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学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一
净因法师
人类的文明已走过了六千多年的历史,死亡一直威胁著人类。为了解决生死大事的问题,人类不停地在寻找答案。佛陀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苦修,尝遍了各种解脱方法,最後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对以往各种解脱之方法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升华,最後终於悟证出具有佛教特色的解脱之道──戒定慧三学,它是对以往各种解脱之道的集大成,是人类获得解脱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
本讲座从四种不同的人生观谈起,然後,有系统论述六千年来各种不同的试图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及其利弊,从而引发出佛教的解脱之道──戒定慧三学,重点论述三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学的起源
自古以来,死亡一直威胁著人类。根据有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类便开始探讨生死大事问题。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现在把它们归纳为如下七种,其中有的纯属无稽之谈,有的不究竟,或有偏废,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佛陀第一次提出以戒定慧三学为解脱之道,这才把人类从死亡的深渊引向光明吉祥的彼岸──涅槃。现详述如下:
四种不同的人生观
对待生死痛苦的人生,看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1)享乐派
这一类型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之後,一了百了。所以这一种人的人生观往往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他们从来不考虑死後的事。如果你跟他说生死轮回,他就会跟你讲,“这一辈子的事都不知道,还讲甚麽来生"。他们一般都是非常现实的,看得到的便说“有",看不到的便认为“无"(来生)。他们不承认有死後,只有现世。目前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是属於这种类型。佛教对这种人并不赞同,因为,这些人往往不相信来世,不信因果,对於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不太有帮助,这就会对社会构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因为有人不信有来生,若又缺少必要的伦理道德教育,做事往往不讲因果,不顾後果,有时甚至会天不怕,地不怕,只要没有人知道,只要对自己有利益,甚麽坏事都敢做,如此,我们的社会道德又如何能得到保证呢?
(2)糊涂派
在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讲了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位大财主为他的新生儿子做一周岁生日,大宴宾客,很多人到场祝贺。其中有一人建议,每人讲一句吉利的话,为小孩祝福。随声附和的人很多。有人说:这孩子长大後很英俊;有的讲:他会做大官;或说:他会娶一位很漂亮的太太,大财主听了以後非常高兴。但他突然注意到一位有智慧的人一言不发。由於财主平时对他很敬重,所以请他讲话。这位智者非常为难地说:“如果我讲真话,你会不高兴,如果我和别人一样讲假话,我又不高兴,所以还是沉默为好"。财主说:“只要你讲真话,我一定会高兴"。智者说:“刚才那麽多人讲的话,将来会不会兑现,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件事件我肯定知道,就是这个小孩有一天会死的"。大财主听了这话之後,非常不高兴,但也无奈。庆典因此不欢而散。这虽然是一则寓言,但却告诉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不少人糊里糊涂的生活了一辈子,尽管死亡天天威胁著他们,但他们从来就不肯正视,糊里糊涂地生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不知自己是如何死的?正如同一个病入膏肓之人,却仍然讳疾忌医,实在是可悲!可怜!可叹!
(3)无可奈何派
这一派人,一般的智商很高,如古代的李白、曹操等人,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死是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曾想过解决的方法,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於是无可奈何,在他们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如此感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为欢几何"。言词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唏嘘!以上这些大文人已经意识到生死轮回之苦,生死是人生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他们没有办法了解怎样可以解决这个“生死"的大事,所以感到无可奈何!因而我们称之为无可奈何派。在当今在世界上,有不少人是属於这一种类型的人。他们知道人生不过百年,所以他们对於名利也能看得破,放得下,也不会见钱不要命,见利忘义,因而能安分守己。可惜他们与佛法无缘,所以当死亡降临时,他们也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而无可奈何。
(4)寻求解脱派
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讨著类似的问题。譬喻我们在座各位,来参加“菩提之旅静修营",也是为了探讨人生的真谛。大家必须明白,解决生死大事问题,不仅是佛教徒在探讨这个问题,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也一直在思虑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烦恼痛苦的此岸,越过生死大海,到达清净幸福的彼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归纳为如下七种:
七种寻求解脱生死的方法
(1)长生不老之药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仙丹,因祸得福,而得长生不老之身。《白蛇传》中白娘子盗取仙草而救活了许仙。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都表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借助於仙药而长生不老。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大有人在。譬喻: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後,为祈求长生不老,第一件事便命令大臣徐福替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长生不老之药是无处可觅,但违背皇上的命令必然会被立即斩首,所以向皇上要了三千童男、童女,从东海一直向前走,最後来到了日本。听说这就是日本民族的起源。徐福无法找到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当然也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最後,也就一命呜呼!据说,後来的汉武帝去泰山封禅是假的,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法才是真的。
唐、宋、元、明、清以来,史书记载,每朝每代都有皇上、大臣或达官贵人,因求长生不老而吃所谓的仙丹,结果不但未能长命,反而把自己应有的寿命缩短了许多。民间中吞噬仙丹而伤命者不计其数。所以借助於长生不老之药而求解脱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一种愚昧的举动。
(2)瑜伽功
印度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在Panjab地区的五河流域,Harappa(和
Mohenjo文明,考古学家发现了高度的城市文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具有静坐姿势的坐像,双眼半闭,这是印度最早的瑜伽功。这表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印度便有人以练习瑜伽功来解决生死大事问题。自此以後,印度经历了梵书时期(公元前1500-900年)、森林书(公元前900年)、和奥义书时期(公元前900-600年),许多人试图通过修行瑜伽功来解决生死大事问题。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瑜伽功几乎为所有外道共同使用的修道方法。
中国道家也有练丹以期羽化而登仙之说;儒家有修身养性之说。更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宗教都重视静坐。记得我1994年去意大利参加“第六届世界宗教和平大会"时,每次正式开会时,主持人要求每一位与会者用自己宗教的方法来静思(meditation)三分钟。事後才知道,所有的宗教都强调静思,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
佛教中的静坐与古印度的瑜伽功有一定的关系,但它与瑜伽功及其他的宗教的静思皆有区别,後来发展成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当佛教传入中国後,定学又演变成禅宗,以修习禅定来求解脱。以这静思来寻求解脱之修持方法至今仍很流行。当然佛教主张,仅仅靠静坐是不能获得解脱的,因为静坐是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令众生快乐幸福。
(3)求助於神的恩赐
不少宗教的解脱方法是求助於神的恩赐。在中国有句古语,“阎王爷要求你五时死,你就不可能六时生",其意为阎王爷掌管著人们的寿命,当然如果某人阳寿已到,只要玉皇大帝下一道圣旨,你就又可以延长寿命。所有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古代人相信,求助於神的恩赐可以解决生死大事问题。
在印度的古代也是如此。从公元前1500年,印度进入梵书时期(Brahmans)。此时四吠陀盛行,这个时期的特色有三:吠陀天启(诵四吠陀可获解脱)、祭祀万能(人们只有通过宗教仪式,举行祭拜,获得神的欢心才可以获得解脱)和婆罗门至上。这个时期的解脱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人们认为宇宙万有是由大梵天创造的,人类也不例外。人类来自大梵天,当然受大梵天的控制。人们的福祉自然是由神所决定的。所以只有你让大梵天欢喜,你求甚麽,就能得甚麽。同样一个人是否能求得解脱?也要看梵天喜欢不喜欢。正因为如此古印度的祭祀特别盛行。
这种求助於神的恩赐而解决生死大事的问题,在其他宗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确,只有神才能作判断;一个人是否能生天,也只有神才能作出最後的判决。所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完全取决於万能的神。神认为你做了好事,就让你进入天堂;神认为你做了坏事,就把你送到地狱去。所以他们的教徒每天都要去体验一下神的恩典,感恩神赐予他们一切。否则你便不能解脱。在佛教看来,这种形式的信仰是错误的,这种形式的解脱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4)业力解脱说
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在利俱吠陀中(Rgveda)中,`Rta'的含意为“宇宙一体",常被用来形容雷神(Varana)。当时人们坚信,雷神是维持整个宇宙秩序之神,如果有人做坏事而破坏了这个秩序,雷神就会惩罚他;若有人做了好事,雷神就会奖励他,此人会因此而获解脱。这个时期的人不敢做坏事,主要是因为他们怕雷神的惩罚。因此在Rgveda时期,雷神成了道德的化身。这是业力解脱最原始的模型。
到了公元前九百年前後,印度进入森林书时期(Aranyakas),这时人们开始对婆罗门祭祀万能表示怀…
《戒定慧三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