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前弘期佛教
作者:法尊法师
西藏前弘期佛教,是指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阶段,约从公元六四O年开始,至八四O年为止共二百余年。就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并建立寺庙,塑绘佛像、度人出家、建立僧伽制度、传译经典、讲习弘布,据西藏人所著的史籍,把这时期称为“西藏前弘期佛教”。
一、前弘期佛教概要
前弘期间掌握政权的藏王,各书记载有所不同。《布敦佛教史》记有九人,“松赞干布(原名墀得松赞)、芒松芒赞、贡松贡赞、都松芒薄结、墀得祖敦、墀松得赞、牟尼赞薄、墀得赞、墀惹巴仅”。这和滚却伦主的佛教史和《青史》所记王名相同,唯贡松在前,芒松在后罢了。《青史》引庆喜金刚所记的则为“松赞、芒松、都松、墀得祖敦、墀松得赞、牟尼赞薄、举采赞薄、墀得松赞、墀惹巴仅”,也是九人。《藏王记》则为“松赞、贡日贡赞(亦作贡松贡赞)、芒松芒赞、都松芒薄结、墀得祖敦、墀松得赞、牟尼赞薄、牟底赞薄、墀得松赞、敦墀、惹巴仅”,共十一人。
在时间上,诸记载的出入也很大。据布敦、伦主两书所记,松赞王生于六一七年(丁丑),墀茂巴仅被害于八四一年(辛酉),共二百二十八年。《青史》记,松赞王生于五六九年(己丑),墀惹巴仅被害于八三六年(丙辰),共有二百六十八年。《西藏历书引言》所说,松赞王生于六二九年(己丑,贞观三年的己丑),朗达玛灭法于九O一年(辛酉),害惹巴仅后即灭法,共有二百七十三年。《藏王纪》中所记,松赞王生于一七年(丁丑),惹巴仅被害于六六一年之辛酉,共有三百四十五年。以上诸书所记,约有一百二十年的出入。但依《唐书》所说考之,《青史》所记较为合理。例如松赞干布王(旧作弄赞甘普,音讹)的生年,布敦、伦主、福幢(造《藏王记》者)皆记为丁丑(六一七),皆记寿八十二岁,其卒年为戊戊(六九八,福幢说是庚戍误);但《唐书》记永徽元年,弄赞卒(《唐书》记松赞王,名“弃宗弄赞”,亦名弃苏农,亦号弗夜氏。有时简称“弄赞”)。若由永徽元年(六五O),逆推八十二年,则为陈宣帝太建元年已丑(五六九),适与《青史》所记生年相合。再一个例子,如历书引言记松赞王生于贞观三年己丑。果如所记,则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嫁时,藏王只有十三岁,但《唐书》记的是,贞观八年,藏王遣使求婚,帝上许;如历书引言所记为实,则那时藏王还只有六岁,如何会遣使求婚?如何会连战八年?这显然是错误的。总之,西藏古书的记年,只附记地支,如鼠年、牛年等,松赞王生于丑牛年,诸书相同,但究竟是丁丑或己丑,又是第几个己丑(依《青史》推算为五六九年的己丑,历书引言推算为六二九年的己丑)?难衷一是。依据《唐书》所记,文成公主于贞观十五年(六四一)出嫁藏王,于永隆元年(六八O)卒;松赞王于永徽元年卒(六五O);当无大的错误。最近根敦郡培(僧法增)所编的《西藏政治史册》中,关于松赞王生年,采取布敦所记六一切年之说;其卒年,则取《青史》所记(亦即《唐书》所说),六五O年之说,得三十四岁;即王于六一七年生,六二九年即位,六四一年娶文成公主,六五O年卒。但《唐书》说,永徽元年赞卒……弄赞子早死,其孙继位,复号赞普,时年幼,因事皆委禄东赞。若松赞只活三十四岁,其子又早死,而其孙继位,似亦不可能。
再谈一下墀松得赞(旧作乞嘌双提赞,音讹)生年。布敦为七一八年(戊午),伦主和历书引言为七三O年(庚午),《青史》为七四二年(壬午),福幢为七九O年(庚午);其间有七十三年的出入。但诸书皆记为午马年生,又共许为金城公主之子。考《唐书》记金城公主于睿宗景云元年(七一O)出嫁,(西藏记为睿宗三年,当系到藏之年,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死。墀松既是金城之子,则当生于金城末死前之午年。故布施之戊午、伦主等之庚午,较为合理;而《青史》之壬午、福幢之庚午,皆在金城去世之后,皆有乖误。
墀惹巴仅(旧作徕巴瞻,音讹)的年代,布敦、伦主,记为八O六年(丙戍)生,八四一年(辛酉)被害。《青史》未记其生年,仅记甲午(八一四)即位,丙辰(八三六)被害;灭法在辛酉年,历书引言未记墀惹巴仅之事,但记朗达玛灭法为九O一年之辛酉;福幢则记为九二六年(丙戌)生,九六一年(辛酉)被害。布敦与福幢所记,相差有一百二十余年。考《唐书》的汉藏和盟碑,为长庆元年(八二O);西藏史书为长庆三年事;立拉萨盟碑者为墀惹巴仅,可知墀惹巴仅应生于长庆前,被害于长庆后。故布施、伦主、青史等所说较合理;历书引言错六十年,福幢藏王记错一百二十年。
西藏史书对于这一段时间的记年,虽多有参差,但依《唐书》所记的文成公方进藏与卒年,金城公主进藏与卒年,并长庆和盟碑事,已可楷定西藏佛教前弘期,为贞观初年,至唐会昌元年,共有二百余年。
二、本期佛教弘扬的情形
西藏佛教前弘期,二百余年立九位藏王,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时期:
(一)松赞干布时期(初兴佛教)
松赞干布以前的藏王,所统属的区域狭小,到松赞王扩张疆土,成为当时我国西南一强国。《新唐书》说:“其地东与松茂嶲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劂,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
传说松赞以前,西藏无文字,人事往还但凭语言或信物。松赞既征服诸部落,建立规模,为与邻国往还,治理民众及颁布法令等,迫切地感觉至文字的需要,便派遣了屯弥三博札(旧作端美三菩提,音讹)往印度学习文字。屯弥先从南印度梨仅婆罗门,学习各种字书;又从天明狮子学习声明等论;乃仿梵文略事删补,造藏文四韵、三十字母,并制定前音、后音、添头、系足等结构法(见《藏王记》三十、三十一页,《青史》二十页,及《西藏王臣史》等)。也有说是:往迦湿弥罗国学书,仿迦湿弥罗的字形而造藏文(《布敦佛教史》一二四页、《伦主佛教史》十七页)。并著八部论,解释藏文的用法(《布敦史》及《西藏王臣史》)。
西藏原有一种名苯教(苯,在古说中即是法字义)的神教,专作祈禳等法。到松赞王时,造成藏文后,才开始翻译佛经,提倡佛教。
同样,西藏原没有一定的法律制度,对人民的善恶行为没有一定赏罚标准。松赞王时,乃依照佛所说的十善戒,制定为人民应当尊遵守的法律,即斗殴者处罚、杀人者抵偿,盗窃加八倍的罚款,奸淫者刖肢体而流放,欺妄者割舌(《藏王记》三十三页)。又制定十六种原则性的社会伦理法轨:一警信三宝、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贵耋长、六对亲友有信义、七对国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贤哲、十善用资财、十一以德报恩、十二秤斗无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妇言、十五婉和善语、十六心理宽宏(《西藏王臣史》十六页,《藏王纪》所说略异)。
松赞王时,又教民凿池疏沟,垦荒耕田、习学文字、改恶修善,使藏民的生命渐趋于文明。
松赞王遣人往锡兰请来蛇心旃檀的十一面观音像,又往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此像现尚供奉在布达拉宫),供奉供养。
松赞王初娶尼泊尔公主,携有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在惹摩伽寺、弥勒像等现供在大昭寺);后娶唐朝文成公主,携有释迦佛像(传为佛在世时所铸造,现供在大昭寺正殿中)。
松赞王又使尼泊尔塑像匠人,依照松赞王的身量,塑一尊观音像(现供在昭寺北厢殿中)。
又为供奉诸圣像,尼泊尔公主建筑大昭寺(传说建大昭寺处,原系一海眼,是拉萨的中心点),文成公主建惹摩伽寺;松赞王建迦刹等十二寺于拉萨四周供人民礼拜;各寺供奉的圣像甚多,如释迦、弥勒、观音、度母、颦蹙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甘露王等。此外,又建筑了许多的专供修定的道场,传说因修定而得定发通的人也很多(《青史》二十页)。
那时翻译经典的译师,有印度人孤萨惹论师、响迦惹婆罗门,有尼泊尔人尸罗曼殊论师,有汉人大天寿和尚;也有西藏人屯弥三博札、达摩廓霞、拉垄金刚详等(《伦主佛教史》一一七页)。
这时翻译出的经典有:《宝云经》、观音六字明、阎曼德迦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青史》二十页)。又有:《集宝顶经》、《宝箧经》、《观音经续》二十一种,《百拜经》、《白莲华经》、《月灯经》;并有说这时曾译出过十万颂般若经(《藏王纪》三十一、七十二页)。
总这,西藏开始弘扬佛教,建筑寺庙,创造文字,翻译经典,制定法律,教育民众,都从松赞王时开始,由于他的领导和臣民们的努力,使西藏的文明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之西藏史书都称颂松赞王是观音菩萨,是特为饶益西藏民族而示现为国王身的。
(二)墀松得赞时期(建树佛教)
继松赞王之后的有芒松芒赞(亦作芒垄芒赞,即松赞王之孙)和都松芒薄结两代,他们只是继承松赞王遗旨奉事佛教,对于佛教事业,没有新的建树,并迭经战祸,将释迦佛像封闭在大昭寺秘室中,松赞王所建的布达拉宫亦毁于兵火。墀得祖敦即位后,初原为其子绛刹拉闻请婚于唐朝,可是金城公主到藏时,他的独生子已死,墀得祖敦纳为己妻,生墀松得赞,后来大弘佛教。由于金城公主的人入藏,造成了汉藏的和平局面。金城公主把文成公主带到西藏所供奉的释迦佛像从暗室中请出,供在大昭寺正殿。将尼泊尔公主请来的不动佛像移到惹摩伽寺供奉。墀得想步武乃祖弘扬佛教的事业,曾派使臣往冈底斯山邀请佛密和佛静二大论师,未得圆满结果;他又遣使到唐朝及西域(新疆),请来了弘法大德及经典,并建拉萨喀札等寺以安置之。
这时译经的译师,有赈迦牟拉廓霞、娘若那鸠摩罗;而从汉文译出了百业经、金光明经以及历书、医学…
《西藏前弘期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