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講 清心自在步紅塵
清淨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隋朝·傅大士《心王銘》
今天我們借著新生報和臺北市政府共同主辦演講會之緣,在此會面。參加的人如此踴躍,真是一場殊勝因緣。今天是由作家林清玄先生和兄弟主講“清心與自在”,清玄兄很客氣,要我先講,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了。
在這夏日炎炎的氣候裏,大家一齊來討論清心與自在,更覺得有意思。現代人由于過著忙碌的生活,天天處于競爭和緊張的氣氛裏,熱衷于追求種種欲望的滿足,心裏頭無論是春夏秋冬,早晚日夜,總是處于熾熱的心情,很少有涼適的喜悅,清心的自在。
現代若與過去農業社會相比,生活環境不如過去清幽,心情不如往日清閑,作息不若曩昔那麼慢條斯理,用心更不若往昔純樸。所以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緊張和焦慮的環境,生活在互別苗頭,彼此抗爭的時代。
人的天性是愛好純樸清靜的,現在我們卻生活在一個擾攘不安的環境之中。人性是偏向和平單純的,現在我們卻置身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物欲重于一切的複雜社會。因爲如此,我們的心情有了不適,生活出現了不協調,精神生活也有了困擾。這些困擾産生了心理的症狀,許多人感到空虛,感到焦慮不安,感到失眠與煩悶。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社會的離婚率不斷在提高,青少年犯罪日益嚴重,自殺死亡人數,則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臺北市則占第八位)。心理有了疾病,需要醫療照顧者,占總人口千分之叁,至于生活在苦悶與焦慮的正常人,那就極爲普遍了。
因此,現代人自救之道不再是創造物質,而是提升精神生活。在清心與自在中,才可能真正懂得應用物質,享用科技,創造福祉。
各位先生請注意!提升精神生活不是要我們回顧過去,恢複古時候的生活。事實上,那是辦不到的。唐朝的文學家韓愈說:“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現在我們能辦得到嗎?既然辦不到,我們又怎麼可能追
隨陶淵明“歸去來兮”那樣,“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因爲我們連田園都沒有,哪有那種清靜隱居的地方呢?
但是我們還是要歸去,歸去甯靜的自性,歸去清心自在的心園。那是一個沒有紛擾、執著、對立和牽挂的甯靜心境,那是個精神生活的世界。
投入這個精神世界,無需離開喧囂的紅塵。它與現代科學的觀念,自由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就不相違背。這個精神生活使我們徹底地感受到生活的喜悅與活潑清妙。它的方法就是我所說的:
“清心好見性,自在步紅塵。”
清心不是空心,而是清醒與單純的心理生活。一個人能不被物欲和成見所迷就是清心。唐朝臨濟禅師說:達摩自西天來,就是爲了尋找一個不被物欲所迷的人。一個不被迷惑的人總是自由自在,喜悅活潑,過創造性的生活。現在讓我就清心與自在,做一個闡述。
清心就是清淨之心,當一個人不被外境所迷惑,不會被物欲牽著走時,就能看到真相,就能平靜地因應自如。清淨心使我們在頭腦清楚,讓我們的情緒穩定,引發我們品觸到恬淡的喜悅,更能使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與豐足。
我們每天待人接物,無處不是富足,只因爲我們不清心,所以體會不到富足。就好像你每天用了叁餐,卻體驗不到它的美味;有個矯健的身體,卻察覺不到它的珍貴。清心使一個人從種種虛妄、煩惱和愚迷中,拉回到生活的體驗上,忘掉一切紛擾,獲得喜悅的情趣。傅
大士在他的《心王銘》中說:
“清靜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清心能引發生活的智慧(般若)。它就在日常身心活動中表達出來,使我們富足快樂,所以是“如世萬金”。現在我們來談談培養清淨心智的方法。
寬大的心理生活空間
空間是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人的活動需要空間,心理運作也需要空間,沒有空間會使人發悶。就拿現在這大禮堂來說吧,有些人來得早,有位子坐,享有空間,所以就覺得舒適安穩。有些人後到,委屈站著聽講,站的人愈來愈多,空間愈來愈少,自然覺得不舒服。這是現象界的生活空間在影響心情。
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生活空間,如果心裏被許多成見、憤怒、怨恨、不滿所填滿,那麼心理空間即刻被無謂的煩惱占據,這時你一定會覺得煩悶、緊張和不適。
不過心理生活空間是可以透過意識的轉變而發現。當我們有了新的發現或轉變時,心理即刻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裏,重新面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
我所說的這個意識轉變,就是佛學上所謂的“轉識成智”。它是把目前的煩惱,在刹那之間化爲意義,予以承擔,而使心裏再度騰出空間,複得清心。在這裏我舉個自己的經驗給諸位做參考。
去年的夏天,天氣跟今年一樣的熱。我的臥房就挨著一條長巷,這條巷子像音樂廳一樣,很容易引起共鳴。所以一到夏天,冷氣聲、喧鬧聲、麻將聲不絕于耳,聲音之大令人難忍。把臥房的窗戶關起來則太悶太熱,把窗子打開,則聲音震耳難眠。我深爲所苦。
我躺在床上,心想念佛,卻又想著如何解決這個煩惱。就在這時候,我告訴自己,既然不能改變環境,爲什麼不改變自己的意識呢?于是我開始去聆聽那機器聲,甯神接納它。不久,豁然發現那些聲音與千尺直瀉的瀑布聲無異,隨即欣賞起來,刹時唐朝詩人李九齡所寫的“山中寄友人”的詩境栩栩然出現跟前,陶醉其中:
“亂雲堆裏結茅廬,已共紅塵迹漸疏,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從那一天起,我不再被那冷氣機的聲音所幹擾,顧不得別人家排出來的熱氣徘徊窗前,打著赤膊,念著李白的詩篇:
“脫巾挂石壁,露頂灑松風。”
我不但感到甯靜爽適,而且真正領會到禅者所說,“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天機妙趣,悟入甯靜,自得心開。
心理生活空間也可以透過放緩腳步來培養。待人處世,最忌諱的就是急躁,急躁不但使你不能有效地孕育思想,中肯地處理人際關系,同時對于身心健康亦會有害。
懂得及時放慢腳步的人,就能深通“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藝術,能及時穩得住的人,也必然擁有放曠能容的胸襟。心理學家富來曼和羅士曼(Friedman & Roseman)兩個人曾經對急性型和溫和型兩類性格加以比較。他們發現急性型的人看來比較有魄力,有作爲,但事實上溫和型的人比較能夠做到慎謀能斷。真正能運籌帷幄決戰千裏的人,是屬于溫和型的人物;行政上溫和性格的人,在管理效率上也優于急性型的人。
此外,他們也發現六十歲以前罹患心髒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屬于急性子的人,而急性子的人得冠狀動脈硬化的可能率比溫和型的人高出一倍,而且他們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比較高,由此可見急躁對健康有害。
俗語常說,一個人要任勞、任怨和任謗,要做到這叁點必須培養好的心理生活空間——肚量。沒有肚量,什麼事也辦不好。你看,剛愎自用的人總是壞了大事,那是因爲沒有肚量。小不忍亂大謀的人,也是缺乏肚量。禅家就非常重視肚量,肚量就是寬容和放得下。他們總是以豪邁的襟懷勸誡世人要像虛空一樣大肚能容。布袋和尚說: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一個人能夠有這樣大的肚量,才是志在四方,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擔當人之所不能擔當。胸懷大志,大慈大悲;心如虛空,自然能恬淡自在,豐足喜悅。
每個人都需要好的心理空間。但是,你一定要記住,空間必須自己去培養,而不是等著別人送給你。
從容的態度
從容是一個人的福氣,也是一個人的智慧。從容的人當然就能自在,處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亂。從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緊張。通常,我們都是因爲得失心太重,才産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衛,才有了種種心機和抗爭。
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裏,生活本來就緊張。工作講效率會緊張,市場論競爭當然緊張,彼此講利害更容易緊張。緊張是現代人的共同現象,也是現代生活的特質。所以心髒並高血壓、胃潰瘍、失眠、神經衰弱等等,成爲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脖。
因此,如果我們不從生活中加以調劑,生活就會被緊張所破壞。緊張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種汙染,它所帶來的危害,無可勝計。
各位在星期六的下午,從從容容地來參加這個演講會,你必然是清心與自在了。但是,如果你認爲非聽這場演講不可,很勉強地趕來,把孩子放在家裏而未做適當安排,你一定有些忐忑不安。可見強求也會造成不安。唐朝羅漢宗徹禅師答覆弟子問到什麼是“真正的教法”時說:“教是心。”
學生又問:“我的心中昏昧煩悶,怎麼才能了悟解脫呢?”
羅漢宗徹說:“煩雲風卷,太虛廊清。”
又問:“怎麼才能心理明徹清淨呢?”
羅漢宗徹說:“一輪皎潔,萬裏騰光。”
諸位!這位禅師所謂的“一輪皎潔,萬裏騰光”,究竟指什麼?怎麼才能做到這樣的“無爲”心境呢?我想答案就是放松自己;找個時間放松自己,清淨自己。你一定要有時間休息,晚間是你休息的時候,你要放下心來。睡眠是你身心恢複恬適的時候,你要寬下心來。
星期假日是你休息的時候,你更要放下心來,從從容容地生活。把利害之心放下,把時間的觀念放下,把得失心也放下,把自己的身分和年齡統統放下。然後你跟家人以柔軟心相處,以歡悅的態度相處,一起去郊遊,一起談天,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當然,你也可放下塵俗,冥思靜慮,在禅坐中滋養你的性靈。
我跟各位一樣,都生活在忙碌的紅塵裏,每當我忙完了一陣子,一定要騰下時間來閑散一番,從容地過一段清閑的日子。我喜歡在早晨出去踏青,在翠綠山坡的斜徑上接受露水的淨化,我更喜…
《禅語空人心 第叁講 清心自在步紅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