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已矣。至九十钟时,又各中部份之僧众,各集於中部份之大殿内诵经,有茶三碗或四碗者,亦自备碗与糌粑,并无菜也。午後三四钟时,每小部份之僧众,又各集于小部份之殿中诵经饮茶,不食糌粑皆随自便。除此三殿之外,多系在辩论场研究学问之时,非但无饭,亦无茶也。其略有馀存之人,数日之後或买酥油少许,于午殿散时,自於房内熬一酥茶而痛饮,则乐上非非矣,若更能买米或面而食者,则富裕之盛名,将传遍全寺也。衣者,上披以纯毛僧脚裤,下束一毛织裙,内穿毛织背心,此三件价不过十馀元。上殿及讲经之时,其外更披一毛织斗蓬,中等者价亦五六元也。有多钱者或更着内衣长衫,及束以毛织内裙,然决不许穿裤,夜间寝时,即衣为被,稍垫一二层故毡即足矣。所住之房舍,在外面观之宛如西式洋楼,然内中之铺设,则极无光线,最极狭小之土屋。换句话说:西藏寺内之普通僧众,生活极为简单,唯自食之糌耙及饮料燃料等,多堆积於房内。年龄稍高,入寺稍久者,则多住内外二间,外者作厨房,内即住室外亦即书房及库房,或有少供养几尊圣像,置几部经者也。在经营此简单生活之余,即是学经与辩论之时,学经时间无定,多取师长之暇时为宜,辩论则于早午晚三次殿后缘有也。惟此有辩论之期,名曰法会,一年中约半数,尚有半数寺内无辩论之法会,即各部份之僧众积柴募化之时间也。此等生活费之来源,大约可取于三方面,一、寺内之斋衬及僧众共同财产之分息,此只够半年用,二、由家乡所供给,三、其无家给助者,则于无法会时,而补其不足也。其余更有贸易之人,此类则多以谋取财,弃掷学法之宝贵光阴,虽名在寺,而身实多在外也。(二)寺内名贵之僧众,谓於寺内放茶供众者,或转生之呼都图等,衣食住行三者皆较普通人丰裕,尤其对於殿堂诵经,若无衬时则可不去,自在房内熬茶而饮。则与普通者无所异也,其有职权之僧人,则更有例外之规矩,全不上殿,亦不讲经,惟各负负其自职而为耳。其生活费亦仅较普通者稍为奢逸,然终不能超出糌粑酥茶而纯肉食也。
三、西藏寺僧之制度
上段虽已略说,然此处亦有当补述者,一、出家之制度,西藏佛教很普及,民间之信仰亦很纯粹,又离却佛法并无他种之教育,送子弟而出家,即是令子弟受习教育,民皆认为正事及美事,故出家之年龄实无定限,亦有初能离母哺,独居之时便送寺中交师训养而习读者,唯其衣食仍由家庭供给之。若大人而入三大寺住者,其制度又稍异,谓初入寺中任随那一小部份之时,先须觅一熟识之上座为保证,乃可住寺入籍,若无熟人者,则由彼等之康村格梗代觅而住也。此保证人对于自己之出入款项,皆可代为支配,对于自己之一切威仪规则,皆当教导诫告,对于自己之人格方面,所负责尤重也。既有保证安入寺僧之数已,则更须依师学习经论之讲辩,若保证师自有学识者,则归彼自教,若彼无学或不暇者,则可另请余有学有暇者而教之也。所学之要论,现在皆以五部大论为主——此五论之大义,如下述。待年满二十岁后,再依DL喇嘛等而受苾刍律仪也。其受沙弥戒之期限无定,有先出家受戒而后入三大寺者,亦有先入寺而觅师出家学经,再依DL等受沙弥戒者,总之出家者非个个皆已受戒。甚至有入寺披出家人依随众上殿诵经等而并未经过出家之仪事者,斯亦西藏寺大僧多之滥耶?抑佛法中许如此之方便耶?诸有智者当更后抉择焉。其出家受戒之仪戒,与内地多有不同,出家者,其师先为受三皈五戒,次问遮难而祝发,令受三事——一、不着在家服,二、不舍出家相,三、不舍出家师——为出家之戒,即暂不受沙弥戒亦许也——此与内地之律似稍不同——若更受沙弥戒者,则请一清净苾刍为阿阇黎耶,以三返请亲教师法而受戒,后为说十戒相令其守持也。受苾刍戒者,则由屏教阿阇黎耶问遮难后带入僧中,由羯摩阿阇黎耶如律作三翻羯而受戒也。其菩萨戒则非与彼二戒作一串而受,多系于诸德高望重之大喇嘛经或传法之会圆满时而受菩萨戒也。其受戒之仪式,总分二类,一、依龙猛静天等之传仪式而受,二、依无著菩萨所传《瑜伽师地论》中仪式而受,其仪甚繁,且止不述。今之传戒,依龙猛派者为多也。
又诸大寺中,多能如律作布萨安居解制等僧事,其作法与义净法师所译之一切有部律文相合,故今亦不繁述也。
又西藏之寺僧,每年皆作数大法会,其最隆重伟大者,当推正月传大昭之法会为首屈一指,此会之仪式谓于正月初三四等日无定期,然迟不过初五——三大寺之全体僧众,皆须集会于拉萨街市——寺皆闭户不留人居,惟派少数在家做监民为看守而已,——次定期于一下午,三大寺僧皆集合于大昭寺之院中以及楼上檐下等处,各寺之人皆有一定之位置,不准紊杂也。再次早四钟许即集众诵经,有茶两碗,稀粥一碗,诵经散后,即续诵戒作监时之吉祥布萨。次往寺外讲经场上,与本年所应放之格什辩论因明论——头等格什即在此法会中立宗,一日一人也——至七钟许则由格登墀巴,登座为僧众讲经也——或讲《菩提道次第略论》,或讲余论,皆无定规——讲毕即又集于大昭寺诵经饮茶及稀粥也,次出而少息,共格什又在大殿之廊下立《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之宗,任三大寺正在研彼二论者与之共辩,直至午后三时许,大众又集而诵经饮茶,此系午后故无食也,次彼格什又立《戒律》与《俱舍》之宗,则任上下二举巴之格什,及三大寺上座格什等与之共辩,夜半乃散。其大昭寺右侧街衢要处,亦设有法座延一有学德之喇嘛为普通之民众宣演佛法浅义,其听众亦皮拥挤,其余之讲经说法者亦在在皆是,街上旋绕大昭寺之善男信女,亦以此时为最多,贸易之生活之亦以此会为佳节也。日日如是至正月二十许方散。其次之法会,即二月传小昭之集合,人数仪式皆与上同,唯此会期,诸名贵之众若不欲来集,唯许请假也。其所考之格什即为第二等。再次者即是十月二十五日,此为宗咯巴大师圆寂日,虽非三大寺总会拉萨而诵经,然各各寺中之法会亦颇可观,是夜无论乎在家出家室内房外,皆兴燃灯供养,明彻半夜,宛如大商埠商场之电灯然也。又正月十五日,各寺皆须酥油作花或戏而供佛,其工巧艺术,颇类内地之作面人者,惟其花之伟大数尺数丈者皆不等,迥非他处之所有,可算藏人之唯一艺术。其余之讲经法会,或十日或半月或廿日,或一月而不等,仪式则如普通僧伽之生活科中所明,别种纪念日等,并无若何之法会也。
四、西藏之僧教育
西藏地方,离佛法外,现在实无他种任何教育,故凡藏人之教育,皆可概云为僧教育也,若收敛其出家众取材而言,除转生之呼都图等外,直可说云为考试制度,因为学识高尚之格什,是由考而得,其堪布等重要人物亦由考试而任,即在俗之官长亦须先考试而给与权也。今说此僧教育当更分三科:一未考前之僧教育,二考试之制度,三考试后之选任。
(一)未考前之僧众
在寺习学者,谓初二年中先当依师,善习初机因明辩论方式,对于《因明论》之粗浅名相,当略得一常识也。次五六年中,广学《现观庄严论》,此论系解释《大般若经》修行之世俗三乘道次第者,若于此论能精研善巧,则总对于三乘道次第,特其对于大乘道次第,能兴一坚固不谬之定解概念,故学大乘者首以此论为要旨也。次二三年,精研《入中论》,此论分为十品讲十地、十行,特于第六地中广破四生而明无缘起法,悉皆性空如幻也。要达中观方能获得真空之正见,修之而断烦恼出生死,故学佛者亦应深玩此论以求正见也。再次二三年中精研戒律,因年将二十,须受大戒若于持犯昧而不知,则受戒犯戒,徒趣苦因耳。在一切行中,戒为根本为基础为前导,要有戒故余德乃生,无戒之人恶趣且难逃,遑云乎解脱与成佛哉?最后乃至未考格什,则须多学《俱舍》,以对于生死涅槃,若总若别,因缘果报等,详细抉择之论,要以对法为主也。又因明论,年年冬季兼学一月,以若不能正理之辩论抉择,无论学何法,修何法,讲何法,修何法,讲何法,皆如泥上之钉,全无一至稳固之气象也。故三大寺教育僧伽,选此五部要论,有大有小解有行也。
(二)考试之制度
僧伽在寺学至《俱舍论》时,由各寺中部份之堪布,量其学识,许以何等之格什,至自考格什之前一年夏季,——此唯说头等格什——须先至DL喇嘛所居之摩尼园,彼考格什之十六人——正月之格什三大寺共十六人以配十六尊者之数——互相辩论,如第一日,甲格什立宗者,乙丙丁三格什,依《因明论》而兴难辩论,戊己庚格什则辩《现观庄严论》……等,至第二日乙格什立宗时,则以丙丁戊三格什辩《因明》等,三人一班,轮流而辩难也。当此辩论之时,DL喇嘛之侍读堪布等为证者,DL喇嘛亦常垂帘而听,格什之第一二等,即在此而考定也。——虽未揭表然亦有大谱——次冬季法会时,又各中部份本年将考之格什,即在自部份辩论场中立宗,与自部份内一切僧伽而辩论,有堪布及另选出之大德为证法者也。再次第一二名格什于正月初一日,在DL宫内,对辩法义,有DL与三大寺堪并政府一切伟人在座参观为作证也。最后即在传大昭时立宗与三大寺全体而辩论,待此法会闭幕日乃揭布其次数而得格什之名位也。故一切格什中唯此为难。第二等格什,则唯冬季于自己之中部份立宗,与次年二月于大众中立宗。不须夏间往DL喇嘛摩尼园内立宗也。第三等格什,则唯于本寺之二三中部份内,互相立宗而已,不须对三大寺之一切僧众也。第四等格什,则唯于本寺之大殿前立宗少许或更请人而代之,换言之,即唯有格什之年龄而无学问,或略学一论而年龄未至,徒取格什之名者,此亦可名方便格什耳。
(三)考后之选任
既经如是之考取,对于显教之学识,也可算告了一个小结束。此后略有两条路走,一隐退山林而清修者,二转入举巴师学密者。在举巴者,正途为升至格登墀巴,余者也有住数年后,派往他处支寺作堪布等者也。退山修者,有时亦因政府之须人,不容安养,派出为堪布者,然此是上二等格什乃然,若夫第三四等格什,则唯隐居净修为业,多不能被政府之所选任也。
五、西藏僧众之参政
西藏之佛教,即是其文化,故掌其文化之要人,亦多系有学之僧宝,故对于政教二事,皆须僧人参预其事也。其教政两管之出家人,当然以DL为首,其次则为藏王,僧俗皆可任也。班禅大师,在名称方面似乎能与DL抗衡,然实际论之,有时尚不如王权大也。格登墀巴位分虽高,然于政治不多问。藏王之下,以四大臣为上,其中即有一出家者,此乃正管政治之人也。再下有秘书者,亦为出家人任,干涉政治力亦甚大,再下即有上四品之大喇嘛与大堪布名位,正四品之堪布名位,若不出任,则无实权,若出任时,则与知府相仿也。再次者则有预备秘书者,出任为知县,不出则无权也。总之出家人之参政皆系文职,其武官之任,则纯用在家众而无僧伽,对于管教方面者,则又唯出家人而无俗士也。此上皆约粗相而谈,若详细分析,诚恐万言而不能尽也。
(原载《海潮音》一九三六年第十七卷第四号)
《西藏佛教的建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