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隋朝·傅大士《心王铭》

  今天我们借着新生报和台北市政府共同主办演讲会之缘,在此会面。参加的人如此踊跃,真是一场殊胜因缘。今天是由作家林清玄先生和兄弟主讲“清心与自在”,清玄兄很客气,要我先讲,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这夏日炎炎的气候里,大家一齐来讨论清心与自在,更觉得有意思。现代人由于过着忙碌的生活,天天处于竞争和紧张的气氛里,热衷于追求种种欲望的满足,心里头无论是春夏秋冬,早晚日夜,总是处于炽热的心情,很少有凉适的喜悦,清心的自在。

  现代若与过去农业社会相比,生活环境不如过去清幽,心情不如往日清闲,作息不若曩昔那么慢条斯理,用心更不若往昔纯朴。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和焦虑的环境,生活在互别苗头,彼此抗争的时代。

  人的天性是爱好纯朴清静的,现在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扰攘不安的环境之中。人性是偏向和平单纯的,现在我们却置身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物欲重于一切的复杂社会。因为如此,我们的心情有了不适,生活出现了不协调,精神生活也有了困扰。这些困扰产生了心理的症状,许多人感到空虚,感到焦虑不安,感到失眠与烦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社会的离婚率不断在提高,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自杀死亡人数,则跃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台北市则占第八位)。心理有了疾病,需要医疗照顾者,占总人口千分之三,至于生活在苦闷与焦虑的正常人,那就极为普遍了。

  因此,现代人自救之道不再是创造物质,而是提升精神生活。在清心与自在中,才可能真正懂得应用物质,享用科技,创造福祉。

  各位先生请注意!提升精神生活不是要我们回顾过去,恢复古时候的生活。事实上,那是办不到的。唐朝的文学家韩愈说:“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现在我们能办得到吗?既然办不到,我们又怎么可能追

  随陶渊明“归去来兮”那样,“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因为我们连田园都没有,哪有那种清静隐居的地方呢?

  但是我们还是要归去,归去宁静的自性,归去清心自在的心园。那是一个没有纷扰、执著、对立和牵挂的宁静心境,那是个精神生活的世界。

  投入这个精神世界,无需离开喧嚣的红尘。它与现代科学的观念,自由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就不相违背。这个精神生活使我们彻底地感受到生活的喜悦与活泼清妙。它的方法就是我所说的:

  “清心好见性,自在步红尘。”

  清心不是空心,而是清醒与单纯的心理生活。一个人能不被物欲和成见所迷就是清心。唐朝临济禅师说:达摩自西天来,就是为了寻找一个不被物欲所迷的人。一个不被迷惑的人总是自由自在,喜悦活泼,过创造性的生活。现在让我就清心与自在,做一个阐述。

  清心就是清净之心,当一个人不被外境所迷惑,不会被物欲牵着走时,就能看到真相,就能平静地因应自如。清净心使我们在头脑清楚,让我们的情绪稳定,引发我们品触到恬淡的喜悦,更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与丰足。

  我们每天待人接物,无处不是富足,只因为我们不清心,所以体会不到富足。就好像你每天用了三餐,却体验不到它的美味;有个矫健的身体,却察觉不到它的珍贵。清心使一个人从种种虚妄、烦恼和愚迷中,拉回到生活的体验上,忘掉一切纷扰,获得喜悦的情趣。傅

  大士在他的《心王铭》中说:

  “清静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清心能引发生活的智慧(般若)。它就在日常身心活动中表达出来,使我们富足快乐,所以是“如世万金”。现在我们来谈谈培养清净心智的方法。

  宽大的心理生活空间

  空间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的活动需要空间,心理运作也需要空间,没有空间会使人发闷。就拿现在这大礼堂来说吧,有些人来得早,有位子坐,享有空间,所以就觉得舒适安稳。有些人后到,委屈站着听讲,站的人愈来愈多,空间愈来愈少,自然觉得不舒服。这是现象界的生活空间在影响心情。

  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生活空间,如果心里被许多成见、愤怒、怨恨、不满所填满,那么心理空间即刻被无谓的烦恼占据,这时你一定会觉得烦闷、紧张和不适。

  不过心理生活空间是可以透过意识的转变而发现。当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或转变时,心理即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里,重新面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

  我所说的这个意识转变,就是佛学上所谓的“转识成智”。它是把目前的烦恼,在刹那之间化为意义,予以承担,而使心里再度腾出空间,复得清心。在这里我举个自己的经验给诸位做参考。

  去年的夏天,天气跟今年一样的热。我的卧房就挨着一条长巷,这条巷子像音乐厅一样,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一到夏天,冷气声、喧闹声、麻将声不绝于耳,声音之大令人难忍。把卧房的窗户关起来则太闷太热,把窗子打开,则声音震耳难眠。我深为所苦。

  我躺在床上,心想念佛,却又想着如何解决这个烦恼。就在这时候,我告诉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意识呢?于是我开始去聆听那机器声,宁神接纳它。不久,豁然发现那些声音与千尺直泻的瀑布声无异,随即欣赏起来,刹时唐朝诗人李九龄所写的“山中寄友人”的诗境栩栩然出现跟前,陶醉其中:

  “乱云堆里结茅庐,已共红尘迹渐疏,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从那一天起,我不再被那冷气机的声音所干扰,顾不得别人家排出来的热气徘徊窗前,打着赤膊,念着李白的诗篇: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我不但感到宁静爽适,而且真正领会到禅者所说,“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天机妙趣,悟入宁静,自得心开。

  心理生活空间也可以透过放缓脚步来培养。待人处世,最忌讳的就是急躁,急躁不但使你不能有效地孕育思想,中肯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对于身心健康亦会有害。

  懂得及时放慢脚步的人,就能深通“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艺术,能及时稳得住的人,也必然拥有放旷能容的胸襟。心理学家富来曼和罗士曼(Friedman & Roseman)两个人曾经对急性型和温和型两类性格加以比较。他们发现急性型的人看来比较有魄力,有作为,但事实上温和型的人比较能够做到慎谋能断。真正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人,是属于温和型的人物;行政上温和性格的人,在管理效率上也优于急性型的人。

  此外,他们也发现六十岁以前罹患心脏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属于急性子的人,而急性子的人得冠状动脉硬化的可能率比温和型的人高出一倍,而且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也比较高,由此可见急躁对健康有害。

  俗语常说,一个人要任劳、任怨和任谤,要做到这三点必须培养好的心理生活空间——肚量。没有肚量,什么事也办不好。你看,刚愎自用的人总是坏了大事,那是因为没有肚量。小不忍乱大谋的人,也是缺乏肚量。禅家就非常重视肚量,肚量就是宽容和放得下。他们总是以豪迈的襟怀劝诫世人要像虚空一样大肚能容。布袋和尚说: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一个人能够有这样大的肚量,才是志在四方,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担当人之所不能担当。胸怀大志,大慈大悲;心如虚空,自然能恬淡自在,丰足喜悦。

  每个人都需要好的心理空间。但是,你一定要记住,空间必须自己去培养,而不是等着别人送给你。

  从容的态度

  从容是一个人的福气,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从容的人当然就能自在,处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乱。从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紧张。通常,我们都是因为得失心太重,才产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卫,才有了种种心机和抗争。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生活本来就紧张。工作讲效率会紧张,市场论竞争当然紧张,彼此讲利害更容易紧张。紧张是现代人的共同现象,也是现代生活的特质。所以心脏并高血压、胃溃疡、失眠、神经衰弱等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脖。

  因此,如果我们不从生活中加以调剂,生活就会被紧张所破坏。紧张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污染,它所带来的危害,无可胜计。

  各位在星期六的下午,从从容容地来参加这个演讲会,你必然是清心与自在了。但是,如果你认为非听这场演讲不可,很勉强地赶来,把孩子放在家里而未做适当安排,你一定有些忐忑不安。可见强求也会造成不安。唐朝罗汉宗彻禅师答覆弟子问到什么是“真正的教法”时说:“教是心。”

  学生又问:“我的心中昏昧烦闷,怎么才能了悟解脱呢?”

  罗汉宗彻说:“烦云风卷,太虚廊清。”

  又问:“怎么才能心理明彻清净呢?”

  罗汉宗彻说:“一轮皎洁,万里腾光。”

  诸位!这位禅师所谓的“一轮皎洁,万里腾光”,究竟指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这样的“无为”心境呢?我想答案就是放松自己;找个时间放松自己,清净自己。你一定要有时间休息,晚间是你休息的时候,你要放下心来。睡眠是你身心恢复恬适的时候,你要宽下心来。

  星期假日是你休息的时候,你更要放下心来,从从容容地生活。把利害之心放下,把时间的观念放下,把得失心也放下,把自己的身分和年龄统统放下。然后你跟家人以柔软心相处,以欢悦的态度相处,一起去郊游,一起谈天,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当然,你也可放下尘俗,冥思静虑,在禅坐中滋养你的性灵。

  我跟各位一样,都生活在忙碌的红尘里,每当我忙完了一阵子,一定要腾下时间来闲散一番,从容地过一段清闲的日子。我喜欢在早晨出去踏青,在翠绿山坡的斜径上接受露水的净化,我更喜…

《禅语空人心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