆幸什么呢?佛就是说我们这些人。现在我们在这学戒修福,金刚经是福报最大的了,没有福不能进入。就是你能诵金刚经,你那个福报增长的就很大很大的,后头经文会说的。在这个后五百岁的时候,还能够来持戒修福;大家都说没得福德,你持戒,持戒的福报最大了,把这四个字连到一起,持戒才能修福,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持戒,金刚经如是说。因为你持戒才能够相信,相信实相。要想修福,实相福德大。所以说持戒修福者,对于金刚经能生信心,就是能够入,能够进入。信者就是入,唯信能入,能入金刚经。
同时佛又赞叹这一类众生能相信般若波罗蜜经的人,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根据这一段的经文,我们现在诸位道友,我们共同来学习般若波罗蜜经,那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都在千万佛所种了善根。何以证明呢?就像我们现在能共同学习金刚经。不然你遇不到金刚经,这个名字你也听不到,不说学习了。佛这个教导驳斥须菩提说你这样看法是不对的,在持戒修福的,在佛灭后的五个五百年之后都还有人来学。学就能知道,知者就是有智慧,知道了就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契合实相。能契合实相的人,就是有实信的人,信实,这才能进入大方广,也才能够得到佛法华经的授记,这都是有实信的人。就在最后最后的五百岁,也有持戒修福的,也依这个法门生起实信信心的,说明这些人的善根是深厚的,是在千万佛所种的善根,不是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
那现在我们这个世代,当然是要分别说,斗诤坚固。最后的五百岁这当中,虽然有些人还能信实相,还能相信般若波罗蜜经,但多数的来说是斗诤坚固。斗诤坚固,现在我们看看整个世界吧!世界相我们不看,就看我们佛教内部现象吧!我所知道的三江两湖,江苏、浙江、江西这叫三江,湖南、湖北,这些寺庙林立,过去的祖庭我们佛法最盛的三江两湖,寺庙跟寺庙打官司非常之多。如果你要在佛教会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佛教,三江两湖加四川。说这个庙跟那个庙没关系,不发生关系,为什么还要斗诤?每省都有个省佛教会,每个县都有县佛教会,争那个佛教会的会长、副会长、理事,因此庙跟庙发生冲突;或者在护法上这个护法大家抢,抢护法。因为我们在普寿寺你看不到,人与人之间、道友之间,因为大家在学戒,见不到这种斗诤。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闻了金刚经这个章句能够生起信心。能不能生清净信,这非常困难。一般的信,信实相,但是佛教授我们生清净信,哪管最少最少一念。不说你十分钟,或者一个钟头,说你这一念,在你听经这个时候生起一念来,就这一念,佛都能够悉知悉见,一念能够得到无量的福德。希望我们自己来问问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一念生起净信?净信,净信是清净的、无染的,不但没贪瞋痴,也没戒定慧,那才叫清净信。直心、正念、真如,你的心只观真如法界,一切法不立,这叫清净信。能有这么一念清净信,那个福德无量的,不但没有染着,什么染着都没有,这是一念。那就说明了一念清净信都不可得,那还要说一小时,还要一天,还要一月,还要长期修行,那就难了,那就更难了。
这一念的信就是实信,咱们讲华严经真心跟菩提相结合了,发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上,这一念能够直至成佛。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信位菩萨满心,登了初住,那清净信,相信菩提。但是生了一念信的佛都加持你,如来悉知悉见,说明这一念信、这一念间跟佛相结合相通,就这一念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这一念是没有一切染着,没有染法,也没也净法,直心、正念、真如就叫实信。这个人若过去没有修为,达到这么一念信都很不容易。说他过去修福修慧修得很好了,修得很多生了,才能生起这一念清净信。为什么?在末法,五个五百年之后,在那个斗诤坚固的情况之下,还能有生信心的,那是极其尊贵了。在这个时候能够有清净信相信实相的,佛以佛眼观故,佛都悉知世人、悉见世人,就说明这个人一念信就能念念信,从这一念信渐渐增长就念念信,乃至于直至成佛。为啥呢?他这一念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所以佛跟他俩通的,这一念之间跟佛相通了,所以佛悉知悉见。这是一念的功德,相信不得到这么无量的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在这一念的心契合般若,一切虚妄的念消灭,五蕴法、人我法、一切的法相全消灭了,直念实信,达到这一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四大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反覆的说,要我们消灭这个,不执着。因为四大不实,没有真的。你这肉体不是真的,你能够这样常时观无我,那得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自在,常时观无我。无我就无人,无自就无他。无我、无人、无众生,又谁来寿呢?我身本无,一切众生的身都无,这把生灭的心消灭掉了。
那还有法没有呢?法也不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无法相。法相就是离名绝相,不立名字,不立形相,当然也没文字了,无语言,无文字。无法相相对…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