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歡抽出時間,利用星期假日到甯靜的深山中徜徉。我會躺在竹林裏享受: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各位先生!你用不著厭離塵世,只要你在生活中加以調適,就會有無盡的惬意與自在。請注意!在霓紅燈爭豔的現代生活裏,如果以清心去賞識它,那些光芒四射的燈光與淨土世界的寶光莊嚴又有何不同呢?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才能使自己從容而免于緊張呢?關于這一點,我倒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當我們急躁心煩時,即刻提醒自己暫時不要睬它。這給我們一個平和心情的機會,讓我們免于火上加油。靈默禅師說:
“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能運用“暫不采伊”的法則,自然一切平靜,而許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從容和放輕松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習慣。從容與放松不是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你即使深懂從容的意義,了解其重要性,仍然不能從容自如。所以你聽我解釋,並不能真正建立從容的習慣,真正的關鍵是力行,養成習慣,建立正常的生活規範。
維克彭(Vicki Baum)是奧國已故的小說家,他講過有關自己克服緊張的故事。他說,他小的時候非常緊張,有一次登臺參加豎琴比賽,竟然緊張得連手也痙攣起來,奏起來十分呆板。大約在九歲那一年,他跟幾個小朋友一起在公園裏頭玩,認識了一位老人,他是馬戲團的退休小醜,他們經常跟這位老人逗著玩。
有一天維克彭因緊張失足摔倒,手腕扭傷,雙膝不住流血,老人把他扶起來。過幾天那位老人告訴他說:“人生在世第一件得學習的就是:摔倒不受傷。從椅子上栽跟頭,做事栽跟頭都不在乎!我學習了摔倒不受傷的本領,我來教給你。”
過了不久,老人教孩子們玩翻跟頭、急跳等把戲。這把戲只有不緊張的人才玩得好,否則就會跌傷。但是老人從來不喊著:“別緊張!來提醒孩子,而是真正教孩子們不緊張的竅門。
他說:“你不是別的,只要是一只舊襪子,就不在乎摔倒了;舊襪子不會受傷,也不會斷,這就是全部訣竅。現在我們來假裝舊襪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軟綿綿的,別讓肌肉硬僵僵的。”就這樣練習,老人把他舉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沒有受傷。維克彭說,他從此得到教訓:每遇到急事就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把自己當做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身體如此,精神也如此。
維克彭應用這種“軟綿綿的舊襪子”的方法,克服許多困難,贏得許多成就。他說每當他寫作接不下去時,就把自己當做一只舊襪子,于是困難迎刃而解。每當他遇到失敗、危險、痛苦時,就用舊襪子的工夫,一切自然順心。
抱著從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無論你是要求職,要款待客人,開車或比賽,教育子女或應付一個緊急的事情,你都要以從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當做是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
我也學會了維克彭的技巧,也教我的孩子學習這種心靈生活的絕活;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反把自己看成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無窮。
單純的心志
不虛僞可以就是單純的本質,不貪婪可以說是單純的現象,兩者永遠密不可分。不虛僞,可以省卻多少煩惱事;不貪婪,可免除無量的罪惡。所以清心的另一個重要涵意就是單純。
單純在禅門是很被看重的。事實上,單純就是禅定和般若的根本。在這裏我們不妨把它解釋爲淨心,這個淨心就是佛心。
一個懂得單純之道的人,往往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去處理事情。因爲他沒有什麼虛僞,也沒有什麼隱瞞,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點滴貼切,柔軟慈悲,以這種襟懷處理事情,往往事半功倍,不會旁生枝節。
我看過一篇達爾(Roold Dahi)寫的短篇小說,題目是“牧師的空歡喜”。牧師包吉斯先生是一個不單純的人,他同時兼做收買古董的生意,可是打的是保持稀有家具古董的招牌,到處向民間收購。有一天他到了路敏斯家,看到了一張十八世紀英國“華德爾設計的五鬥櫃
”,那是非常珍貴的古董,不禁目瞪口呆,心裏想著這下子可發了大財,而且自己也要因而名利雙收。
他裝模作樣地觀察這張高貴的櫃子,說這個五鬥櫃只是仿冒品,想盡辦法來證明它並沒有什麼價值。並且說:
“我很久以來就一直想要這樣櫃子的四條腿,因爲我家裏有張桌子,搬家時給搬運工人弄壞了桌腿。”
路敏斯這個單純的農夫,終于以很便宜的價格把它賣給牧師。牧師又裝著自己很懊悔,買貴了東西,並要求路敏斯把它搬出來,等他去開車子來接運,牧師心裏則很興奮地勉強壓抑住自己的狂喜,叁步當兩步地去開他的車子。
路敏斯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把櫃子搬出來之後,發覺櫃子實在太大。心裏想著,通常牧師們所開的車子都是小車子,一定放不下。怎麼幫助他把櫃子運走呢?他想到了牧師說只需要四條腿,于是把那四條腿鋸下來包好,然後把櫃子拆開。不一會兒牧師開了一輛卡車回來,看到眼前的景象,又氣憤得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說明了單純的重要性,一個人心地不單純總是會旁生枝節,把原本很好的事糟蹋。
單純也是精神生活的資糧,它使一個人免受煩惱的折磨,不受欲望所迷惑,從而平心靜氣,發般若智。因此,單純也就是佛心,它真心顯露了自己。布袋和尚說得好極了,他說: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萬億。”
各位想想看!只那一顆單純的心,才能分身千百億,無處不逢源了。
切莫挑剔計較
如果你想保持清心喜悅,免除心中的自責和苦悶,就得學會不挑剔自己。古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對的。但是如果在辦完一件事之後,會挑剔自己,悔恨沒有把它做得十全十美,那就不對了。挑剔自己會使自己變得鑽牛角尖,苛責自己,情緒低落,造成憂郁。
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每一次跟先生參加宴會,總是希望自己的言行很得體,所以都經過刻意的打扮和准備。但一回到家就覺得非常疲倦,心中總是隱隱地在不滿意自己的表現,然後墮入不快樂的情緒窠穴。日子久了,總覺得自己不適合跟先生一起出去應酬,她爲此深感苦惱。
自責或自我挑剔的人,通常由兩種因素形成:其一是自以爲別人都在看他,也就是說,他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其二是他對自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期望博得別人的贊美。這兩個觀念結合起來,隨時隨地都感覺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百般不安。
其實你只要想想,別人會那麼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嗎?你自己很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嗎?事實上,所有的擔心和挑剔都是自己惹來的,是一種虛幻的想法。你只要這麼想,也就達觀多了。
再說,人本來就不是完美,也只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人必須承認自己和別人都不完美,才可能欣賞別人,同時欣賞自己。人生活在欣賞之中,而不是活在挑剔之中。欣賞就是美,挑剔就是醜陋,這是禅者對生活的注釋。唐朝盤山寶積禅師說:
“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心中絲毫的煩惱和無明,都是自己惹出來的,只要你不那麼想,一切自然周偏圓融,體會到春花處處秀之美了。禅宗第叁祖僧璨大師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爲心玻”
我們的情緒不好,不得清心,是由于我們犯了揀擇的毛病,起了挑剔的念頭,于是有了順逆的苦惱。
各位先生!今天我把禅學中清心自在的藝術做了以上的演講,我想你聽了也會清心起來,自在起來。禅家說:“清淨心智,如世萬金。”經常清清自己的心,必然會過得更活潑,更有朝氣!(1987年夏講于新生報大禮堂,原題爲“清心與自在”,當天所講的內容爲其中一部分)
《禅語空人心 第叁講 清心自在步紅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