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已矣。至九十鍾時,又各中部份之僧衆,各集於中部份之大殿內誦經,有茶叁碗或四碗者,亦自備碗與糌粑,並無菜也。午後叁四鍾時,每小部份之僧衆,又各集于小部份之殿中誦經飲茶,不食糌粑皆隨自便。除此叁殿之外,多系在辯論場研究學問之時,非但無飯,亦無茶也。其略有馀存之人,數日之後或買酥油少許,于午殿散時,自於房內熬一酥茶而痛飲,則樂上非非矣,若更能買米或面而食者,則富裕之盛名,將傳遍全寺也。衣者,上披以純毛僧腳褲,下束一毛織裙,內穿毛織背心,此叁件價不過十馀元。上殿及講經之時,其外更披一毛織鬥蓬,中等者價亦五六元也。有多錢者或更著內衣長衫,及束以毛織內裙,然決不許穿褲,夜間寢時,即衣爲被,稍墊一二層故氈即足矣。所住之房舍,在外面觀之宛如西式洋樓,然內中之鋪設,則極無光線,最極狹小之土屋。換句話說:西藏寺內之普通僧衆,生活極爲簡單,唯自食之糌耙及飲料燃料等,多堆積於房內。年齡稍高,入寺稍久者,則多住內外二間,外者作廚房,內即住室外亦即書房及庫房,或有少供養幾尊聖像,置幾部經者也。在經營此簡單生活之余,即是學經與辯論之時,學經時間無定,多取師長之暇時爲宜,辯論則于早午晚叁次殿後緣有也。惟此有辯論之期,名曰法會,一年中約半數,尚有半數寺內無辯論之法會,即各部份之僧衆積柴募化之時間也。此等生活費之來源,大約可取于叁方面,一、寺內之齋襯及僧衆共同財産之分息,此只夠半年用,二、由家鄉所供給,叁、其無家給助者,則于無法會時,而補其不足也。其余更有貿易之人,此類則多以謀取財,棄擲學法之寶貴光陰,雖名在寺,而身實多在外也。(二)寺內名貴之僧衆,謂於寺內放茶供衆者,或轉生之呼都圖等,衣食住行叁者皆較普通人豐裕,尤其對於殿堂誦經,若無襯時則可不去,自在房內熬茶而飲。則與普通者無所異也,其有職權之僧人,則更有例外之規矩,全不上殿,亦不講經,惟各負負其自職而爲耳。其生活費亦僅較普通者稍爲奢逸,然終不能超出糌粑酥茶而純肉食也。
叁、西藏寺僧之製度
上段雖已略說,然此處亦有當補述者,一、出家之製度,西藏佛教很普及,民間之信仰亦很純粹,又離卻佛法並無他種之教育,送子弟而出家,即是令子弟受習教育,民皆認爲正事及美事,故出家之年齡實無定限,亦有初能離母哺,獨居之時便送寺中交師訓養而習讀者,唯其衣食仍由家庭供給之。若大人而入叁大寺住者,其製度又稍異,謂初入寺中任隨那一小部份之時,先須覓一熟識之上座爲保證,乃可住寺入籍,若無熟人者,則由彼等之康村格梗代覓而住也。此保證人對于自己之出入款項,皆可代爲支配,對于自己之一切威儀規則,皆當教導誡告,對于自己之人格方面,所負責尤重也。既有保證安入寺僧之數已,則更須依師學習經論之講辯,若保證師自有學識者,則歸彼自教,若彼無學或不暇者,則可另請余有學有暇者而教之也。所學之要論,現在皆以五部大論爲主——此五論之大義,如下述。待年滿二十歲後,再依DL喇嘛等而受苾刍律儀也。其受沙彌戒之期限無定,有先出家受戒而後入叁大寺者,亦有先入寺而覓師出家學經,再依DL等受沙彌戒者,總之出家者非個個皆已受戒。甚至有入寺披出家人依隨衆上殿誦經等而並未經過出家之儀事者,斯亦西藏寺大僧多之濫耶?抑佛法中許如此之方便耶?諸有智者當更後抉擇焉。其出家受戒之儀戒,與內地多有不同,出家者,其師先爲受叁皈五戒,次問遮難而祝發,令受叁事——一、不著在家服,二、不舍出家相,叁、不舍出家師——爲出家之戒,即暫不受沙彌戒亦許也——此與內地之律似稍不同——若更受沙彌戒者,則請一清淨苾刍爲阿阇黎耶,以叁返請親教師法而受戒,後爲說十戒相令其守持也。受苾刍戒者,則由屏教阿阇黎耶問遮難後帶入僧中,由羯摩阿阇黎耶如律作叁翻羯而受戒也。其菩薩戒則非與彼二戒作一串而受,多系于諸德高望重之大喇嘛經或傳法之會圓滿時而受菩薩戒也。其受戒之儀式,總分二類,一、依龍猛靜天等之傳儀式而受,二、依無著菩薩所傳《瑜伽師地論》中儀式而受,其儀甚繁,且止不述。今之傳戒,依龍猛派者爲多也。
又諸大寺中,多能如律作布薩安居解製等僧事,其作法與義淨法師所譯之一切有部律文相合,故今亦不繁述也。
又西藏之寺僧,每年皆作數大法會,其最隆重偉大者,當推正月傳大昭之法會爲首屈一指,此會之儀式謂于正月初叁四等日無定期,然遲不過初五——叁大寺之全體僧衆,皆須集會于拉薩街市——寺皆閉戶不留人居,惟派少數在家做監民爲看守而已,——次定期于一下午,叁大寺僧皆集合于大昭寺之院中以及樓上檐下等處,各寺之人皆有一定之位置,不准紊雜也。再次早四鍾許即集衆誦經,有茶兩碗,稀粥一碗,誦經散後,即續誦戒作監時之吉祥布薩。次往寺外講經場上,與本年所應放之格什辯論因明論——頭等格什即在此法會中立宗,一日一人也——至七鍾許則由格登墀巴,登座爲僧衆講經也——或講《菩提道次第略論》,或講余論,皆無定規——講畢即又集于大昭寺誦經飲茶及稀粥也,次出而少息,共格什又在大殿之廊下立《現觀莊嚴論》與《入中論》之宗,任叁大寺正在研彼二論者與之共辯,直至午後叁時許,大衆又集而誦經飲茶,此系午後故無食也,次彼格什又立《戒律》與《俱舍》之宗,則任上下二舉巴之格什,及叁大寺上座格什等與之共辯,夜半乃散。其大昭寺右側街衢要處,亦設有法座延一有學德之喇嘛爲普通之民衆宣演佛法淺義,其聽衆亦皮擁擠,其余之講經說法者亦在在皆是,街上旋繞大昭寺之善男信女,亦以此時爲最多,貿易之生活之亦以此會爲佳節也。日日如是至正月二十許方散。其次之法會,即二月傳小昭之集合,人數儀式皆與上同,唯此會期,諸名貴之衆若不欲來集,唯許請假也。其所考之格什即爲第二等。再次者即是十月二十五日,此爲宗咯巴大師圓寂日,雖非叁大寺總會拉薩而誦經,然各各寺中之法會亦頗可觀,是夜無論乎在家出家室內房外,皆興燃燈供養,明徹半夜,宛如大商埠商場之電燈然也。又正月十五日,各寺皆須酥油作花或戲而供佛,其工巧藝術,頗類內地之作面人者,惟其花之偉大數尺數丈者皆不等,迥非他處之所有,可算藏人之唯一藝術。其余之講經法會,或十日或半月或廿日,或一月而不等,儀式則如普通僧伽之生活科中所明,別種紀念日等,並無若何之法會也。
四、西藏之僧教育
西藏地方,離佛法外,現在實無他種任何教育,故凡藏人之教育,皆可概雲爲僧教育也,若收斂其出家衆取材而言,除轉生之呼都圖等外,直可說雲爲考試製度,因爲學識高尚之格什,是由考而得,其堪布等重要人物亦由考試而任,即在俗之官長亦須先考試而給與權也。今說此僧教育當更分叁科:一未考前之僧教育,二考試之製度,叁考試後之選任。
(一)未考前之僧衆
在寺習學者,謂初二年中先當依師,善習初機因明辯論方式,對于《因明論》之粗淺名相,當略得一常識也。次五六年中,廣學《現觀莊嚴論》,此論系解釋《大般若經》修行之世俗叁乘道次第者,若于此論能精研善巧,則總對于叁乘道次第,特其對于大乘道次第,能興一堅固不謬之定解概念,故學大乘者首以此論爲要旨也。次二叁年,精研《入中論》,此論分爲十品講十地、十行,特于第六地中廣破四生而明無緣起法,悉皆性空如幻也。要達中觀方能獲得真空之正見,修之而斷煩惱出生死,故學佛者亦應深玩此論以求正見也。再次二叁年中精研戒律,因年將二十,須受大戒若于持犯昧而不知,則受戒犯戒,徒趣苦因耳。在一切行中,戒爲根本爲基礎爲前導,要有戒故余德乃生,無戒之人惡趣且難逃,遑雲乎解脫與成佛哉?最後乃至未考格什,則須多學《俱舍》,以對于生死涅槃,若總若別,因緣果報等,詳細抉擇之論,要以對法爲主也。又因明論,年年冬季兼學一月,以若不能正理之辯論抉擇,無論學何法,修何法,講何法,修何法,講何法,皆如泥上之釘,全無一至穩固之氣象也。故叁大寺教育僧伽,選此五部要論,有大有小解有行也。
(二)考試之製度
僧伽在寺學至《俱舍論》時,由各寺中部份之堪布,量其學識,許以何等之格什,至自考格什之前一年夏季,——此唯說頭等格什——須先至DL喇嘛所居之摩尼園,彼考格什之十六人——正月之格什叁大寺共十六人以配十六尊者之數——互相辯論,如第一日,甲格什立宗者,乙丙丁叁格什,依《因明論》而興難辯論,戊己庚格什則辯《現觀莊嚴論》……等,至第二日乙格什立宗時,則以丙丁戊叁格什辯《因明》等,叁人一班,輪流而辯難也。當此辯論之時,DL喇嘛之侍讀堪布等爲證者,DL喇嘛亦常垂簾而聽,格什之第一二等,即在此而考定也。——雖未揭表然亦有大譜——次冬季法會時,又各中部份本年將考之格什,即在自部份辯論場中立宗,與自部份內一切僧伽而辯論,有堪布及另選出之大德爲證法者也。再次第一二名格什于正月初一日,在DL宮內,對辯法義,有DL與叁大寺堪並政府一切偉人在座參觀爲作證也。最後即在傳大昭時立宗與叁大寺全體而辯論,待此法會閉幕日乃揭布其次數而得格什之名位也。故一切格什中唯此爲難。第二等格什,則唯冬季于自己之中部份立宗,與次年二月于大衆中立宗。不須夏間往DL喇嘛摩尼園內立宗也。第叁等格什,則唯于本寺之二叁中部份內,互相立宗而已,不須對叁大寺之一切僧衆也。第四等格什,則唯于本寺之大殿前立宗少許或更請人而代之,換言之,即唯有格什之年齡而無學問,或略學一論而年齡未至,徒取格什之名者,此亦可名方便格什耳。
(叁)考後之選任
既經如是之考取,對于顯教之學識,也可算告了一個小結束。此後略有兩條路走,一隱退山林而清修者,二轉入舉巴師學密者。在舉巴者,正途爲升至格登墀巴,余者也有住數年後,派往他處支寺作堪布等者也。退山修者,有時亦因政府之須人,不容安養,派出爲堪布者,然此是上二等格什乃然,若夫第叁四等格什,則唯隱居淨修爲業,多不能被政府之所選任也。
五、西藏僧衆之參政
西藏之佛教,即是其文化,故掌其文化之要人,亦多系有學之僧寶,故對于政教二事,皆須僧人參預其事也。其教政兩管之出家人,當然以DL爲首,其次則爲藏王,僧俗皆可任也。班禅大師,在名稱方面似乎能與DL抗衡,然實際論之,有時尚不如王權大也。格登墀巴位分雖高,然于政治不多問。藏王之下,以四大臣爲上,其中即有一出家者,此乃正管政治之人也。再下有秘書者,亦爲出家人任,幹涉政治力亦甚大,再下即有上四品之大喇嘛與大堪布名位,正四品之堪布名位,若不出任,則無實權,若出任時,則與知府相仿也。再次者則有預備秘書者,出任爲知縣,不出則無權也。總之出家人之參政皆系文職,其武官之任,則純用在家衆而無僧伽,對于管教方面者,則又唯出家人而無俗士也。此上皆約粗相而談,若詳細分析,誠恐萬言而不能盡也。
(原載《海潮音》一九叁六年第十七卷第四號)
《西藏佛教的建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