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我们观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对这色、受、想、行、识爱喜呢?因为爱喜的缘故,我们才于苦不得解脱。我们才受长久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对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须要能见得到,体会得到,心明白它。世人因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颠倒心去执取五蕴,所以佛才说他们喜爱苦。若能修到知苦,还要进一步离于苦的根源,心中对色相不起欲贪,要离于对色相的欲贪,这即是所谓离于色执取蕴(心中对色相生起的种种爱恋执取) ,心才能解脱于贪。
2.心苦
忧(愁)、悲、苦、恼(忧)、闷(恼)除了苦是属于身苦之外,其余四种都是心苦,都包含在瞋中。这些都可以依心路过程来观照它们。
怨憎会苦是指遇到讨厌不愉快的物件所生的心苦,是属于瞋,同样的我们要观照它。遇到讨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事物,或遇到心怀恶意者,和他们会合都是怨憎会苦。自身的五蕴是眼、耳、鼻、舌、身、意,遇到外在的六境是色、声、香、味、触、法等人、事、或物,本来是没苦,但遇到之后才生起苦,由此可知它并不是我的,它的生起是随缘的,是可以改变的。现代交通发达,随处都可能会遇见冤家,见到时烦恼,而生起怨憎会苦。知道它是苦,我们就要致力改善人际关系,以谅解与友爱之心对待他人,广结善缘,以免产生许多人事的烦恼。
爱别离苦是指对喜爱的对象分离时所生的心苦,也属于瞋,这也是要观照的。人的生命有限,至多亦不过百岁,终有一天要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父母老辈丶夫妻丶兄弟姐妹丶子女丶朋友等眷属,生命随各自之缘,大限到时各走各路,到最后皆难免要分离,别离之际,必然产生忧悲苦恼。我们应常观照无常,知道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只差在死迟或死早。有了这种心理的准备,到时自然不会措手不及。任何人有喜爱的色、声、香、味、触或法的人、事、或物,或丧失了与这些亲爱的人的会合与交往,都会生起爱别离苦。观照这苦的生起是我们对喜爱之境的执取的缘故,若我们知道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或法都是无常,它们的消失,我们就能接受,心中的苦就能解除了。
求不得苦是指生、老、病、死和愁、悲、苦、忧、恼这九种苦(包括了身苦与心苦)。我们都不愿意有生、老、病、死苦,但都不能免除它们,这唯有靠修习八正道才能解除苦恼,达到解脱。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事与愿违,求之不得,而心生烦恼。对治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应常知足,少欲少追求,不要比人,不要对任何事物生起比较之心,这都会带来不满和苦,唯有知足才会常乐,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少欲知足的生活滋味。
最后从出世间法来观照苦,由于对五蕴的无智的执取,我们长久以来,受尽了各种的苦。这五蕴可以十一种情况来了解它们是组合的法,即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胜、劣、远、近来观察,以便帮助我们了解对这些五蕴的执取所生的苦,它们皆是无常变易之法,但我们对它们的执取是疯狂的,不符合道理的,因而带来许多的苦,能够如此观察就能明了苦谛。
是故佛说:「简言之,执取五蕴是苦。」 ([相应部.卷五]),又在另一处([相应部.卷三])佛说:「诸比丘!何为苦?理应说即是执着五蕴。」 佛又说:「五蕴是负担,放下是快乐。」 我们是由生理和心理的五个部分组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在心理上,心有受、想、行、识所组成。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以前称为五阴,现在称为五蕴(khandha)。
然后佛陀教导我们观照这些五蕴说:「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大念处经])
这一段是以三法印的无常、苦、无我来观照五蕴而生起观智的阶段。这在[五阴譬喻经]里佛陀比喻色如泡沫聚,因为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依上述的十一法即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来思惟,如实地观察五蕴,以离于五蕴之摆布。
在[相应部.六处相应.毒蛇品]中∶佛陀形容四大如四条大毒蛇,又形容五取蕴是五名杀人的怨贼,又把对世间的喜悦和爱染形容成一个在追杀和要断我们首级的怨敌。佛陀把六内处形容成,我们在逃亡中进入一个门窗都开着的空虚村落,无人守护;把六外处形容为一群破坏抢劫村落的强盗;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一条大瀑流,它代表欲、有、见和无明。站在此岸,心生恐惧是代表身见的执着;为了安稳达到彼岸(喻涅槃),因此寻找草木枝叶编成木筏(喻八正道),手足兼用的划过(喻精进)而到达彼岸;最后无忧无虑的立于彼岸(喻阿罗汉)。
五阴炽盛苦是对色、受、想、行、识的错误执取而生起的烦恼,在心中焚烧,使人感到忧郁、焦虑、苦闷等痛苦。当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转变,都会产生执取五阴的烦恼。比如青少年的发育阶段,老年人的老病衰化阶段,中年人的为事业与家庭而忙碌的阶段,烦恼,忧郁、焦虑、痛苦,无法安静,这都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若学会佛法,就比如找到痛苦的解药,不死的仙丹,学会调服身体、守持戒律,少欲知足,不作奸犯科,调服心灵,诵习经文、了解经义,学习静坐、修习止观,培养慈爱,观照色心二法的真相,放下对五阴的执取,这样久而久之,就能解除五阴炽盛之苦了。
3.三苦
此外众苦也可以解说为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指身心的苦受,因为从自性及名称来看都是苦的,故说“苦苦”。人世实是苦,若在顺境或逆境之中,身心遭受各种逼恼之苦,身苦的生、老、病、死苦和心苦的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实在本来就是苦,或有遇上苦上加苦,所以称为苦苦。
坏苦是指在各种顺境消失时,身心所感受的苦,如乐受的消失,这称为坏苦。
行苦是指诸行变迁之苦,舍受及其余三地的诸行,因为有生灭的逼迫,故说“行苦”,诸名色法的变化所带来的苦受,这即是行苦。
4.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炽盛苦。这在上面都已经给予解释了。
不知苦有什么过患呢?
1.执取造作
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如实的了解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产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恶业,结果为业所驱使在六道轮回不能解脱。常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这四食即是∶粗搏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用以维持身体;触食(phassa-hara),意为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因此这识在死亡时,或称死亡心又会去缘名色,结生心是名,羯罗兰(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开始了。众生必须在身心遭受长期的苦痛之后,才会学乖,才愿意舍弃对五蕴的执取。
2.业的延续
佛陀说∶「我们是自己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不明白真理的人,不知自己在造业,也不知业在延续着。
佛陀说∶「若人逐欲乐(不净以为净),不摄护根门,饮食不节量,懈怠不精进,必为魔(māra五阴魔,业行魔,死魔,烦恼魔,天魔;指烦恼)所制,如风倒弱树。」([南传法句经新译7偈])
佛陀说∶「屋盖不遮密,雨水必浸入,心意不善修,贪欲必侵入。」([南传法句经新译13偈])诸行皆是无常,但我们的五个根门,在接触境时常起各种思惟造作,这都是属于行,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的,故是无常。但我们却对这根境的和合,起心动念生爱恨,招受众苦。正确认识它们(行)是组合的,无常,変易,不园满,是苦,非我,无我,才能舍离,才能断除对它们的爱欲。当一切行灭时,心已寂静,故名为灭。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译生存因素,执着)∶即欲有,染(烦恼)有,业有和蕴有。
不信三宝,不修圣人所说的梵行,不行正道,不断烦恼,业惟有继续增添,有了业的推动力,那只有继续轮回而已。
3.继续受苦
佛对马干地亚说∶「马干地亚,未脱离感官享乐之欲的众生,受到欲爱的折磨,受到欲热的烧烤,却仍然沉溺于感官享乐。这样的众生愈沉溺于感官享乐,他们的欲爱就愈强烈,他们就愈受到欲热的烧烤;然而在他们沉溺于五欲之乐时,他们仍感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与享受。」([中部1.马干地亚经])
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为了止竭欲望,世尊曾把欲形容成障碍,骨锁,肉脔,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等,因为都是短暂的快乐。佛陀说∶「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这贪欲是广义的对三界里一切的爱执,由此可见欲的严重性。佛陀并不是要我们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谋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没有大碍的,但世人贪求无厌,有了还要多,好的还要更好,纵欲不已,到要死时还不舍得,平常不冷静思惟观察,常会着欲,长久熏习以来,已经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欲的害处,贪得无厌,害了自己,加害他人,因此终要回来继续受苦。
注释:
[1]有关“病痛”此段从[分别圣谛经]补。
[2]元亨寺[南传大藏经][大念处经]中缺,此段依帕奥禅师的[正念之道]的译文补充。
[3]同上。
参考资料∶
1.[清净道论],觉音尊者,第十六,说根谛品
2.[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3.[南传大藏经],[大念处经]
4.[南传大藏经],[中部1经]
5.[大藏经],[中阿含.分别圣谛经]
6.[南传大藏经],[相应部.谛相应];[相应部.六处相应]
7.[大藏经],[杂阿含5,6,133,287经]
8.[南传法句经新译],法增译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愿众生安乐!
《四圣谛 1· 苦圣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