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P8

  ..续本文上一页错误了,佛也没说不得。明明佛证得了,不言不得。这是跟众生的见看问题不同,见不同而已。所以就知道应机说法,对哪一类根机说哪种法,这叫种种方便。

  所以为什么说经说那么多呢?单对那一类机说的。有的时候普通为一切人种个善根而已,达不到各个都证,那有时间、有地点、有条件,因、地、事、物、时这几种都得具足。第一个是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法。什么时候,佛都是一时,因、地、事、物、时,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佛说这个法。这几种你先得把它研究明了了,所以佛以种种方便化导一切众生。这些方面化导众生,他的目的就是你离开执着就对了,教你离开执着。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随着境界相动,遇着什么相动什么心、遇着什么相动什么心,无缘无故的起些个妄念,完了随这个妄念去转。那菩萨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样,但是菩萨他跟着个觉,刚一起念马上他就警觉了,就停了。众生不行,众生学菩萨,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刚一动心,错了!马上就止住,这就是菩萨了。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念不起?那真是得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没有到等觉菩萨位子心还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灭究竟不起,唯佛与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觉,佛是觉了,大觉圆明,大觉的意思含着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么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住。所以须菩提问佛怎么样生心?无住。无住怎么会生?无住就生不出来,这就是无生,无生而随缘,随一切生灭的缘,随一切众生的缘。因为一切众生执着,他的妄想心生灭、生灭,生灭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动要逐境界相,妄想生灭心永远不停,逐着一切境界妄动,一天就这么攀缘妄动。菩萨妄念刚一起,马上就觉悟了,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是为菩萨。在金刚经上说一起念就是恶,起念就是恶。若不起念,不起念无念,无念就是菩萨了,无念无住。觉是什么?觉就是无住,不住一切境界。所以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不住就对了,应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云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缘,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无生无住了。所以佛跟须菩提说没有定法,哪一法如来可说定法?如来说法如法喻一样的,前头说了像过河船一样,过去就没有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何以故,就是征启的意思,佛为什么这样说呢?佛又加以解释。如来所说法,佛所说的一切法,皆不可取。无为法你取到个什么?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无为,你怎么取?无为法,究竟。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妙体,法华经的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法界体,这都是无为法。无为法体是寂静的,不动不灭,没有名相可得,没有形相,但是这个里头的深浅、大小可差别大了。佛的四阿含经,你去跟法华经、华严经去比,那怎么能比?那不能比,一个是究竟了义法,一个是启发众生将入门。所以对那一类机说哪一类法,不可以取着。为什么?无为法,无相、无愿、般若、解脱。妙体,我们现在般若的体性是微妙的、是寂静的;微妙寂静,哪里有名相、哪里有语言,离开一切分别,也离开一切有为法。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这个道理解释太多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人圣人,阿罗汉的圣人到诸佛的圣人同证,但是浅深、大小、方圆种种的不同。佛现在这样说是空法,那众生又执着空去了,那个空可不同,众生一执着就是断灭。佛又怕说空的时候怕人执着,佛在破相的时候一切不立了,那就拨无因果的一批人。像我上来所说的,一学到般若了,戒律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这就是破相的。佛法是圆融的,对执空的佛破空,对执有的佛破有。他本来不执空,他也不执有,那就对了,把有也空、空也空。空在大般若上有二十个,二十种,目的是达到什么?契合实相。说空也好,说有也好,都叫无为法,以无为法契合实相,这就是般若经的义。它的什么道理?就这个道理,契合实相的道理。怕人执着,如来给他说文字语言、说无相之理;又怕他不入无相的理,他不懂得这种道理,虚妄生出一些知解,妄加解释,妄加判断,社会上这一类知解的人很多了。居士问我,我给他下个定义,假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所以不能在语言上来取着,言不可取,要懂得这种道理。

  我们大家都读大乘经典,我们说要讲就是我天天读金刚经,一边读我就边想,口里诵的金刚经,等自己做起来不是金刚经,口里诵,心不行。天天这样,天天念,佛教我们不执着,我就是执着,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人我是非简直不断,这个能跟金刚经结合吗?要口里诵,心里就像自己口里诵的那样子去做。要光口里诵,心不行,了无所得。它不是有功德吗?功德管什么用。

  同时功德不要解释错了,一般的把功德解释错了,说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这样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这就是功德。我修行没得到,光有功而缺德。我们经常说你这人真缺德,不但他缺德,说的人也缺德,你没得到,你得到什么了?你说的是佛说的,要说跟心里相合了。要念,念经的时候你要观想我能做到几分?做到一分都好、一厘都好。所以这经上佛说一念都好,一念相应了那都很不可思议了。一念相应了,这回一念相应了,下回又一念相应了,积累很多的一念就变成多念都相应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解释金刚经,咱们就把它用到心上去,要做,哪管做到一分一点点都了不得了。你别光念光听,念用口,听用耳朵,都不管用,要转变你的心,让心跟法相结合。跟什么法?跟无为法。我们有很多道友学禅宗,到禅堂参,他参什么?他不知道这是无为法。禅堂是选佛场,那也在学,学什么?各个学无为。你给禅堂要写对子,“此是选佛场,各个学无为”,无为无作无说,成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因无为法而差别的。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是表般若的智慧,以般若智慧契入真空。般若智慧就是咱们经常禅宗说是顿证无为,禅门一炷香,立证菩提,这是顿证立悟的含义,顿证无为的含义。那这个福德还有穷尽吗?这不是有相,也不是有形的福德。佛举这个福德来显,来显什么?显性空,把这个福德以圣义的空义来认识这个福德,所以佛说这个福德多,不是世间相,也不是世间所认为的福德,这是说的福德性。咱们一般说的福德都说的相,没说福德性,如来现在在这说的福德多就直彻空义了,甚深的空理。以空来说福德,空是遍的,遍一切处,那福德也无穷无尽了。非福德而说福德,那这个福德就大了。

  我们世间相因为有福德、求福德是把它当成实有的。我们诸位道友可以想想你出家以来,我们每位道友不论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论出家时间长短,你看看你自己的福德有吗?当你出家的时候,放下社会的一切,这个福德跟世间的福德不一样的了,但是你见到了福德相了吗?证道歌上有两句话,“穷释子,口称贫,彻底穷来有几人,信手打开无尽藏,砖头瓦块尽奇珍”,这就是福德相。有的福德是世间可见的,有的福德不是世间可见相,你得这样认识。我们出家的道友,不论男众女众二众弟子出家道友,你在福德当中,你根本就不认识福德。此话怎么讲?世间上奔波劳碌想挣钱,挣钱为了生活,也就是吃穿而已。好像这人很富有,以为这很有福德了,但是这个不是福德。德是行道有德于心,是心地上的福德,这心地福德不可见相的。你从外相看,咱们一个穷出家人没有什么财富的,不论哪一位都如是;但是你的财富很大,你认识到了吗?这叫性功德,自性所含的福德,但是这个福德没有穷尽的。

  过来古德人讲“穷释子,口称贫”,说贫僧,有的出家人写贫僧,口里总说我穷得很,什么都没有,穷释子,口称贫。“彻底穷来有几人”,真正穷得彻底了,什么都没有了,有几个人能达到。什么含义呢?真到你彻底穷的时候,那个境界相就不同了,是什么境界相呢?所以古德说彻底穷来有几人,真正受穷的,穷的什么都没有了,彻底穷的有几个人?没有。真正达到彻底穷了,那是个什么样呢?那福德无穷无尽,称性的福德,形容这个福德。我们有一位老道友他跟我说他穷,“去年穷,不算穷,去年尚有立锥地,今年穷得锥也无”,去年穷,我还有插椎子的地方,今年连个锥子都没有了,什么含义?去年穷的时候我还有一念,今年穷的把这一念都没有了,那就是彻底的证得无为了。要证得了无为,还讲什么世间财富?

  须菩提,你怎么样认识这个问题?假使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都拿来舍了,舍得很多吧?宁为多不,佛又问话,问须菩提这个供养的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都拿来作供养了,他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就老实答,甚多,世尊,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那这个福德多了。但是他下头又一句,何以故,这个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世尊是随着世间相说的,不是称性而谈的。这个是说般若的妙慧,以般若的智慧彻底三空,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顿证得了,那福德还有穷尽吗?没有穷尽的。福德即非福德性,这样的世尊才说福德,拿这是显意思。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完了又举例子来说,怕这个人还不能懂、不能入。这个福德这么多,有相的,把它形容如来说的福德多是随顺世间说的,若是依着本经说,依着金刚经上说,这个福德不算大,有形有相。你把金刚经诵它…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