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疑,因为祭祀了那麽多年,仍没有人脱解。於是人们便走入森林另求解脱道。
到了奥义书时期(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去大森林中静坐求道者更多,他们在森林中修行静坐很多年,最後发现了一个道理:“如果你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你做坏事,就会有坏的结果,这就叫业力。这种业力无须外部的任何力量(如神)去控制它,而是一种因果关系,它自行运转。这是奥义书时期的最新发现,业力的理论便开始形成。印度古代无数人花了三千多年的时间,才发现了这种业力解脱之道,也许是因为得来不容易,他们觉得非常的神圣与秘密,认为极为珍贵,所以不肯轻易告诉别人,只密密地传给他最得意的学生。奥义书的梵文为Upanisad,其中“upa"意为“靠近"(nearby);“ni"意为恭敬虔诚地(devotedly);“sad"其意为“坐下"(sitdown)。所以全句的意思为:靠近老师,很虔诚地坐著听老师传授神圣的解脱之方法(the sitting down of the disciple near his teacher in a devoted manner to receive instruction about the highest Reality)。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佛陀时代,寻求解脱之人极多,大概而言,共分九十六种,他们都是试求用不同的形式寻解脱之道。业力便是其中最普遍的理论。到了耆那教流行时期,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业力学说,他们认为:我们现在的富贵、贫贱、长寿、短命完全是由我们以前世所造的业力所决定的,今世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一种宿命论的理论,为佛教所反对。佛教的“戒学"是在业力学说上发展而来的,佛教承认一个人若有好的行为,就会有好的结果;坏的行为,就会有坏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称之为“戒"。但佛教反对今世的命运完全由前世所造的业所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佛教认为前世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对今世的命运确实影响很大,不过这只是决定今世命运五种要素之一,当然是最重要的要素。但今世的努力也会改变不好的命运。其次,佛教认为好的行为是解脱的基础,而非解脱的唯一条件,还有其他两个条件──定和慧。
(5)苦行
这种方法在古代的中国和印度都很流行。他们认为,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是两回事件。我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们的肉体像牢狱一样,束缚住了我们的灵魂,所以我们不能解脱。为了使我们的精神能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折磨我们的肉体,这就必然导致苦行主义。在这种理论之下,有人在烈日下曝晒;有人学牛吃草;有人学狗叫;有人整天泡在水中;有人整天倒挂在树上。如此折磨自己的肉体以期待自己的灵魂,早日从肉体中释放出来,以便与大梵合一,从而获得最终解脱。根据佛教的观点,一个人的解脱依赖於,他对真理觉悟的程度,而非让自己的肉体受苦刑。
(6)求知而获解脱
古人认为:读书可以明理,求知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去除我们的疑惑,因此读书人也时常乐在其中。两年前,在一次亚非佛学研讨会上,就有一位教授提出:“单单从研究佛法,把佛理搞通,也能在理念上成佛作主。"其实这种主张十分可笑。不错,读书有去除疑惑的功用,但这并不能说,知识越多,智慧就越高,烦恼也相对会减少。换句话说,仅仅靠多读书来去除个人的所有烦恼,这是不可能。有时甚至会出现如下一种现象:书读得越多,疑惑越多,有时甚至会被文字障或所知障所困扰,因而烦恼重重。这也就是为甚麽有些教授虽是满腹经纶,但却是满脑子烦恼,最後不时地对农民的“田园之乐"流露出羡慕之情。因为求知可以开智慧,但并不代表智慧。生死烦恼必须通过智慧才能去除,而非知识。知识可通过学习获得,而佛教中所讲的“慧学"是由悟证而来。所以说知识不可能解决人类的生死问题。
(7)科学方法
现代人相信科学可以延长他们的寿命,譬喻说,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肿瘤,我们就可以把它割除;生了病就应该吃药;甚至有人得了不治之症,而把自己冷冻起来,等到将来科技发展了,再解冷,令他复活,进行治疗。但即使有朝一日他的病能治好,他的寿命也只能增加几十年,最後还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说最先进的科学也只能治人的病,却治不了人的命、延不了人的寿!所以说:相信科学,有病时去治病是对的,佛教并不反对,但科学仍无法解决人类的生死大事问题。
解脱之道
以上七种方法都不能令人获得解脱,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方法不对。只要方法正确,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譬喻,一般人认为垃圾和鲜花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物,把垃圾和鲜花混在一起,是有伤大雅之事,如果再给他出个难题,叫他把一堆垃圾转化成鲜花,那更是比登天还难,但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并不是不可能。在好的园丁眼中,他能从一堆垃圾中看到芳香的鲜花来,通过他辛勤的劳动,垃圾是可以转化成鲜花的。
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与博学多闻的教授,表面看起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只要方法正确,乳臭未乾的少年也可能转化成博学多闻的教授。这方法是勤奋学习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凡之人和伟人之间也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其转化方法是努力工作,因为没有天生的伟人呀!
恨与爱,也不是水火不相融的。恨可以转化成爱;爱可以转化成恨。譬喻国家与国家之间,今天互相制裁,甚至刀兵相见,可是明天又大谈恢复友好关系,有利於两国利益,然後便成了朋友。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今天可能还恨得咬牙切齿,明天可能又成了好朋友,其方法是宽容与理解.
有人可能认为,佛和众生应该是迥然不同,但佛教常讲,“佛是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了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众生是完全可以转化成佛的,只要我们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一个字──“悟"。
表面看起来,烦恼与菩提也是一对矛盾,但佛教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一个人要想去除烦恼而证得菩提,也不难,只要他找到方法。这儿,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正见。(见表一)
正确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表一)
此岸 方法 彼岸
珠海 海关 澳门
垃圾 园丁的劳动 鲜花
无知的小学生 勤奋学习 博学多闻的教授
平凡之人 努力工作 伟人
恨 理解与宽容 爱
众生 悟 佛
烦恼 正见 菩提
生死苦海 三学 幸福涅槃
同样如此,我们目前生於娑婆世界,沉沦於生死苦海之中,怎样才能渡过生死之苦海,到达清净幸福涅槃之彼岸呢?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一个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要想求得解脱,可能比登天还难。古人用了许多方法,我们归纳为以上七种,但他们都没有达到目的,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方法不正确。佛陀六年苦修期间,对以往各种解脱之方法都进行了尝试,深深地体会以上这些方法都不对,因此不能引导人走向真正的解脱道,所以他放弃以上所有方法,来到菩提树下,静坐思维,最後终於获得正确的解脱之道──由戒定慧,入三昧地。所以说佛教的解脱方法是戒定慧三学。人类依戒定慧三学去修行,就能逐渐去除贪瞠痴,最终进入涅槃城,获得解脱。现详细解释如下。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06期
《戒定慧三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