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一节课

  

第五十一节课

  

思考题

  207、人到了垂暮之年时,具体会有哪些痛苦?对此你有何体会?请以你自己或身边人为例进行说明。

  208、现在的世间上,许多老年人是如何面对衰老的?作为修行人,又应当如何面对?为什么?

  209、学了这节课之后,你能理解老年人的痛苦吗?今后打算怎样帮助他们?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人类生老病死的痛苦中,“生苦”已讲完了,下面开始讲衰老之苦。

  庚二、老苦:

  轮回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无有实质性可言,也始终没有完结的时候,人们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到了衰老的痛苦。

  虽然世人都喜爱青春韶华,却不曾想暮年易至,诚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所言:“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青春时光刚刚谢落,衰老就会现于眼前,虽然世人都想青春常在、永远不老,但青春与衰老就像赛跑一样,刹那不停地就流逝了。有些人一老就特别伤心,始终没有面对的勇气,这就是没有学过佛所致。真正对生老病死了解的人,当衰老甚至死亡降临时,内心会非常坦然,既不会忧愁,也不会难过。

  现在大城市的许多人,思想极其空虚,故一定要用佛法来滋润,否则,他们对无常的很多环节都无法接受。其实,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是种自然规律,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然而特别愚痴的人,却不了解这一点,一旦衰老来临,他们就面对不了,痛苦万分。

  因此,无常的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正如《劝世偈》所云:“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我们的生活再怎么快乐,无常也迟早会到来,唯有修行佛法对自己最有利益,故应以念佛等方式度过一生,让生命有个真实的归宿。

  在座各位,每个人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所以要在不同范围内,把佛法的教义与精神传播出去。当然,不同的人接受能力截然有异,也不一定非要让他皈依、作些形式不可,而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传道。只要他们学了佛,衰老时自会坦然面对,知道这是正常现象,甚至还觉得很高兴:“噢,我现在老了,是不是贪嗔痴就没有了?我这一生戒律清净、修行圆满,最终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对有境界的人而言,生老病死都是一种欢乐。反之,没有学过佛的老人,即使儿女给他买房子、雇保姆,吃的、喝的样样俱全,但看着自己一天天虚弱,心里仍会痛苦不堪。

  因此,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佛法。倘若心灵有了归宿,懂得念佛的殊胜、了解佛法的基本教理,即使物质条件不具足,他也会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所以,引导老年人学佛非常重要,这远远超过金钱的供养。

  那么,人老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痛苦呢?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会逐渐衰退,再香再好的食品也消化不了,就算是自己年轻时最爱吃的东西,此时也没了胃口。医学中说,人的肠内有害细菌和有益细菌达到平衡时,肠胃是健康的。而人在55岁之后,往往会感到肠胃不适,这就是因为肠胃开始衰老,肠道内的环境日益恶化,不太适合有益细菌的生存,有益细菌的数量逐年下降,吃什么都消化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肌肉也变得越来越无力,眼睛的聚焦能力开始下降,这时候视力减退,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或细小的物体。其实,人在40岁以后视力开始减退,近距离观察事物会非常费劲。所以,老人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以前年轻时,什么都看得见,现在怎么看不清了?还要整天拿个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嗡—玛—尼—巴—美—吽—舍。”

  我刚来学院时,隔壁住了一位新龙的老喇嘛。他修行非常精进,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念经,常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有时我就是在他念经声中醒来的。不过他的视力不行,每次会供时,都要拿一个大大的放大镜念经(他现在已圆寂了)。我们这里很多老菩萨也是这样,别的倒还可以,主要是视力模糊,只能看得见大白菜,其他都看不清——开玩笑,这是我编的!

  老年人耳根衰退,无论别人说话多大声,都听不清楚。人的内耳中有毛发细胞,可接收一切声波的振动,从而使人能听到声音。但从55岁开始,这些“接收器”就开始减少,听声音变得异常吃力,出现老年耳聋的现象。(此处暂且不讲《俱舍论》中五根的说法。对于五种有色根,有部、经部观点各异,但这里不作阐述。)

  如今医院的五官科,常有许多老年人就诊:“医生啊,您一定要想办法让我听得见、看得清楚!”但这是不现实的,你这个四大组成的“机器”,已经磨损老化了,再怎么恢复也无法像当年一样,除非你整个肉体换了,转为“第二世活佛”,这才有点希望。

  此外,老年人舌根衰退,品尝不出饮食的味道,说起话来也口齿不清。人吃东西能品尝出酸甜苦辣,是因为舌头上分布着许多味蕾,它是味觉的感受器,成年人约有一万多个,但逐渐逐渐,可能是吃得太多了,味蕾慢慢就磨光了(众笑)。过了60岁,数目只剩下一半了。所以,老年人吃什么都没味道。

  那天我炒了个菜,跟一位老菩萨共同享用。我问:“这菜好不好吃?”他回答:“还可以。”我说:“具体感觉怎么样?”他咂吧咂吧嘴,说:“反正感觉不出来,还可以吧!”我们到了一定时候,肯定也是这样的。以前读书的时候,吃什么都特别香、特别快乐,可是步入老年以后,吃饭时说没感受吧,也有一点,说有感觉吧,又不敏锐,这就是舌根退化的缘故。

  老年人意根衰弱,神志不清、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从医学角度来讲,意根衰退与脑细胞有关。美国生物学家洛信博士说:“人刚出生时,脑细胞多达140亿个,但从25岁起,每天死亡约10万个(也有说是1万个),之后随着年龄递增,每年脑细胞的死亡数还要增加。”人在二十多岁时,脑细胞共有1000亿左右,但以后就开始逐年下降,有些人60岁会出现老年痴呆,有些则是80岁后患老年痴呆。此时他们的脑细胞锐减,记忆力和智慧大不如前。

  但极个别的高僧大德,即使老了,脑细胞依然很旺盛,好像没有减少一样。比如,法王如意宝圆寂前两年,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讲《大圆满前行》、《宝性论》时,引用佛经、印藏大德的教证滔滔不绝,不信佛的领导从收音机中听到后,特别惊讶:“啊?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背出这么多教证,真是太精彩了!”

  明朗大师造《三戒论注疏》时,也是年过七十了,他在此论结尾的小字中说:“尽管我年事已高、色身已衰,但智慧却有增无减,越来越炽盛。”

  最近我看了一位大德的讲法,他年近八旬,但《中论》、《入行论》等的许多教证,都能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如果是世间老人,七八十岁时不要说背教证,就连说话都啰啰唆唆、条理不清,好多事情一不小心就忘了。但佛教的有些老修行人,依靠诸佛菩萨尤其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加持,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

  前不久,我看了本焕老和尚103岁时的一段演讲,感觉真的很了不起,世间人根本做不到。在过去,荣索班智达活了119岁,虚云老和尚是120岁,在这样的末法时代,这些高僧大德以其高龄,显示了对四大已获得自在。所以,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脑细胞衰退得不是很严重。像德巴堪布[1],最近在写《窍决宝藏论》的注释,他什么资料都没参考,只拿了一本《窍决宝藏论》,在汉地某城市以闭关的方式撰著,这两天可能就写完了。这种造论方式,不像世间人写一本书,需要翻阅大量典籍,他们这些老修行人,一生中积累的智慧不可思议,以文字的形式留给后人很有必要。

  因此,高僧大德住世期间,弟子们应多祈请、多提问,通过各种方式请他们传法、造论。以前麦彭仁波切身边有不少了不起的大德,经常请求尊者造论,尊者既然已示现为人的形象,也就顺应这些因缘,造了大量论典。法王如意宝身边也有一个人叫达吉,我特别感激他,因为法王的许多殊胜论典,都是应他请求而造的。所以,祈请上师传法、造论很有必要,否则,一旦他们离开了人间,智慧没有机会留给后人,真的特别可惜!

  根登群佩也说过:“我离开世间时,肉身舍弃了倒不要紧,但我超越的智慧,谁都没有通达,这是最遗憾的!”他于1951年圆寂,享年49岁。根登群佩非常厉害,虽然造的论不多,但却是举世公认的。然而,他住世时并不出名,就像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一样,他们所流露出来的智慧,是到后来才被人们发现的。当然,也有些大德住世时就被无数人恭敬,智慧甘霖滋润了无量众生。

  刚才从诸根的角度,大致描述了年老的痛苦,下面继续宣讲:

  人到了老年时,口中原有的两排牙齿脱落,嚼不动坚硬的食物,说起话来也吞吞吐吐。现代医学认为,人在40岁以后,唾液的分泌量会减少,唾液少了,就更容易出现牙周炎,致使牙齿腐烂、牙龈萎缩。

  老年人体温失调,衣服稍微单薄,便感觉冷得要命,同时支撑力下降,无法承受沉重的衣服。他们穿少了觉得冷,穿多了又害怕重,真的很可怜,所以大家对老年人要特别关心。中国的老人节,是九月初九“重阳节”,怎么过的?(下面许多人摇头。)你们自己都不知道?那天学院一位大堪布到学校去,给老师们讲藏族母语的重要性,他问:“国际母语节是什么时候?”结果谁都答不上来,堪布十分失望。其实,国际母语节是每年的2月21日。

  那么,国际老…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