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P9

  ..续本文上一页四句,不要多,四句;乃至于把金刚经的四句话向其他的人说,这比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多得很,功德还大,因为这是无相的、无作的、无为的。

  我现在跟大家不是说四句,我跟你讲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我这福德大得不得了了吧?没有福德,不要这样理解。我说的话意思明白吗?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供养的这个功德,跟我讲金刚经的这个功德,两个不能比。因为那是有为法,这个是无为法。不但解说,你就自己念,念四句,随便念哪四句没有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完了再给他人说,把你所念的四句再给他人说;其福胜彼,这个福德比那个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还大,功德福德胜过那个。怎样理解?咱们每天道友都念金刚经吧?不是四句吧?你受持就是一部金刚经,你想过我念这金刚经有福德,我看没有一个人这样想,念经就是念经,没有还想福德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思想没有求福德念,没有这个念。那我们念经为什么?为求解脱,求解脱,求那个性,求福德性,不是求福德相。自己诵,又给别人说,那个福德比那个拿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给别人的福德还要大。信吗?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一切诸佛,乃至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皆从此经出。所以金刚经说你求福德,有些人求福德要念一部金刚经就好了,就是念一遍,还不说你天天念。但是佛恐怕须菩提不理解,说何以故,什么原因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金刚经就是诸佛一切法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金刚经出的,所以念一遍金刚经比你拿那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那福德还大的含义就这个意思。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这是有相的、有形的、有作用的,不可以说多。若能在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乃至还能给他人说,这个福德超过以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的功德还要大。

  因为我们一切的众生心,他供养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得、有所求。我们看见我们在家道友,哪怕买点水果供养什么,他都还自己嘟嘟囔囔的念个四言八句,完了还求师父你加持我,我这个不好了、那个不好了,或是生意不好了干啥,全是有相的。这个福德很局限,因为我们讲的无相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这个话大家特别要注意,不是说我们讲一切佛法所有佛法非佛法,因为你能达到一切佛法非佛法,乃是真正的佛法,还得加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但是这句话是承上头来的,一切诸佛乃至于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从此经出的,那此经所说的佛所说的法即非佛法,就是让你千万莫要执着。你对于佛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乃至于诸佛,你怎么样认识的,就这么样一个含义。

  金刚经能生诸佛,那金刚经本身是法,所生诸佛即是法。因为它非佛非法,不要在相上取,但是这么一说怕有人在佛上头法上头生起执着。须菩提本来问云何住、云何降伏,你不能住在佛法上,你要降伏你的心,你住着在佛和法上,那就把佛说法的含义;含义,令你领悟的意思;那就错了。所以佛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得加一句话,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佛法者,你不要执着,一执着就不对了。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就是你不要执着,再回来是名佛法。众生,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道可成;完了时候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一个是遣,遣是遣除,不要执着。说没有执着了,随顺世间,那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法就是佛法。这个意思就说在一切法上头千万莫要执着,去执着义。假使说离开迷离开悟、离开染离开净、离开凡离开圣,那有什么佛法可说吗?这样子没有佛法可说。离一切相,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还得最后加一句解释的,是名佛法。

  所以我们讲缘起性空,缘起在前,性空在后;有时候说性空缘起,性空在前,缘起在后,这都是对机的,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信产生力度这就叫受,你的念(念力)这叫持,你的念力念念不忘、持之不舍,受持佛法,以信力念念不舍持佛法,这在历史上各种经卷很多的大德祖师争议非常之多。金刚经是讲最空的,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无量,空吗?既然是福德无量,不空!但是你一执着可就没有了,经的义就不同了,这种含义必须得经过你反反覆覆思考。

  佛法,前头加个所谓的佛法,所谓的佛法不是真实的了。佛法就是佛法,所谓的佛法不是佛法,因为加个“所谓”,什么事情加个所谓不是的了。但是它随顺世间,在俗谛理上,就在世间法中,世间法叫俗谛;因为俗谛理上在世间法上有迷有悟、有凡有圣、有染法有净法,这些世间相随着说佛法。如果是没有染净、凡圣了,那么佛法也不叫佛法了,即非佛法是这个意思;是把这个都空掉了,什么都没有,那佛法当然也没有了,即非佛法。但是一定得分开,是按俗谛说的、按真谛说的。佛在说俗谛的时候,迷悟、凡圣佛法具足的,都是具足的;但是佛有时候说真谛的时候,染净、凡圣皆没有了,就是这个含义,看你从哪一方面说。

  从空义方面说没有,你的信力就叫领受的受,你的念力就是持之不舍的持,受持,我只念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信力受,念力持,就是信念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那是有的,随顺世间;等你离世间来说没有了,一切文字都没立了,那就没有了。受持演说金刚经,或者是一句,或者是四句,或者一卷经,那看你在什么立场,站在空谛说,站在俗谛说,或站在随缘说,站在性空上说,这有分别的。随缘义万法皆立,佛法就是随缘义;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性空义。佛跟须菩提说得很清楚,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心,现在你明白了吗?就是这样住这样降。经常经上说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还有心生吗?无心可生,也无有心。这道理一直演变下去,都是解释这么个问题,佛举很多例子来说。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于意云何,这个道理你恐怕还没有清楚,就拿你们证四果的来说,佛又举例。举什么例?这个标的是“一相无相”,什么叫一相?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有念?什么叫无念?因为这个法会当中都是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你以前证得初果时候,怎么想的?乃至证到四果,证到阿罗汉果,都是怎么想的?于意云何,你对下头这些问题怎么样认识的,就这样意思。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说初果的圣人,就是声闻,以声闻所证得的说,这个法都不要去执着,因没有可说的,不可取,不可说。当你证得果了,他没有个感觉我是证得了,我还要说“我证得了,我证得这果了”,没有这个念头。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从他证的方面而说,就是有取有说,取是我证得的果,说是能说出来我证得的果。证得初果了,有没有能取所取相?他有这个念头没有,说我证得须陀洹果了?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的问,须菩提言,不也,须菩提说没有这个样子,好像没有这么样事。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须陀洹的名字叫入流,而无所入,入到什么地方去了?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是他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了,对于六尘境界他看破了,证得了,证得初果了。只是把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断除了,这叫断见惑;断见惑,这样子才叫名为须陀洹,就是初果。

  他答覆的含义,没有个取,也没有个舍;证得的时候把惑断了,有取,取到个果位,把这惑断除了,没有这个含义,就是初果的圣人。就是我们断八十一品这些个惑染的时候,这是我们分别的一些出惑的都叫须陀洹。把这个惑断了,入到圣人的流,不受生死了,入到圣人的流。有个出,有个入吗?出,六尘境界不执着了,好像出离六尘了,证得果位了,好像把六尘境界我离开六尘境界,证得另一种境界。佛问他,有没有这个相?须陀洹证得初果了,他自己想我现在证得初果了,有这个想法吗?须菩提告诉佛说没有。什么意思没有呢?须陀洹叫入流,入到什么?流到什么?而无所入,这个时候只是对“色声香味触法”不着六尘境界了。不着六尘境界了,在六尘的贪染心断了。只是断见惑,不是思想,见的时候没有这种执着,这是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没有这个念。为什么?世尊,斯陀含名一往来,实实在在没有什么叫一往来,是名叫斯陀含。什么叫一往来?证了二果的,还要到人间受一番生死,就是一来一往;或者是生天,从人间命终生到天上,完了时候再来人间,就叫一往一来。所以把这个果位叫一来果,因为还要到人间流转一次。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在三果的圣人,证了三果圣人,不但断了见惑,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断除了,所以阿那含叫不来了,不来人间了;从此命终生到天上去了,不来在人间,不来下界受生,所以叫不来果。实在说无我了,还有什么来不来?无我了,谁为不来!这个名词标示显现着三果的圣人他不再人间受生了,他思想也没有这个念头,不来这个念头没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什么原因呢?没有个名字叫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假使阿罗汉作是念我得了阿…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