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病苦的情況。
以上是病苦的解釋。
在[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詳細解釋死苦說∶「諸賢!死者,謂彼衆生,彼彼衆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爲死。諸賢!死苦者,謂衆生死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 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死苦者,因此故說。」
死者,命根的的斷絕,色身的舍棄。凡是生下來的都不能免除于死,有的人在胎中死,有的少年時死,有的壯年時死,有的老年時死,有的生病死了,有的意外而死。就算是權貴,勢大財富亦無法免于一死。命終之時,壽盡身壞,命根閉塞,四大離散,意識脫離身體,痛苦不堪。造惡者死時或者見到山崩地裂,洪水,猛火,狂風,或者見到畜生,餓鬼,地獄等道衆生境界,見到他的惡業之相的成熟,驚恐不已,這時才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隨業而去。善人不忍離于他喜愛的親人或事物,同樣的在臨終時意念極端痛苦。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死苦的情況。唯有那些精勤修行者,成就四不壞信,也就是于佛不壞信,于法不壞信,于僧不壞信,和于戒不壞信方能脫離惡道。唯有那些證得四果的才能了脫生死苦海。
以上是死苦的解釋。
心苦∶
[大念處經]的經文:「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憂、愁、戚、內憂、內怆,諸比丘!此名爲“憂” (也作愁)。
複此,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爲“悲”。
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苦”。
複此,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惱”。(也作憂。)
複此,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爲“悶”。(也作惱。)」
[清淨道論]對這解釋說∶「“愁”是喪失了親戚等事的人的心的熱惱,雖然它的意義與憂一樣,但它有心中炎熱的特相,有令心燃燒的作用,以憂愁爲現狀。因爲愁是苦苦,及苦的所依,故是苦。“悲”是喪失親戚等事的人的心的號泣。它有哀哭的特相,有敘述功德和過失的作用,以煩亂爲現狀。因爲悲是行苦的狀態,及苦的所依,故是苦。“苦”是身的苦。身的逼迫是它的特相,使無慧的人起憂是它的作用,身的病痛是它的現狀。因爲它是苦苦,及使意苦,故爲苦。“憂”是意的苦,心的逼惱是它的特相,煩擾于心是它的作用,意的病痛是它的現狀。因爲它是苦苦,及令身苦,故爲苦。“惱”是喪失親戚等事的人,由于過度的心痛,而産生的過失。也有人說這不過是行蘊所攝的一種(心所)法而已,心的燃燒是它的特相,呻吟是它的作用,憔悴是它的現狀。因爲它是行苦的狀態、令心燒燃,及身形憔悴,故爲苦。」
以上是愁悲苦憂惱苦的解釋。
[大念處經]的經文:「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裏,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爲怨憎會苦。」[2]
在[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詳細解釋怨憎會苦說∶「諸賢!說怨憎會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怨憎會者。謂衆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爲苦。如是外處、更 樂、覺、想、思、愛、亦複如是。諸賢!衆生實有六界,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爲苦,是名怨憎會。諸賢!怨憎會苦者,謂衆生怨憎會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怨憎會苦者,因此故說。」
以上是怨憎會苦的解釋。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裏,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爲愛別離苦。」[3]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詳細解釋愛別離苦說∶「諸賢!說愛別離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愛別離苦者,謂衆生實有內六處,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爲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複如是。諸賢!衆生實有六界,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 合爲苦,是名愛別離。諸賢!愛別離苦者,謂衆生別離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愛別離苦者,因此故說。」
以上是愛別離苦的解釋。
[大念處經]的經文∶「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于生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老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實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病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實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死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實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憂、悲、苦、惱、悶之衆生,生如是之欲求:é我等實非于憂、悲、苦、惱、悶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û 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也。」
在[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詳細解釋求不得苦說∶「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謂衆生生法,不離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實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憂戚法。不離憂戚法,欲得令我不憂戚 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衆生實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衆 生實生樂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樂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衆生實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 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衆生實生思想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 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說。
以上是求不得苦的解釋。
[大念處經]的經文∶「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爲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爲苦聖谛。 û 在[分別聖谛經]裏稱之爲“五盛陰苦”。即衆生把變化無常的身心現象當成是我的,而長久遭受輪回之苦。
以上是五取蘊苦的解釋。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總結苦聖谛說∶「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谛、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谛,真谛不虛,不離于如,亦非顛倒,真谛審實,合如是谛,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谛。」
如何觀察苦呢?
1.身苦
在[雜阿含133經]裏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去(知)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我們長久的生死輪回,就是被無明所障礙,以愛爲最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會觀察因愛所帶來的苦,若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話,那麼佛法對他來說將如隔靴抓癢一般,不能相應。所以一個行者必須靜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世間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觀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裏肯定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病苦,死苦。等到觀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後,再來觀察心的苦,這時從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時去冷靜地觀察,就會契入正道,去尋找苦的因。
佛在[雜阿含6經]中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
在[雜阿含5經]中佛言∶「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
《四聖谛 1· 苦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