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因爲祭祀了那麽多年,仍沒有人脫解。於是人們便走入森林另求解脫道。
到了奧義書時期(公元前九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去大森林中靜坐求道者更多,他們在森林中修行靜坐很多年,最後發現了一個道理:“如果你做好事,就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你做壞事,就會有壞的結果,這就叫業力。這種業力無須外部的任何力量(如神)去控製它,而是一種因果關系,它自行運轉。這是奧義書時期的最新發現,業力的理論便開始形成。印度古代無數人花了叁千多年的時間,才發現了這種業力解脫之道,也許是因爲得來不容易,他們覺得非常的神聖與秘密,認爲極爲珍貴,所以不肯輕易告訴別人,只密密地傳給他最得意的學生。奧義書的梵文爲Upanisad,其中“upa"意爲“靠近"(nearby);“ni"意爲恭敬虔誠地(devotedly);“sad"其意爲“坐下"(sitdown)。所以全句的意思爲:靠近老師,很虔誠地坐著聽老師傳授神聖的解脫之方法(the sitting down of the disciple near his teacher in a devoted manner to receive instruction about the highest Reality)。
到了公元前六世紀的佛陀時代,尋求解脫之人極多,大概而言,共分九十六種,他們都是試求用不同的形式尋解脫之道。業力便是其中最普遍的理論。到了耆那教流行時期,他們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業力學說,他們認爲:我們現在的富貴、貧賤、長壽、短命完全是由我們以前世所造的業力所決定的,今世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是一種宿命論的理論,爲佛教所反對。佛教的“戒學"是在業力學說上發展而來的,佛教承認一個人若有好的行爲,就會有好的結果;壞的行爲,就會有壞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稱之爲“戒"。但佛教反對今世的命運完全由前世所造的業所決定的,是不可改變的。佛教認爲前世一個人的所作所爲對今世的命運確實影響很大,不過這只是決定今世命運五種要素之一,當然是最重要的要素。但今世的努力也會改變不好的命運。其次,佛教認爲好的行爲是解脫的基礎,而非解脫的唯一條件,還有其他兩個條件──定和慧。
(5)苦行
這種方法在古代的中國和印度都很流行。他們認爲,我們的肉體和靈魂是兩回事件。我們之所以受苦,是因爲我們的肉體像牢獄一樣,束縛住了我們的靈魂,所以我們不能解脫。爲了使我們的精神能從肉體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折磨我們的肉體,這就必然導致苦行主義。在這種理論之下,有人在烈日下曝曬;有人學牛吃草;有人學狗叫;有人整天泡在水中;有人整天倒挂在樹上。如此折磨自己的肉體以期待自己的靈魂,早日從肉體中釋放出來,以便與大梵合一,從而獲得最終解脫。根據佛教的觀點,一個人的解脫依賴於,他對真理覺悟的程度,而非讓自己的肉體受苦刑。
(6)求知而獲解脫
古人認爲:讀書可以明理,求知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去除我們的疑惑,因此讀書人也時常樂在其中。兩年前,在一次亞非佛學研討會上,就有一位教授提出:“單單從研究佛法,把佛理搞通,也能在理念上成佛作主。"其實這種主張十分可笑。不錯,讀書有去除疑惑的功用,但這並不能說,知識越多,智慧就越高,煩惱也相對會減少。換句話說,僅僅靠多讀書來去除個人的所有煩惱,這是不可能。有時甚至會出現如下一種現象:書讀得越多,疑惑越多,有時甚至會被文字障或所知障所困擾,因而煩惱重重。這也就是爲甚麽有些教授雖是滿腹經綸,但卻是滿腦子煩惱,最後不時地對農民的“田園之樂"流露出羨慕之情。因爲求知可以開智慧,但並不代表智慧。生死煩惱必須通過智慧才能去除,而非知識。知識可通過學習獲得,而佛教中所講的“慧學"是由悟證而來。所以說知識不可能解決人類的生死問題。
(7)科學方法
現代人相信科學可以延長他們的壽命,譬喻說,身體的某一個部分出現了腫瘤,我們就可以把它割除;生了病就應該吃藥;甚至有人得了不治之症,而把自己冷凍起來,等到將來科技發展了,再解冷,令他複活,進行治療。但即使有朝一日他的病能治好,他的壽命也只能增加幾十年,最後還面臨死亡的威脅。所以說最先進的科學也只能治人的病,卻治不了人的命、延不了人的壽!所以說:相信科學,有病時去治病是對的,佛教並不反對,但科學仍無法解決人類的生死大事問題。
解脫之道
以上七種方法都不能令人獲得解脫,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方法不對。只要方法正確,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譬喻,一般人認爲垃圾和鮮花是毫不相幹的兩件事物,把垃圾和鮮花混在一起,是有傷大雅之事,如果再給他出個難題,叫他把一堆垃圾轉化成鮮花,那更是比登天還難,但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並不是不可能。在好的園丁眼中,他能從一堆垃圾中看到芳香的鮮花來,通過他辛勤的勞動,垃圾是可以轉化成鮮花的。
一個天真可愛的兒童與博學多聞的教授,表面看起來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只要方法正確,乳臭未乾的少年也可能轉化成博學多聞的教授。這方法是勤奮學習和良好的教育環境。平凡之人和偉人之間也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其轉化方法是努力工作,因爲沒有天生的偉人呀!
恨與愛,也不是水火不相融的。恨可以轉化成愛;愛可以轉化成恨。譬喻國家與國家之間,今天互相製裁,甚至刀兵相見,可是明天又大談恢複友好關系,有利於兩國利益,然後便成了朋友。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今天可能還恨得咬牙切齒,明天可能又成了好朋友,其方法是寬容與理解.
有人可能認爲,佛和衆生應該是迥然不同,但佛教常講,“佛是悟了的衆生,衆生是迷了的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衆生是完全可以轉化成佛的,只要我們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一個字──“悟"。
表面看起來,煩惱與菩提也是一對矛盾,但佛教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一個人要想去除煩惱而證得菩提,也不難,只要他找到方法。這兒,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正見。(見表一)
正確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表一)
此岸 方法 彼岸
珠海 海關 澳門
垃圾 園丁的勞動 鮮花
無知的小學生 勤奮學習 博學多聞的教授
平凡之人 努力工作 偉人
恨 理解與寬容 愛
衆生 悟 佛
煩惱 正見 菩提
生死苦海 叁學 幸福涅槃
同樣如此,我們目前生於娑婆世界,沈淪於生死苦海之中,怎樣才能渡過生死之苦海,到達清淨幸福涅槃之彼岸呢?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找一個正確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對,要想求得解脫,可能比登天還難。古人用了許多方法,我們歸納爲以上七種,但他們都沒有達到目的,其原因就是因爲他們的方法不正確。佛陀六年苦修期間,對以往各種解脫之方法都進行了嘗試,深深地體會以上這些方法都不對,因此不能引導人走向真正的解脫道,所以他放棄以上所有方法,來到菩提樹下,靜坐思維,最後終於獲得正確的解脫之道──由戒定慧,入叁昧地。所以說佛教的解脫方法是戒定慧叁學。人類依戒定慧叁學去修行,就能逐漸去除貪瞠癡,最終進入涅槃城,獲得解脫。現詳細解釋如下。
【未完待續】
刊載于《澳門佛教》06期
《戒定慧叁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