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 1· 苦聖谛▪P3

  ..續本文上一頁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

  

  我們觀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對這色、受、想、行、識愛喜呢?因爲愛喜的緣故,我們才于苦不得解脫。我們才受長久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對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須要能見得到,體會得到,心明白它。世人因爲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顛倒心去執取五蘊,所以佛才說他們喜愛苦。若能修到知苦,還要進一步離于苦的根源,心中對色相不起欲貪,要離于對色相的欲貪,這即是所謂離于色執取蘊(心中對色相生起的種種愛戀執取) ,心才能解脫于貪。

  

  2.心苦

  

  憂(愁)、悲、苦、惱(憂)、悶(惱)除了苦是屬于身苦之外,其余四種都是心苦,都包含在瞋中。這些都可以依心路過程來觀照它們。

  

  怨憎會苦是指遇到討厭不愉快的物件所生的心苦,是屬于瞋,同樣的我們要觀照它。遇到討厭的色、聲、香、味、觸、法等事物,或遇到心懷惡意者,和他們會合都是怨憎會苦。自身的五蘊是眼、耳、鼻、舌、身、意,遇到外在的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等人、事、或物,本來是沒苦,但遇到之後才生起苦,由此可知它並不是我的,它的生起是隨緣的,是可以改變的。現代交通發達,隨處都可能會遇見冤家,見到時煩惱,而生起怨憎會苦。知道它是苦,我們就要致力改善人際關系,以諒解與友愛之心對待他人,廣結善緣,以免産生許多人事的煩惱。

  

  愛別離苦是指對喜愛的對象分離時所生的心苦,也屬于瞋,這也是要觀照的。人的生命有限,至多亦不過百歲,終有一天要生離死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父母老輩丶夫妻丶兄弟姐妹丶子女丶朋友等眷屬,生命隨各自之緣,大限到時各走各路,到最後皆難免要分離,別離之際,必然産生憂悲苦惱。我們應常觀照無常,知道凡是生下來的都會死,只差在死遲或死早。有了這種心理的准備,到時自然不會措手不及。任何人有喜愛的色、聲、香、味、觸或法的人、事、或物,或喪失了與這些親愛的人的會合與交往,都會生起愛別離苦。觀照這苦的生起是我們對喜愛之境的執取的緣故,若我們知道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或法都是無常,它們的消失,我們就能接受,心中的苦就能解除了。

  

  求不得苦是指生、老、病、死和愁、悲、苦、憂、惱這九種苦(包括了身苦與心苦)。我們都不願意有生、老、病、死苦,但都不能免除它們,這唯有靠修習八正道才能解除苦惱,達到解脫。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事與願違,求之不得,而心生煩惱。對治的辦法就是我們的心應常知足,少欲少追求,不要比人,不要對任何事物生起比較之心,這都會帶來不滿和苦,唯有知足才會常樂,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少欲知足的生活滋味。

  

  最後從出世間法來觀照苦,由于對五蘊的無智的執取,我們長久以來,受盡了各種的苦。這五蘊可以十一種情況來了解它們是組合的法,即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勝、劣、遠、近來觀察,以便幫助我們了解對這些五蘊的執取所生的苦,它們皆是無常變易之法,但我們對它們的執取是瘋狂的,不符合道理的,因而帶來許多的苦,能夠如此觀察就能明了苦谛。

  

  是故佛說:「簡言之,執取五蘊是苦。」 ([相應部.卷五]),又在另一處([相應部.卷叁])佛說:「諸比丘!何爲苦?理應說即是執著五蘊。」 佛又說:「五蘊是負擔,放下是快樂。」 我們是由生理和心理的五個部分組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心理上,心有受、想、行、識所組成。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以前稱爲五陰,現在稱爲五蘊(khandha)。

  

  然後佛陀教導我們觀照這些五蘊說:「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大念處經])

  

  這一段是以叁法印的無常、苦、無我來觀照五蘊而生起觀智的階段。這在[五陰譬喻經]裏佛陀比喻色如泡沫聚,因爲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暫時之苦樂故。想如陽焰,因爲日出而熱故。行如芭蕉之幹,因爲無真實心髓故。識如幻,因爲變幻欺詐故。依上述的十一法即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好、醜、遠、近來思惟,如實地觀察五蘊,以離于五蘊之擺布。

  

  在[相應部.六處相應.毒蛇品]中∶佛陀形容四大如四條大毒蛇,又形容五取蘊是五名殺人的怨賊,又把對世間的喜悅和愛染形容成一個在追殺和要斷我們首級的怨敵。佛陀把六內處形容成,我們在逃亡中進入一個門窗都開著的空虛村落,無人守護;把六外處形容爲一群破壞搶劫村落的強盜;在逃亡的過程中,遇到一條大瀑流,它代表欲、有、見和無明。站在此岸,心生恐懼是代表身見的執著;爲了安穩達到彼岸(喻涅槃),因此尋找草木枝葉編成木筏(喻八正道),手足兼用的劃過(喻精進)而到達彼岸;最後無憂無慮的立于彼岸(喻阿羅漢)。

  

  五陰熾盛苦是對色、受、想、行、識的錯誤執取而生起的煩惱,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憂郁、焦慮、苦悶等痛苦。當然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轉變,都會産生執取五陰的煩惱。比如青少年的發育階段,老年人的老病衰化階段,中年人的爲事業與家庭而忙碌的階段,煩惱,憂郁、焦慮、痛苦,無法安靜,這都是五陰熾盛苦。我們若學會佛法,就比如找到痛苦的解藥,不死的仙丹,學會調服身體、守持戒律,少欲知足,不作奸犯科,調服心靈,誦習經文、了解經義,學習靜坐、修習止觀,培養慈愛,觀照色心二法的真相,放下對五陰的執取,這樣久而久之,就能解除五陰熾盛之苦了。

  

  3.叁苦

  

  此外衆苦也可以解說爲叁苦∶即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是指身心的苦受,因爲從自性及名稱來看都是苦的,故說“苦苦”。人世實是苦,若在順境或逆境之中,身心遭受各種逼惱之苦,身苦的生、老、病、死苦和心苦的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實在本來就是苦,或有遇上苦上加苦,所以稱爲苦苦。

  

  壞苦是指在各種順境消失時,身心所感受的苦,如樂受的消失,這稱爲壞苦。

  

  行苦是指諸行變遷之苦,舍受及其余叁地的諸行,因爲有生滅的逼迫,故說“行苦”,諸名色法的變化所帶來的苦受,這即是行苦。

  

  4.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熾盛苦。這在上面都已經給予解釋了。

  

  不知苦有什麼過患呢?

  

  1.執取造作

  

  愚癡無聞凡夫不能如實的了解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爲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就産生貪欲,瞋恚,癡與邪見等煩惱而造作惡業,結果爲業所驅使在六道輪回不能解脫。常以四種食(執取,維持存在的因素)而長住于輪回。這四食即是∶粗搏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用以維持身體;觸食(phassa-hara),意爲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爲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爲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因此這識在死亡時,或稱死亡心又會去緣名色,結生心是名,羯羅蘭(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開始了。衆生必須在身心遭受長期的苦痛之後,才會學乖,才願意舍棄對五蘊的執取。

  

  2.業的延續

  

  佛陀說∶「我們是自己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的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不明白真理的人,不知自己在造業,也不知業在延續著。

  

  佛陀說∶「若人逐欲樂(不淨以爲淨),不攝護根門,飲食不節量,懈怠不精進,必爲魔(māra五陰魔,業行魔,死魔,煩惱魔,天魔;指煩惱)所製,如風倒弱樹。」([南傳法句經新譯7偈])

  

  佛陀說∶「屋蓋不遮密,雨水必浸入,心意不善修,貪欲必侵入。」([南傳法句經新譯13偈])諸行皆是無常,但我們的五個根門,在接觸境時常起各種思惟造作,這都是屬于行,因爲它們是因緣和合的,故是無常。但我們卻對這根境的和合,起心動念生愛恨,招受衆苦。正確認識它們(行)是組合的,無常,変易,不園滿,是苦,非我,無我,才能舍離,才能斷除對它們的愛欲。當一切行滅時,心已寂靜,故名爲滅。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譯生存因素,執著)∶即欲有,染(煩惱)有,業有和蘊有。

  

  不信叁寶,不修聖人所說的梵行,不行正道,不斷煩惱,業惟有繼續增添,有了業的推動力,那只有繼續輪回而已。

  

  3.繼續受苦

  

  佛對馬幹地亞說∶「馬幹地亞,未脫離感官享樂之欲的衆生,受到欲愛的折磨,受到欲熱的燒烤,卻仍然沈溺于感官享樂。這樣的衆生愈沈溺于感官享樂,他們的欲愛就愈強烈,他們就愈受到欲熱的燒烤;然而在他們沈溺于五欲之樂時,他們仍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享受。」([中部1.馬幹地亞經])

  

  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爲了止竭欲望,世尊曾把欲形容成障礙,骨鎖,肉脔,把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等等,因爲都是短暫的快樂。佛陀說∶「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貪欲是廣義的對叁界裏一切的愛執,由此可見欲的嚴重性。佛陀並不是要我們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謀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沒有大礙的,但世人貪求無厭,有了還要多,好的還要更好,縱欲不已,到要死時還不舍得,平常不冷靜思惟觀察,常會著欲,長久熏習以來,已經習以爲常,絲毫不覺得欲的害處,貪得無厭,害了自己,加害他人,因此終要回來繼續受苦。

  

  

  注釋:

  [1]有關“病痛”此段從[分別聖谛經]補。

  [2]元亨寺[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中缺,此段依帕奧禅師的[正念之道]的譯文補充。

  [3]同上。

  

  參考資料∶

  1.[清淨道論],覺音尊者,第十六,說根谛品

  2.[正念之道],帕奧禅師

  3.[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

  4.[南傳大藏經],[中部1經]

  5.[大藏經],[中阿含.分別聖谛經]

  6.[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谛相應];[相應部.六處相應]

  7.[大藏經],[雜阿含5,6,133,287經]

  8.[南傳法句經新譯],法增譯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願衆生安樂!

  

《四聖谛 1· 苦聖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