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P6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示現的化現的,化現不是真實。金剛經最後,把最後的話提前來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須菩提就如是觀了,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非身相。那是假的嗎?不是假的。所以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要真正想見佛,不要在相上見,在性上見。

  這個意思還是說你的心要住在什麼上呢?不應當住相上,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相都不住,這樣子來理解、來修金剛經。學了金剛經要修行,但是要懂得一個問題,懂得什麼問題?從相而見性。我們曾經共同學習的道友,我共同學習的道友,小的時候大家就辯論又有爭議了。那時候我跟慈舟老法師的時候,我是學戒的,學戒時候執著相,這個問題大家去參一下吧!是不是執著?每一個戒相,佛告訴我們不但學而且還要做,不但做還要執持。那我們學一切戒相算不算執著,你怎麼樣理解?在禅宗裏頭,丹霞祖師把佛像劈來燒,這種形相要作何解釋?他讓它達到無相,但是只對那個機,只在那個時間。所以我們往往有些道友拿禅宗的禅義、拿無法批評佛說的一切有法。過去有人跟我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這個只明白了佛教的有相法門,只明白一半,這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應該圓融。

  佛所說一切法是對一切機說的,對什麼機說什麼法。須菩提二十年之後了,證了阿羅漢果了,他只是問如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我們可以這樣跟他解釋,你持戒是降伏你的心,佛製的戒正讓你達到降伏其心,你能把心降伏了才能進入無相,才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你心還沒降伏,你怎麼進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降伏其心的方法有持戒,你從持戒才能達到無戒,這從有到無。在般若經的時候,佛說般若部經典的時候是經過很長時期,佛說法是有時期有定點的,衆生到了什麼程度佛才說什麼法,是這個含義。現在在末法時候,圓滿教跟初發心的初教都混爲一談了,這個大家必須得有分別的。我們將金剛經的意思,正是使我們持戒,乃至于修其他的讀誦大乘,你才從有進入無,不是斷滅無。這個我們下一回再講什麼叫正知正見。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又向佛請問說這一種般若的法門甚深,一般的衆生他很難得理解,因爲他也不信。因爲在末法時代的衆生業深慧淺,對這種無相的法門他能生起正信心嗎?實信,實信就是信實,把它翻過來,實信,信實相法。但是須菩提這樣問,咱們可以根據咱們這個末法事實,現在佛法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現在我們還講般若波羅蜜經,那就說明了還是有很多的人生信。爲什麼?因爲他想學,不信他就不想學了,學了之後才能生起來甚深的信心,就是能進入的話。雖然我們沒有證得,但是理解上理解到,心裏向往也如是修。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因爲須菩提向佛這樣說,佛就製止他了,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你不要這樣看待末法的衆生。在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段從文字上說,佛答覆須菩提的這個後五百歲。佛說法分了五個階段,五個五百歲,這個後五百歲是指著最後的五百歲。怎麼解釋呢?第一個五百歲,證道者多,就是解脫堅固,第一個五百歲的時間是解脫堅固。第二個五百歲修禅定者多,禅定堅固。第叁個五百歲,那是多聞堅固,說者多,聽者多,多聞就是多聞佛法。第四個五百歲,修塔、修廟、修寺院,在佛經上說是五個堅固,就是修塔建寺堅固。第五個五百歲,不好了,純惡了,鬥诤堅固。這個佛所說的後五百歲是指著第五個五百歲說的,因爲現在咱們已經過了五個五百歲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在這個時間,現在我們處的這個時間,我們還來講解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現在大家共同學習就證明佛所說的,佛說就在五個五百歲,後五百歲之後,有的衆生能生信心,能以此爲實,因爲金剛經所說的話,以此法而修行就叫以此爲實。總的來說,末世的凡夫善根微薄,智慧沒有,所以很難得信入。這個信不是信說這部經,信實,信咱們這個佛性,生實信,翻過來,信實相。

  須菩提這樣問,佛告訴他你不要這樣說,在後五百歲,兩千五百年之後,這時候還是有持戒修福的。我們大家就很慶幸,慶幸什麼呢?佛就是說我們這些人。現在我們在這學戒修福,金剛經是福報最大的了,沒有福不能進入。就是你能誦金剛經,你那個福報增長的就很大很大的,後頭經文會說的。在這個後五百歲的時候,還能夠來持戒修福;大家都說沒得福德,你持戒,持戒的福報最大了,把這四個字連到一起,持戒才能修福,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持戒,金剛經如是說。因爲你持戒才能夠相信,相信實相。要想修福,實相福德大。所以說持戒修福者,對于金剛經能生信心,就是能夠入,能夠進入。信者就是入,唯信能入,能入金剛經。

  同時佛又贊歎這一類衆生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的人,都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的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根據這一段的經文,我們現在諸位道友,我們共同來學習般若波羅蜜經,那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的善根,都在千萬佛所種了善根。何以證明呢?就像我們現在能共同學習金剛經。不然你遇不到金剛經,這個名字你也聽不到,不說學習了。佛這個教導駁斥須菩提說你這樣看法是不對的,在持戒修福的,在佛滅後的五個五百年之後都還有人來學。學就能知道,知者就是有智慧,知道了就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契合實相。能契合實相的人,就是有實信的人,信實,這才能進入大方廣,也才能夠得到佛法華經的授記,這都是有實信的人。就在最後最後的五百歲,也有持戒修福的,也依這個法門生起實信信心的,說明這些人的善根是深厚的,是在千萬佛所種的善根,不是叁四五佛所種的善根。

  那現在我們這個世代,當然是要分別說,鬥诤堅固。最後的五百歲這當中,雖然有些人還能信實相,還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但多數的來說是鬥诤堅固。鬥诤堅固,現在我們看看整個世界吧!世界相我們不看,就看我們佛教內部現象吧!我所知道的叁江兩湖,江蘇、浙江、江西這叫叁江,湖南、湖北,這些寺廟林立,過去的祖庭我們佛法最盛的叁江兩湖,寺廟跟寺廟打官司非常之多。如果你要在佛教會了解一下全國各地的佛教,叁江兩湖加四川。說這個廟跟那個廟沒關系,不發生關系,爲什麼還要鬥诤?每省都有個省佛教會,每個縣都有縣佛教會,爭那個佛教會的會長、副會長、理事,因此廟跟廟發生沖突;或者在護法上這個護法大家搶,搶護法。因爲我們在普壽寺你看不到,人與人之間、道友之間,因爲大家在學戒,見不到這種鬥诤。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聞了金剛經這個章句能夠生起信心。能不能生清淨信,這非常困難。一般的信,信實相,但是佛教授我們生清淨信,哪管最少最少一念。不說你十分鍾,或者一個鍾頭,說你這一念,在你聽經這個時候生起一念來,就這一念,佛都能夠悉知悉見,一念能夠得到無量的福德。希望我們自己來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一念生起淨信?淨信,淨信是清淨的、無染的,不但沒貪瞋癡,也沒戒定慧,那才叫清淨信。直心、正念、真如,你的心只觀真如法界,一切法不立,這叫清淨信。能有這麼一念清淨信,那個福德無量的,不但沒有染著,什麼染著都沒有,這是一念。那就說明了一念清淨信都不可得,那還要說一小時,還要一天,還要一月,還要長期修行,那就難了,那就更難了。

  這一念的信就是實信,咱們講華嚴經真心跟菩提相結合了,發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上,這一念能夠直至成佛。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信位菩薩滿心,登了初住,那清淨信,相信菩提。但是生了一念信的佛都加持你,如來悉知悉見,說明這一念信、這一念間跟佛相結合相通,就這一念能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一念是沒有一切染著,沒有染法,也沒也淨法,直心、正念、真如就叫實信。這個人若過去沒有修爲,達到這麼一念信都很不容易。說他過去修福修慧修得很好了,修得很多生了,才能生起這一念清淨信。爲什麼?在末法,五個五百年之後,在那個鬥诤堅固的情況之下,還能有生信心的,那是極其尊貴了。在這個時候能夠有清淨信相信實相的,佛以佛眼觀故,佛都悉知世人、悉見世人,就說明這個人一念信就能念念信,從這一念信漸漸增長就念念信,乃至于直至成佛。爲啥呢?他這一念的知見就是佛的知見,所以佛跟他倆通的,這一念之間跟佛相通了,所以佛悉知悉見。這是一念的功德,相信不得到這麼無量的福德?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在這一念的心契合般若,一切虛妄的念消滅,五蘊法、人我法、一切的法相全消滅了,直念實信,達到這一念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就是四大相。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金剛經反覆的說,要我們消滅這個,不執著。因爲四大不實,沒有真的。你這肉體不是真的,你能夠這樣常時觀無我,那得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自在,常時觀無我。無我就無人,無自就無他。無我、無人、無衆生,又誰來壽呢?我身本無,一切衆生的身都無,這把生滅的心消滅掉了。

  那還有法沒有呢?法也不立,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也無法相。法相就是離名絕相,不立名字,不立形相,當然也沒文字了,無語言,無文字。無法相相對…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