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引起的各种反应。
丧亲辅导、丧辅(bereavement counseling):“对丧亲个案提供协助指导的方法步骤”,指一切辅导丧亲者回复正常生活,接受重要他人死亡、面对处理悲伤的内容过程,亦即本文标题“丧亲辅导”所指之意涵。
1.5.指导老师指导过程
本文自有想法开始撰写之初,指导老师就持续给予鼓励与指导。一路摸索,从长时间的笔记阶段,到后来逐渐具备论文雏形,题目亦从《丧亲协助——以原始佛教十个个案为例》、《原始佛典之丧亲辅导方案研究》、《汉译佛典之丧亲辅导方案初探》,终至现在的《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
指导过程中,老师除注重论文写作之基本规则和词语使用等细节外,更提醒笔者要使佛教与当代丧亲辅导产生对话,截长补短、去芜存菁,理论与技巧并重,以得到更完整、更实用的丧亲辅导方案,本文才能够具有学术价值。也因此,老师建议笔者在绪论之后、个案之前,加入〈当代丧亲辅导概况〉一章,除可应用于个案分析之外,亦可达成佛教丧亲辅导与当代丧亲辅导对话之目的。
老师的指导可谓细心严谨,但又自由开放。细心严谨的部分,如提醒笔者说明丧亲辅导的定义、种类、目的、方法、发展过程;分析个案的情境、原理、技巧、建议、优缺点;发掘丧亲辅导成功的关键与句型;发展佛教丧亲辅导个案的研究工具:探讨宗教师对于丧亲者的特有影响,何以运用技巧少、产生作用大等等。自由开放的部分,是老师提供笔者很大的学习与发挥空间,并且尊重笔者的观点与作法。
老师虽身兼数职、行程紧凑,但每当笔者有任何问题需要请教时,老师总会在百忙之中尽快拨空和笔者讨论,提出精辟、关键的见解,又推荐笔者参与能够获得相关知识的研习活动,出国参访时亦不忘为笔者带回资料,更时常给予问候、关照,让笔者在课业之内、课业之外,实皆获益良多、感激之至。
1.6.全文架构
本文研究架构简略如图一所示。
图一: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架构简图(略)
2.当代丧亲辅导概况
2.1.分类系统
2.1.1.Raphsel分为六派
2.1.2.Cleiren分为五派
2.1.3.Walter分为二派
2.2.丧亲理论
2.2.1.Freud主张与逝者切断连结
2.2.2.Lindemann将悲伤视为疾病
2.2.3.Bowlby提出依附理论
2.2.4.Parkes视为心理社交转移
2.2.5.Walter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2.3.丧亲模式
2.3.1.阶段模式
2.3.2.任务模式
2.3.3.双轨摆荡模式
2.3.4.自我机能模式
2.3.5.病态模式:复杂的悲伤
2.4.Worden的学说
2.4.1.悲伤反应
2.4.2.悲伤要素
2.4.3.哀悼任务
2.4.4.悲伤辅导
2.4.5.悲伤治疗
2.4.6.辅导技巧
2. 当代丧亲辅导概况
近年来,不同的丧亲辅导理论在欧美学术界和临床界一片蓬勃讨论与发展,这些研究不只提供多样化,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理论与发现,也提供了丧亲辅导者更多的省思与参考。
本章共分四节〈2.1分类系统〉、〈2.2丧亲理论〉、〈2.3丧亲模式〉与〈2.4Worden的学说〉:〈2.2〉、〈2.3〉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然本文却作此区分、分开说明的原因为1.理论偏于解释现象之因,模式偏于呈现现象之实;2.丧亲理论乃用以了解悲伤发生的组织系统,丧亲模式为悲伤调适历程的进行状况;若以佛教术语来说明,理论较像是“集”的部分,说明悲伤所由何来,模式则像是“苦”的部分,呈现各阶段、各层面的悲伤反应,故分开说明应该会更加清楚。本章撰写之意图有三:
一、了解当代丧亲辅导概况。
二、作为个案分析与探讨之依据。
三、尝试佛教界与丧辅界对话之依据。
2.1.分类系统
丧亲辅导的理论正蓬勃发展、各有特色,又因理论建构的需要,以及临床应用的方便,而有不同的分类系统,例如
2.1.1.Raphsel分为六派
Raphsel (1983)将研究丧亲及悲伤的理论暨代表学者,划分为六类:1.心理动力模式(psychodynamic model) ,代表学者为Freud、Abraham、Fenichel、Loewald、J.H.Smith、Krupp,和Klein等人;2.依附关系模式(attachment model),以Bowlby为主;3.个人对外在假设的认知架构改变模式(changes in the assumptive world, personal constructs, and cognitive models),如Parkes、Woodfield and Viney及Horowitz等学者;4.压力模式(stress models),主张者有Caplan、Maddison and Walker、Raphael;5.疾病观点模式(illness and disease model),以Lindemann、Engel为首;6.社会生物学模式(sociobiological model),如Averill之观点。52
2.1.2.Cleiren分为五派
Cleiren (1993)则将丧亲理论区分为五类:1.精神分析观点(The psychoanalytical perspective of bereavement),以Freud、Lindemann及Parkes为代表;2.精神分析学中的认知取向(the psychoanalytic-cognitive orientation),如Bowlby、Marris、Gauthier & Marshall 等人;3.行为学派的观点(the behavioral perspective)Ramsay的主张,被认为是行为学派的典型人物;4.精神生物学观点(the 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为达尔文进化论者的观点,认为悲伤反应与丧亲者的基因(genes) 有关,常被提到的学者是Littlefield & Rushton;5.认知压力模型(the cognitive stress model),声称亲人死亡的事实会引发个人产生极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是丧亲者觉得以其现有资源与能力,是无法应付的。丧亲后的悲伤,则是个人为了应付此种压力,尝试学习及调适的一种历程,Lazarus & Launier的研究中对此有许多的探讨。53
2.1.3.Walter分为二派
作为社会学者的Walter,则以丧亲辅导工作中,需不需要与亡者切断连结、是否处理丧亲者情绪表达的必要性、悲伤是否需被完成三项因素,将丧亲理论用更简单的二分类法划分为主流派(Dominant models)及新派(New models and New Understandings):1.主流学派之学者,对于三项因素大都采取肯定与有需求的态度;2.新派学者,则大都采取批判性(critical)与否定性的看法。54
另外国际医学会报告(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Report)中,曾使用1.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tic);2.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 );3.人际互动(interpersonal);4.压力模式与5.认知行为学派作为分类标准。55丁思惠(1995)则举出四类:1.心理分析的观点;2.依附理论;3.压力模式;4.以疾病观点来待看悲伤模式。
不同的分类系统,自有其标准与利弊得失,本文重心不在作此分判上的探讨,亦非作不同学派的比较,以下〈2.2丧亲理论〉的部分,仅举出部分主要学者的学说,并作简略说明。
2.2.丧亲理论
2.2.1.Freud主张与逝者切断连结
Freud(191756)的文献尤指失落和沮丧的处理,他提及丧亲者乃由逝者身上撤回依附(attachment),察觉对逝者的连结,并予以切断,生命活力才得以重现。丧亲者需要面对自己的连结、完成情绪处理过程,以到达不再依附,以及重新展开新关系;当哀悼工作完成之后,自我(ego)才会自由且不再受陷。
假如当事人尚停留在与逝者矛盾,或罪恶感、愧疚感的关系下,则精力也将停留而不能转移,因而形成延迟或夸大的悲伤,这种复杂的悲伤反应,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处理。57
2.2.2.Lindemann将悲伤视为疾病
Lindemann(194458)为精神医学界之实务工作者,因与同事协助一次严重灾难事件的丧亲家属,而引起探讨急性悲伤反应对丧亲问题的兴趣,在当时悲伤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Lindemann在作法上主张致力于以减敏感法方式来完成面对痛苦的过程,并重申要解决悲伤并达不再依附。59
2.2.3.Bowlby提出依附理论
Bowlby(197160、197561、198062)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从生物学的基础解释悲伤,认为悲伤是动物及人类的普遍行为反应63,是一种分离的焦虑64,而依附行为具有求生存的价值;此理论涵盖了民族学、控制理论、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发展生物学等范畴。65
“Bowlby除了保留…
《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