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一節課

  

第五十一節課

  

思考題

  207、人到了垂暮之年時,具體會有哪些痛苦?對此你有何體會?請以你自己或身邊人爲例進行說明。

  208、現在的世間上,許多老年人是如何面對衰老的?作爲修行人,又應當如何面對?爲什麼?

  209、學了這節課之後,你能理解老年人的痛苦嗎?今後打算怎樣幫助他們?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人類生老病死的痛苦中,“生苦”已講完了,下面開始講衰老之苦。

  庚二、老苦:

  輪回中任何一件事情,都無有實質性可言,也始終沒有完結的時候,人們正在吃喝玩樂、享受生活時,不知不覺就會步入老年,感受到了衰老的痛苦。

  雖然世人都喜愛青春韶華,卻不曾想暮年易至,誠如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所言:“韶華適落後,複又現于前,雖住此世間,現見如賽跑。”青春時光剛剛謝落,衰老就會現于眼前,雖然世人都想青春常在、永遠不老,但青春與衰老就像賽跑一樣,刹那不停地就流逝了。有些人一老就特別傷心,始終沒有面對的勇氣,這就是沒有學過佛所致。真正對生老病死了解的人,當衰老甚至死亡降臨時,內心會非常坦然,既不會憂愁,也不會難過。

  現在大城市的許多人,思想極其空虛,故一定要用佛法來滋潤,否則,他們對無常的很多環節都無法接受。其實,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樣,是種自然規律,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然而特別愚癡的人,卻不了解這一點,一旦衰老來臨,他們就面對不了,痛苦萬分。

  因此,無常的理念,每個人都應該有,正如《勸世偈》所雲:“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我們的生活再怎麼快樂,無常也遲早會到來,唯有修行佛法對自己最有利益,故應以念佛等方式度過一生,讓生命有個真實的歸宿。

  在座各位,每個人都有弘揚佛法的責任,所以要在不同範圍內,把佛法的教義與精神傳播出去。當然,不同的人接受能力截然有異,也不一定非要讓他皈依、作些形式不可,而應通過各種方式來傳道。只要他們學了佛,衰老時自會坦然面對,知道這是正常現象,甚至還覺得很高興:“噢,我現在老了,是不是貪嗔癡就沒有了?我這一生戒律清淨、修行圓滿,最終肯定會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對有境界的人而言,生老病死都是一種歡樂。反之,沒有學過佛的老人,即使兒女給他買房子、雇保姆,吃的、喝的樣樣俱全,但看著自己一天天虛弱,心裏仍會痛苦不堪。

  因此,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佛法。倘若心靈有了歸宿,懂得念佛的殊勝、了解佛法的基本教理,即使物質條件不具足,他也會快快樂樂、歡歡喜喜,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所以,引導老年人學佛非常重要,這遠遠超過金錢的供養。

  那麼,人老了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痛苦呢?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體力會逐漸衰退,再香再好的食品也消化不了,就算是自己年輕時最愛吃的東西,此時也沒了胃口。醫學中說,人的腸內有害細菌和有益細菌達到平衡時,腸胃是健康的。而人在55歲之後,往往會感到腸胃不適,這就是因爲腸胃開始衰老,腸道內的環境日益惡化,不太適合有益細菌的生存,有益細菌的數量逐年下降,吃什麼都消化不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眼部肌肉也變得越來越無力,眼睛的聚焦能力開始下降,這時候視力減退,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遠處的景物或細小的物體。其實,人在40歲以後視力開始減退,近距離觀察事物會非常費勁。所以,老人們不能怨天尤人:“我以前年輕時,什麼都看得見,現在怎麼看不清了?還要整天拿個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嗡—瑪—尼—巴—美—吽—舍。”

  我剛來學院時,隔壁住了一位新龍的老喇嘛。他修行非常精進,每天一大早就起來念經,常年如一日從不間斷,有時我就是在他念經聲中醒來的。不過他的視力不行,每次會供時,都要拿一個大大的放大鏡念經(他現在已圓寂了)。我們這裏很多老菩薩也是這樣,別的倒還可以,主要是視力模糊,只能看得見大白菜,其他都看不清——開玩笑,這是我編的!

  老年人耳根衰退,無論別人說話多大聲,都聽不清楚。人的內耳中有毛發細胞,可接收一切聲波的振動,從而使人能聽到聲音。但從55歲開始,這些“接收器”就開始減少,聽聲音變得異常吃力,出現老年耳聾的現象。(此處暫且不講《俱舍論》中五根的說法。對于五種有色根,有部、經部觀點各異,但這裏不作闡述。)

  如今醫院的五官科,常有許多老年人就診:“醫生啊,您一定要想辦法讓我聽得見、看得清楚!”但這是不現實的,你這個四大組成的“機器”,已經磨損老化了,再怎麼恢複也無法像當年一樣,除非你整個肉體換了,轉爲“第二世活佛”,這才有點希望。

  此外,老年人舌根衰退,品嘗不出飲食的味道,說起話來也口齒不清。人吃東西能品嘗出酸甜苦辣,是因爲舌頭上分布著許多味蕾,它是味覺的感受器,成年人約有一萬多個,但逐漸逐漸,可能是吃得太多了,味蕾慢慢就磨光了(衆笑)。過了60歲,數目只剩下一半了。所以,老年人吃什麼都沒味道。

  那天我炒了個菜,跟一位老菩薩共同享用。我問:“這菜好不好吃?”他回答:“還可以。”我說:“具體感覺怎麼樣?”他咂吧咂吧嘴,說:“反正感覺不出來,還可以吧!”我們到了一定時候,肯定也是這樣的。以前讀書的時候,吃什麼都特別香、特別快樂,可是步入老年以後,吃飯時說沒感受吧,也有一點,說有感覺吧,又不敏銳,這就是舌根退化的緣故。

  老年人意根衰弱,神志不清、非常健忘,總是昏昏沈沈。從醫學角度來講,意根衰退與腦細胞有關。美國生物學家洛信博士說:“人剛出生時,腦細胞多達140億個,但從25歲起,每天死亡約10萬個(也有說是1萬個),之後隨著年齡遞增,每年腦細胞的死亡數還要增加。”人在二十多歲時,腦細胞共有1000億左右,但以後就開始逐年下降,有些人60歲會出現老年癡呆,有些則是80歲後患老年癡呆。此時他們的腦細胞銳減,記憶力和智慧大不如前。

  但極個別的高僧大德,即使老了,腦細胞依然很旺盛,好像沒有減少一樣。比如,法王如意寶圓寂前兩年,那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但講《大圓滿前行》、《寶性論》時,引用佛經、印藏大德的教證滔滔不絕,不信佛的領導從收音機中聽到後,特別驚訝:“啊?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能背出這麼多教證,真是太精彩了!”

  明朗大師造《叁戒論注疏》時,也是年過七十了,他在此論結尾的小字中說:“盡管我年事已高、色身已衰,但智慧卻有增無減,越來越熾盛。”

  最近我看了一位大德的講法,他年近八旬,但《中論》、《入行論》等的許多教證,都能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如果是世間老人,七八十歲時不要說背教證,就連說話都啰啰唆唆、條理不清,好多事情一不小心就忘了。但佛教的有些老修行人,依靠諸佛菩薩尤其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加持,的確令人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

  前不久,我看了本煥老和尚103歲時的一段演講,感覺真的很了不起,世間人根本做不到。在過去,榮索班智達活了119歲,虛雲老和尚是120歲,在這樣的末法時代,這些高僧大德以其高齡,顯示了對四大已獲得自在。所以,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腦細胞衰退得不是很嚴重。像德巴堪布[1],最近在寫《竅決寶藏論》的注釋,他什麼資料都沒參考,只拿了一本《竅決寶藏論》,在漢地某城市以閉關的方式撰著,這兩天可能就寫完了。這種造論方式,不像世間人寫一本書,需要翻閱大量典籍,他們這些老修行人,一生中積累的智慧不可思議,以文字的形式留給後人很有必要。

  因此,高僧大德住世期間,弟子們應多祈請、多提問,通過各種方式請他們傳法、造論。以前麥彭仁波切身邊有不少了不起的大德,經常請求尊者造論,尊者既然已示現爲人的形象,也就順應這些因緣,造了大量論典。法王如意寶身邊也有一個人叫達吉,我特別感激他,因爲法王的許多殊勝論典,都是應他請求而造的。所以,祈請上師傳法、造論很有必要,否則,一旦他們離開了人間,智慧沒有機會留給後人,真的特別可惜!

  根登群佩也說過:“我離開世間時,肉身舍棄了倒不要緊,但我超越的智慧,誰都沒有通達,這是最遺憾的!”他于1951年圓寂,享年49歲。根登群佩非常厲害,雖然造的論不多,但卻是舉世公認的。然而,他住世時並不出名,就像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一樣,他們所流露出來的智慧,是到後來才被人們發現的。當然,也有些大德住世時就被無數人恭敬,智慧甘霖滋潤了無量衆生。

  剛才從諸根的角度,大致描述了年老的痛苦,下面繼續宣講:

  人到了老年時,口中原有的兩排牙齒脫落,嚼不動堅硬的食物,說起話來也吞吞吐吐。現代醫學認爲,人在40歲以後,唾液的分泌量會減少,唾液少了,就更容易出現牙周炎,致使牙齒腐爛、牙龈萎縮。

  老年人體溫失調,衣服稍微單薄,便感覺冷得要命,同時支撐力下降,無法承受沈重的衣服。他們穿少了覺得冷,穿多了又害怕重,真的很可憐,所以大家對老年人要特別關心。中國的老人節,是九月初九“重陽節”,怎麼過的?(下面許多人搖頭。)你們自己都不知道?那天學院一位大堪布到學校去,給老師們講藏族母語的重要性,他問:“國際母語節是什麼時候?”結果誰都答不上來,堪布十分失望。其實,國際母語節是每年的2月21日。

  那麼,國際老…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