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 1· 苦圣谛▪P2

  ..续本文上一页苦。身心受苦,热受,极热烦恼忧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病苦的情况。

  

  以上是病苦的解释。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死苦说∶「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 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死者,命根的的断绝,色身的舍弃。凡是生下来的都不能免除于死,有的人在胎中死,有的少年时死,有的壮年时死,有的老年时死,有的生病死了,有的意外而死。就算是权贵,势大财富亦无法免于一死。命终之时,寿尽身坏,命根闭塞,四大离散,意识脱离身体,痛苦不堪。造恶者死时或者见到山崩地裂,洪水,猛火,狂风,或者见到畜生,饿鬼,地狱等道众生境界,见到他的恶业之相的成熟,惊恐不已,这时才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随业而去。善人不忍离于他喜爱的亲人或事物,同样的在临终时意念极端痛苦。身心受苦,热受,极热烦恼忧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死苦的情况。唯有那些精勤修行者,成就四不坏信,也就是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和于戒不坏信方能脱离恶道。唯有那些证得四果的才能了脱生死苦海。

  

  以上是死苦的解释。

  

  心苦∶

  

  [大念处经]的经文:「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戚、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也作愁)。

  

  复此,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此,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也作忧。)

  

  复此,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也作恼。)」

  

  [清净道论]对这解释说∶「“愁”是丧失了亲戚等事的人的心的热恼,虽然它的意义与忧一样,但它有心中炎热的特相,有令心燃烧的作用,以忧愁为现状。因为愁是苦苦,及苦的所依,故是苦。“悲”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的心的号泣。它有哀哭的特相,有叙述功德和过失的作用,以烦乱为现状。因为悲是行苦的状态,及苦的所依,故是苦。“苦”是身的苦。身的逼迫是它的特相,使无慧的人起忧是它的作用,身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使意苦,故为苦。“忧”是意的苦,心的逼恼是它的特相,烦扰于心是它的作用,意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令身苦,故为苦。“恼”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由于过度的心痛,而产生的过失。也有人说这不过是行蕴所摄的一种(心所)法而已,心的燃烧是它的特相,呻吟是它的作用,憔悴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行苦的状态、令心烧燃,及身形憔悴,故为苦。」

  

  以上是愁悲苦忧恼苦的解释。

  

  [大念处经]的经文:「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与这些人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怨憎会苦。」[2]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怨憎会苦说∶「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 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以上是怨憎会苦的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想要的,喜爱的,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怀善意者、心怀好意者、心怀安慰意者、心怀安稳意者、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亲,然后丧失了与这些人的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爱别离苦。」[3]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爱别离苦说∶「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 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以上是爱别离苦的解释。

  

  [大念处经]的经文∶「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实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实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实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é我等实非于忧、悲、苦、恼、闷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û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求不得苦说∶「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 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 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 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 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以上是求不得苦的解释。

  

  [大念处经]的经文∶「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û 在[分别圣谛经]里称之为“五盛阴苦”。即众生把变化无常的身心现象当成是我的,而长久遭受轮回之苦。

  

  以上是五取蕴苦的解释。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总结苦圣谛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如何观察苦呢?

  

  1.身苦

  

  在[杂阿含133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长久的生死轮回,就是被无明所障碍,以爱为最重要的原因。我们要会观察因爱所带来的苦,若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话,那么佛法对他来说将如隔靴抓痒一般,不能相应。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世间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等到观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后,再来观察心的苦,这时从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时去冷静地观察,就会契入正道,去寻找苦的因。

  

  佛在[杂阿含6经]中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在[杂阿含5经]中佛言∶「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

《四圣谛 1· 苦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