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定慧叁學

  戒定慧叁學

  菩提之旅靜修營97演講稿之一

  淨因法師 

  人類的文明已走過了六千多年的曆史,死亡一直威脅著人類。爲了解決生死大事的問題,人類不停地在尋找答案。佛陀整整花了六年的時間苦修,嘗遍了各種解脫方法,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對以往各種解脫之方法進行反思、歸納、總結、升華,最後終於悟證出具有佛教特色的解脫之道──戒定慧叁學,它是對以往各種解脫之道的集大成,是人類獲得解脫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之不易的。所以我們應該珍惜。 

  本講座從四種不同的人生觀談起,然後,有系統論述六千年來各種不同的試圖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及其利弊,從而引發出佛教的解脫之道──戒定慧叁學,重點論述叁學之間的內在聯系。 

  叁學的起源

  自古以來,死亡一直威脅著人類。根據有史記載,早在公元前叁千年,人類便開始探討生死大事問題。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現在把它們歸納爲如下七種,其中有的純屬無稽之談,有的不究竟,或有偏廢,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紀,佛陀第一次提出以戒定慧叁學爲解脫之道,這才把人類從死亡的深淵引向光明吉祥的彼岸──涅槃。現詳述如下: 

  四種不同的人生觀

  對待生死痛苦的人生,看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四種類型: 

  (1)享樂派

  這一類型的人認爲,人死如燈滅,人死之後,一了百了。所以這一種人的人生觀往往是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他們從來不考慮死後的事。如果你跟他說生死輪回,他就會跟你講,“這一輩子的事都不知道,還講甚麽來生"。他們一般都是非常現實的,看得到的便說“有",看不到的便認爲“無"(來生)。他們不承認有死後,只有現世。目前在社會上,有不少人是屬於這種類型。佛教對這種人並不贊同,因爲,這些人往往不相信來世,不信因果,對於有倫理道德的社會不太有幫助,這就會對社會構成一種不良的影響!因爲有人不信有來生,若又缺少必要的倫理道德教育,做事往往不講因果,不顧後果,有時甚至會天不怕,地不怕,只要沒有人知道,只要對自己有利益,甚麽壞事都敢做,如此,我們的社會道德又如何能得到保證呢? 

  (2)糊塗派

  在中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講了這樣一則寓言:“從前,有一位大財主爲他的新生兒子做一周歲生日,大宴賓客,很多人到場祝賀。其中有一人建議,每人講一句吉利的話,爲小孩祝福。隨聲附和的人很多。有人說:這孩子長大後很英俊;有的講:他會做大官;或說:他會娶一位很漂亮的太太,大財主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但他突然注意到一位有智慧的人一言不發。由於財主平時對他很敬重,所以請他講話。這位智者非常爲難地說:“如果我講真話,你會不高興,如果我和別人一樣講假話,我又不高興,所以還是沈默爲好"。財主說:“只要你講真話,我一定會高興"。智者說:“剛才那麽多人講的話,將來會不會兌現,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件事件我肯定知道,就是這個小孩有一天會死的"。大財主聽了這話之後,非常不高興,但也無奈。慶典因此不歡而散。這雖然是一則寓言,但卻告訴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不少人糊裏糊塗的生活了一輩子,盡管死亡天天威脅著他們,但他們從來就不肯正視,糊裏糊塗地生活了一輩子,到頭來還不知自己是如何死的?正如同一個病入膏肓之人,卻仍然諱疾忌醫,實在是可悲!可憐!可歎! 

  (3)無可奈何派

  這一派人,一般的智商很高,如古代的李白、曹操等人,他們已經意識到生死是人生的一大問題?也曾想過解決的方法,但又不知從何下手,於是無可奈何,在他們的詩詞中常常表現出如此感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爲歡幾何"。言詞中流露出對人生的無奈與唏噓!以上這些大文人已經意識到生死輪回之苦,生死是人生一個很大的問題,但他們沒有辦法了解怎樣可以解決這個“生死"的大事,所以感到無可奈何!因而我們稱之爲無可奈何派。在當今在世界上,有不少人是屬於這一種類型的人。他們知道人生不過百年,所以他們對於名利也能看得破,放得下,也不會見錢不要命,見利忘義,因而能安分守己。可惜他們與佛法無緣,所以當死亡降臨時,他們也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而無可奈何。

  (4)尋求解脫派

  生從何來?死去何處?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在探討著類似的問題。譬喻我們在座各位,來參加“菩提之旅靜修營",也是爲了探討人生的真谛。大家必須明白,解決生死大事問題,不僅是佛教徒在探討這個問題,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時代的人也一直在思慮這個問題。如何才能從煩惱痛苦的此岸,越過生死大海,到達清淨幸福的彼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現歸納爲如下七種: 

  七種尋求解脫生死的方法

  (1)長生不老之藥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大鬧天宮,偷吃仙丹,因禍得福,而得長生不老之身。《白蛇傳》中白娘子盜取仙草而救活了許仙。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都表現了一個美好的願望:希望借助於仙藥而長生不老。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件大有人在。譬喻: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爲祈求長生不老,第一件事便命令大臣徐福替他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徐福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長生不老之藥是無處可覓,但違背皇上的命令必然會被立即斬首,所以向皇上要了叁千童男、童女,從東海一直向前走,最後來到了日本。聽說這就是日本民族的起源。徐福無法找到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當然也難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最後,也就一命嗚呼!據說,後來的漢武帝去泰山封禅是假的,想得到長生不老之法才是真的。

  唐、宋、元、明、清以來,史書記載,每朝每代都有皇上、大臣或達官貴人,因求長生不老而吃所謂的仙丹,結果不但未能長命,反而把自己應有的壽命縮短了許多。民間中吞噬仙丹而傷命者不計其數。所以借助於長生不老之藥而求解脫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一種愚昧的舉動。 

  (2)瑜伽功

  印度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叁千年,在Panjab地區的五河流域,Harappa(和 

  Mohenjo文明,考古學家發現了高度的城市文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具有靜坐姿勢的坐像,雙眼半閉,這是印度最早的瑜伽功。這表明早在公元前叁千年,印度便有人以練習瑜伽功來解決生死大事問題。自此以後,印度經曆了梵書時期(公元前1500-900年)、森林書(公元前900年)、和奧義書時期(公元前900-600年),許多人試圖通過修行瑜伽功來解決生死大事問題。到了公元前六世紀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瑜伽功幾乎爲所有外道共同使用的修道方法。 

  中國道家也有練丹以期羽化而登仙之說;儒家有修身養性之說。更令人驚奇的是,幾乎所有宗教都重視靜坐。記得我1994年去意大利參加“第六屆世界宗教和平大會"時,每次正式開會時,主持人要求每一位與會者用自己宗教的方法來靜思(meditation)叁分鍾。事後才知道,所有的宗教都強調靜思,只不過方法不同罷了。 

  佛教中的靜坐與古印度的瑜伽功有一定的關系,但它與瑜伽功及其他的宗教的靜思皆有區別,後來發展成戒定慧叁學中的“定"學。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定學又演變成禅宗,以修習禅定來求解脫。以這靜思來尋求解脫之修持方法至今仍很流行。當然佛教主張,僅僅靠靜坐是不能獲得解脫的,因爲靜坐是方法,其目的是爲了開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令衆生快樂幸福。 

  (3)求助於神的恩賜

  不少宗教的解脫方法是求助於神的恩賜。在中國有句古語,“閻王爺要求你五時死,你就不可能六時生",其意爲閻王爺掌管著人們的壽命,當然如果某人陽壽已到,只要玉皇大帝下一道聖旨,你就又可以延長壽命。所有這些現象表明,中國古代人相信,求助於神的恩賜可以解決生死大事問題。 

  在印度的古代也是如此。從公元前1500年,印度進入梵書時期(Brahmans)。此時四吠陀盛行,這個時期的特色有叁:吠陀天啓(誦四吠陀可獲解脫)、祭祀萬能(人們只有通過宗教儀式,舉行祭拜,獲得神的歡心才可以獲得解脫)和婆羅門至上。這個時期的解脫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人們認爲宇宙萬有是由大梵天創造的,人類也不例外。人類來自大梵天,當然受大梵天的控製。人們的福祉自然是由神所決定的。所以只有你讓大梵天歡喜,你求甚麽,就能得甚麽。同樣一個人是否能求得解脫?也要看梵天喜歡不喜歡。正因爲如此古印度的祭祀特別盛行。 

  這種求助於神的恩賜而解決生死大事的問題,在其他宗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他們普遍認爲,一個人的言行是否正確,只有神才能作判斷;一個人是否能生天,也只有神才能作出最後的判決。所以是非善惡的標准完全取決於萬能的神。神認爲你做了好事,就讓你進入天堂;神認爲你做了壞事,就把你送到地獄去。所以他們的教徒每天都要去體驗一下神的恩典,感恩神賜予他們一切。否則你便不能解脫。在佛教看來,這種形式的信仰是錯誤的,這種形式的解脫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爲人的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4)業力解脫說

  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在利俱吠陀中(Rgveda)中,`Rta'的含意爲“宇宙一體",常被用來形容雷神(Varana)。當時人們堅信,雷神是維持整個宇宙秩序之神,如果有人做壞事而破壞了這個秩序,雷神就會懲罰他;若有人做了好事,雷神就會獎勵他,此人會因此而獲解脫。這個時期的人不敢做壞事,主要是因爲他們怕雷神的懲罰。因此在Rgveda時期,雷神成了道德的化身。這是業力解脫最原始的模型。 

  到了公元前九百年前後,印度進入森林書時期(Aranyakas),這時人們開始對婆羅門祭祀萬能表示懷…

《戒定慧叁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