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P8

  ..續本文上一頁錯誤了,佛也沒說不得。明明佛證得了,不言不得。這是跟衆生的見看問題不同,見不同而已。所以就知道應機說法,對哪一類根機說哪種法,這叫種種方便。

  所以爲什麼說經說那麼多呢?單對那一類機說的。有的時候普通爲一切人種個善根而已,達不到各個都證,那有時間、有地點、有條件,因、地、事、物、時這幾種都得具足。第一個是因,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法。什麼時候,佛都是一時,因、地、事、物、時,因爲什麼事情引起的佛說這個法。這幾種你先得把它研究明了了,所以佛以種種方便化導一切衆生。這些方面化導衆生,他的目的就是你離開執著就對了,教你離開執著。一切衆生就是妄心生滅永遠不停的,妄心生滅不停幹什麼?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隨著境界相動,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無緣無故的起些個妄念,完了隨這個妄念去轉。那菩薩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樣,但是菩薩他跟著個覺,剛一起念馬上他就警覺了,就停了。衆生不行,衆生學菩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剛一動心,錯了!馬上就止住,這就是菩薩了。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念不起?那真是得觀音、地藏、文殊、普賢,沒有到等覺菩薩位子心還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滅究竟不起,唯佛與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覺,佛是覺了,大覺圓明,大覺的意思含著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麼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住。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生心?無住。無住怎麼會生?無住就生不出來,這就是無生,無生而隨緣,隨一切生滅的緣,隨一切衆生的緣。因爲一切衆生執著,他的妄想心生滅、生滅,生滅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動要逐境界相,妄想生滅心永遠不停,逐著一切境界妄動,一天就這麼攀緣妄動。菩薩妄念剛一起,馬上就覺悟了,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是爲菩薩。在金剛經上說一起念就是惡,起念就是惡。若不起念,不起念無念,無念就是菩薩了,無念無住。覺是什麼?覺就是無住,不住一切境界。所以須菩提問佛雲何應住?不住就對了,應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雲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緣,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無生無住了。所以佛跟須菩提說沒有定法,哪一法如來可說定法?如來說法如法喻一樣的,前頭說了像過河船一樣,過去就沒有了。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何以故,就是征啓的意思,佛爲什麼這樣說呢?佛又加以解釋。如來所說法,佛所說的一切法,皆不可取。無爲法你取到個什麼?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無爲,你怎麼取?無爲法,究竟。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妙體,法華經的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法界體,這都是無爲法。無爲法體是寂靜的,不動不滅,沒有名相可得,沒有形相,但是這個裏頭的深淺、大小可差別大了。佛的四阿含經,你去跟法華經、華嚴經去比,那怎麼能比?那不能比,一個是究竟了義法,一個是啓發衆生將入門。所以對那一類機說哪一類法,不可以取著。爲什麼?無爲法,無相、無願、般若、解脫。妙體,我們現在般若的體性是微妙的、是寂靜的;微妙寂靜,哪裏有名相、哪裏有語言,離開一切分別,也離開一切有爲法。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這個道理解釋太多了。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賢人聖人,阿羅漢的聖人到諸佛的聖人同證,但是淺深、大小、方圓種種的不同。佛現在這樣說是空法,那衆生又執著空去了,那個空可不同,衆生一執著就是斷滅。佛又怕說空的時候怕人執著,佛在破相的時候一切不立了,那就撥無因果的一批人。像我上來所說的,一學到般若了,戒律也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這就是破相的。佛法是圓融的,對執空的佛破空,對執有的佛破有。他本來不執空,他也不執有,那就對了,把有也空、空也空。空在大般若上有二十個,二十種,目的是達到什麼?契合實相。說空也好,說有也好,都叫無爲法,以無爲法契合實相,這就是般若經的義。它的什麼道理?就這個道理,契合實相的道理。怕人執著,如來給他說文字語言、說無相之理;又怕他不入無相的理,他不懂得這種道理,虛妄生出一些知解,妄加解釋,妄加判斷,社會上這一類知解的人很多了。居士問我,我給他下個定義,假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所以不能在語言上來取著,言不可取,要懂得這種道理。

  我們大家都讀大乘經典,我們說要講就是我天天讀金剛經,一邊讀我就邊想,口裏誦的金剛經,等自己做起來不是金剛經,口裏誦,心不行。天天這樣,天天念,佛教我們不執著,我就是執著,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人我是非簡直不斷,這個能跟金剛經結合嗎?要口裏誦,心裏就像自己口裏誦的那樣子去做。要光口裏誦,心不行,了無所得。它不是有功德嗎?功德管什麼用。

  同時功德不要解釋錯了,一般的把功德解釋錯了,說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這樣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這就是功德。我修行沒得到,光有功而缺德。我們經常說你這人真缺德,不但他缺德,說的人也缺德,你沒得到,你得到什麼了?你說的是佛說的,要說跟心裏相合了。要念,念經的時候你要觀想我能做到幾分?做到一分都好、一厘都好。所以這經上佛說一念都好,一念相應了那都很不可思議了。一念相應了,這回一念相應了,下回又一念相應了,積累很多的一念就變成多念都相應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解釋金剛經,咱們就把它用到心上去,要做,哪管做到一分一點點都了不得了。你別光念光聽,念用口,聽用耳朵,都不管用,要轉變你的心,讓心跟法相結合。跟什麼法?跟無爲法。我們有很多道友學禅宗,到禅堂參,他參什麼?他不知道這是無爲法。禅堂是選佛場,那也在學,學什麼?各個學無爲。你給禅堂要寫對子,“此是選佛場,各個學無爲”,無爲無作無說,成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就是因無爲法而差別的。今天就講到這裏了。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表般若的智慧,以般若智慧契入真空。般若智慧就是咱們經常禅宗說是頓證無爲,禅門一炷香,立證菩提,這是頓證立悟的含義,頓證無爲的含義。那這個福德還有窮盡嗎?這不是有相,也不是有形的福德。佛舉這個福德來顯,來顯什麼?顯性空,把這個福德以聖義的空義來認識這個福德,所以佛說這個福德多,不是世間相,也不是世間所認爲的福德,這是說的福德性。咱們一般說的福德都說的相,沒說福德性,如來現在在這說的福德多就直徹空義了,甚深的空理。以空來說福德,空是遍的,遍一切處,那福德也無窮無盡了。非福德而說福德,那這個福德就大了。

  我們世間相因爲有福德、求福德是把它當成實有的。我們諸位道友可以想想你出家以來,我們每位道友不論出家叁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叁十年,不論出家時間長短,你看看你自己的福德有嗎?當你出家的時候,放下社會的一切,這個福德跟世間的福德不一樣的了,但是你見到了福德相了嗎?證道歌上有兩句話,“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信手打開無盡藏,磚頭瓦塊盡奇珍”,這就是福德相。有的福德是世間可見的,有的福德不是世間可見相,你得這樣認識。我們出家的道友,不論男衆女衆二衆弟子出家道友,你在福德當中,你根本就不認識福德。此話怎麼講?世間上奔波勞碌想掙錢,掙錢爲了生活,也就是吃穿而已。好像這人很富有,以爲這很有福德了,但是這個不是福德。德是行道有德于心,是心地上的福德,這心地福德不可見相的。你從外相看,咱們一個窮出家人沒有什麼財富的,不論哪一位都如是;但是你的財富很大,你認識到了嗎?這叫性功德,自性所含的福德,但是這個福德沒有窮盡的。

  過來古德人講“窮釋子,口稱貧”,說貧僧,有的出家人寫貧僧,口裏總說我窮得很,什麼都沒有,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真正窮得徹底了,什麼都沒有了,有幾個人能達到。什麼含義呢?真到你徹底窮的時候,那個境界相就不同了,是什麼境界相呢?所以古德說徹底窮來有幾人,真正受窮的,窮的什麼都沒有了,徹底窮的有幾個人?沒有。真正達到徹底窮了,那是個什麼樣呢?那福德無窮無盡,稱性的福德,形容這個福德。我們有一位老道友他跟我說他窮,“去年窮,不算窮,去年尚有立錐地,今年窮得錐也無”,去年窮,我還有插椎子的地方,今年連個錐子都沒有了,什麼含義?去年窮的時候我還有一念,今年窮的把這一念都沒有了,那就是徹底的證得無爲了。要證得了無爲,還講什麼世間財富?

  須菩提,你怎麼樣認識這個問題?假使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都拿來舍了,舍得很多吧?甯爲多不,佛又問話,問須菩提這個供養的多不多?叁千大千世界七寶都拿來作供養了,他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就老實答,甚多,世尊,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那這個福德多了。但是他下頭又一句,何以故,這個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世尊是隨著世間相說的,不是稱性而談的。這個是說般若的妙慧,以般若的智慧徹底叁空,我相、人相、衆生相,一切的有爲法、無爲法頓證得了,那福德還有窮盡嗎?沒有窮盡的。福德即非福德性,這樣的世尊才說福德,拿這是顯意思。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完了又舉例子來說,怕這個人還不能懂、不能入。這個福德這麼多,有相的,把它形容如來說的福德多是隨順世間說的,若是依著本經說,依著金剛經上說,這個福德不算大,有形有相。你把金剛經誦它…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