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悲度众生 正命不偷盗▪P4

  ..续本文上一页比丘尼资格,并自教团中被放逐,永弃于佛门之外;以此罪如同断首之刑,故称断头罪。

  [5]《优婆塞戒经》,大正藏24.149b5-7。

  [6]《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正藏8.887b29-c3。

  [7]《迦絺那经》,《中阿含》卷十九,大正藏1.552b。

  [8]『定公』,《榖梁传》第19卷。

  [9]郭良鋆译《经集》第5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六,大正藏44.458a3。

  [11]荀子『正论』,《先秦诸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p.218。

  [12]『行偷盗,有下中上。何者为下?谓王法等,如前所说。何者为中?非福田所,偷盗彼物,此盗为中。何者为上?佛法僧物,微少偷盗,是则为上。彼佛法僧,若盗僧物,佛法能净;盗佛法物,僧不能净;若盗众僧现食用物,堕大地狱,头面在下;若取属僧所常食物,则堕无间阿鼻地狱。』《正法念处经叙》,大正藏17.4c8-16。

  [13]僧物,指僧房、田园、衣物、谷菜之类。僧物有二种,其一为常住物,如寺舍、树林、厨库等;其二为已定其处者,即不得移往他处之物。《行事钞》举出四种僧物:(1)常住常住物,固定为一寺一所所分用之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2)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为十方众僧所共用之物。(3)现前现前物,无论衣药房具等,凡为施主临时施予现前之僧,而由该僧受用之物。(4)十方现前物,如施主临时所施而为十方僧所分用之物。《菩萨戒本疏》则举出五种:(1)僧宝物,施主置于塔中以供养第一义谛僧之物。(2)常住僧物,即行事钞所说之常住常住物及十方常住物。(3)十方现前僧物,(4)众僧物,此二项合之,即行事钞所说之十方现前物。(5)己界局僧物,如施予此寺寺僧之物不得转施他寺。由是可知,于三宝物,若偷盗、转用、借贷不还,则依其轻重而治其罪。参见《显扬大戒论》卷三、《释氏要览》卷中、《摩诃止观》卷八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14]『若盗薮抖波物,从佛得罪。何以故?一切供养物,于般涅槃时,佛世尊悉已受。』《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29.242b。

  [15]《大威德陀罗尼经》,大正藏21.798c19-21。

  [16]《佛说佛名经》,大正藏14.302b6-10。

  [17]《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大正藏15.672a22-28。

  [18]恶作即作恶事后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论》四曰:『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事,追悔为性。』又恶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罗罪也。

  [19]窣吐罗底迦(Sthu^la^tyaya),六篇中第六小罪之名。见《慧琳音义》六十。

  [2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23.639a22-b6。

  [21]《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大正藏23.927a28-b17。

  [22]荀子『不苟』,《先秦诸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p.032。

  [23]据《弥勒菩萨所问经论》讲,盗罪成立的要件有以下九条:『偷盗有九种:一者他护,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知不随,五者欲夺,六者知他物起我心,七者作,八者不作相,九者无作相。是等名为偷盗身业。他护者,此明取他护物。彼想者,若不生自想,不言是我物,名为彼想。疑心者,若心有疑:为是我物?为是他物?而彼物他物。知不随者,知他物生心,他随我想。欲夺者,起损害心。知他物起我心者,若不异见,若暗地取,若疾疾取,若取余物,若取他物取自物想。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成业道不成业道。』《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第五,大正藏26.252b25-c5。

  [24]大正藏22.573c。

  [25]《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29n.86c28-87a4。

  [26]《正法念处经叙》,大正藏17.2c2-4。

  [27]《大智度论》,大正藏25.156a15-17。

  [2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23.639a5-9。

  [2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23.640b9-14。

  [3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藏24.282a29-14。

  [31]《正法念处经叙》,大正藏17.2c4-7。

  [32]《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三,大正藏23.922c12-923a28。

  [33]《正法念处经叙》,大正藏17.4c17-5a3。

  [34]《正法念处经叙》大正藏17.2c7-10;『若复忏悔,不生随喜,心中生悔,彼不定受。』大正藏17.4c17-19。

  [35]《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22.188b18-19;《弥沙塞羯磨本》,大正藏22.218c14-15;《四分律》,大正藏22.924b11-12。

  [36]《青海日报》2000年10月11日第六版。

  [37]《佛开解梵志阿

  经》,大正藏1.261a2-4。

  [38]《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大正藏17.518a14-17。

  [39]荀子『臣道』,《先秦诸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p.168。

  [40]荀子『臣道』,《先秦诸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p.166。

  [41]李绅《全唐诗》(扬州书局本),卷483。

  

  刊载于《法 音》2001年第1期 (总第197期)

  

  

《大悲度众生 正命不偷盗》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戒定慧三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