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P3

  ..續本文上一頁而引起的各種反應。

  喪親輔導、喪輔(bereavement counseling):“對喪親個案提供協助指導的方法步驟”,指一切輔導喪親者回複正常生活,接受重要他人死亡、面對處理悲傷的內容過程,亦即本文標題“喪親輔導”所指之意涵。

  1.5.指導老師指導過程

  本文自有想法開始撰寫之初,指導老師就持續給予鼓勵與指導。一路摸索,從長時間的筆記階段,到後來逐漸具備論文雛形,題目亦從《喪親協助——以原始佛教十個個案爲例》、《原始佛典之喪親輔導方案研究》、《漢譯佛典之喪親輔導方案初探》,終至現在的《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

  指導過程中,老師除注重論文寫作之基本規則和詞語使用等細節外,更提醒筆者要使佛教與當代喪親輔導産生對話,截長補短、去蕪存菁,理論與技巧並重,以得到更完整、更實用的喪親輔導方案,本文才能夠具有學術價值。也因此,老師建議筆者在緒論之後、個案之前,加入〈當代喪親輔導概況〉一章,除可應用于個案分析之外,亦可達成佛教喪親輔導與當代喪親輔導對話之目的。

  老師的指導可謂細心嚴謹,但又自由開放。細心嚴謹的部分,如提醒筆者說明喪親輔導的定義、種類、目的、方法、發展過程;分析個案的情境、原理、技巧、建議、優缺點;發掘喪親輔導成功的關鍵與句型;發展佛教喪親輔導個案的研究工具:探討宗教師對于喪親者的特有影響,何以運用技巧少、産生作用大等等。自由開放的部分,是老師提供筆者很大的學習與發揮空間,並且尊重筆者的觀點與作法。

  老師雖身兼數職、行程緊湊,但每當筆者有任何問題需要請教時,老師總會在百忙之中盡快撥空和筆者討論,提出精辟、關鍵的見解,又推薦筆者參與能夠獲得相關知識的研習活動,出國參訪時亦不忘爲筆者帶回資料,更時常給予問候、關照,讓筆者在課業之內、課業之外,實皆獲益良多、感激之至。

  1.6.全文架構

  本文研究架構簡略如圖一所示。

  圖一: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架構簡圖(略)

  2.當代喪親輔導概況

  2.1.分類系統

  2.1.1.Raphsel分爲六派

  2.1.2.Cleiren分爲五派

  2.1.3.Walter分爲二派

  2.2.喪親理論

  2.2.1.Freud主張與逝者切斷連結

  2.2.2.Lindemann將悲傷視爲疾病

  2.2.3.Bowlby提出依附理論

  2.2.4.Parkes視爲心理社交轉移

  2.2.5.Walter從社會學角度出發

  2.3.喪親模式

  2.3.1.階段模式

  2.3.2.任務模式

  2.3.3.雙軌擺蕩模式

  2.3.4.自我機能模式

  2.3.5.病態模式:複雜的悲傷

  2.4.Worden的學說

  2.4.1.悲傷反應

  2.4.2.悲傷要素

  2.4.3.哀悼任務

  2.4.4.悲傷輔導

  2.4.5.悲傷治療

  2.4.6.輔導技巧

  2. 當代喪親輔導概況

  近年來,不同的喪親輔導理論在歐美學術界和臨床界一片蓬勃討論與發展,這些研究不只提供多樣化,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理論與發現,也提供了喪親輔導者更多的省思與參考。

  本章共分四節〈2.1分類系統〉、〈2.2喪親理論〉、〈2.3喪親模式〉與〈2.4Worden的學說〉:〈2.2〉、〈2.3〉在概念上有相似之處,然本文卻作此區分、分開說明的原因爲1.理論偏于解釋現象之因,模式偏于呈現現象之實;2.喪親理論乃用以了解悲傷發生的組織系統,喪親模式爲悲傷調適曆程的進行狀況;若以佛教術語來說明,理論較像是“集”的部分,說明悲傷所由何來,模式則像是“苦”的部分,呈現各階段、各層面的悲傷反應,故分開說明應該會更加清楚。本章撰寫之意圖有叁:

  一、了解當代喪親輔導概況。

  二、作爲個案分析與探討之依據。

  叁、嘗試佛教界與喪輔界對話之依據。

  2.1.分類系統

  喪親輔導的理論正蓬勃發展、各有特色,又因理論建構的需要,以及臨床應用的方便,而有不同的分類系統,例如

  2.1.1.Raphsel分爲六派

  Raphsel (1983)將研究喪親及悲傷的理論暨代表學者,劃分爲六類:1.心理動力模式(psychodynamic model) ,代表學者爲Freud、Abraham、Fenichel、Loewald、J.H.Smith、Krupp,和Klein等人;2.依附關系模式(attachment model),以Bowlby爲主;3.個人對外在假設的認知架構改變模式(changes in the assumptive world, personal constructs, and cognitive models),如Parkes、Woodfield and Viney及Horowitz等學者;4.壓力模式(stress models),主張者有Caplan、Maddison and Walker、Raphael;5.疾病觀點模式(illness and disease model),以Lindemann、Engel爲首;6.社會生物學模式(sociobiological model),如Averill之觀點。52

  2.1.2.Cleiren分爲五派

  Cleiren (1993)則將喪親理論區分爲五類:1.精神分析觀點(The psychoanalytical perspective of bereavement),以Freud、Lindemann及Parkes爲代表;2.精神分析學中的認知取向(the psychoanalytic-cognitive orientation),如Bowlby、Marris、Gauthier & Marshall 等人;3.行爲學派的觀點(the behavioral perspective)Ramsay的主張,被認爲是行爲學派的典型人物;4.精神生物學觀點(the 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爲達爾文進化論者的觀點,認爲悲傷反應與喪親者的基因(genes) 有關,常被提到的學者是Littlefield & Rushton;5.認知壓力模型(the cognitive stress model),聲稱親人死亡的事實會引發個人産生極大的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是喪親者覺得以其現有資源與能力,是無法應付的。喪親後的悲傷,則是個人爲了應付此種壓力,嘗試學習及調適的一種曆程,Lazarus & Launier的研究中對此有許多的探討。53

  2.1.3.Walter分爲二派

  作爲社會學者的Walter,則以喪親輔導工作中,需不需要與亡者切斷連結、是否處理喪親者情緒表達的必要性、悲傷是否需被完成叁項因素,將喪親理論用更簡單的二分類法劃分爲主流派(Dominant models)及新派(New models and New Understandings):1.主流學派之學者,對于叁項因素大都采取肯定與有需求的態度;2.新派學者,則大都采取批判性(critical)與否定性的看法。54

  另外國際醫學會報告(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Report)中,曾使用1.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tic);2.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 );3.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4.壓力模式與5.認知行爲學派作爲分類標准。55丁思惠(1995)則舉出四類:1.心理分析的觀點;2.依附理論;3.壓力模式;4.以疾病觀點來待看悲傷模式。

  不同的分類系統,自有其標准與利弊得失,本文重心不在作此分判上的探討,亦非作不同學派的比較,以下〈2.2喪親理論〉的部分,僅舉出部分主要學者的學說,並作簡略說明。

  2.2.喪親理論

  2.2.1.Freud主張與逝者切斷連結

  Freud(191756)的文獻尤指失落和沮喪的處理,他提及喪親者乃由逝者身上撤回依附(attachment),察覺對逝者的連結,並予以切斷,生命活力才得以重現。喪親者需要面對自己的連結、完成情緒處理過程,以到達不再依附,以及重新展開新關系;當哀悼工作完成之後,自我(ego)才會自由且不再受陷。

  假如當事人尚停留在與逝者矛盾,或罪惡感、愧疚感的關系下,則精力也將停留而不能轉移,因而形成延遲或誇大的悲傷,這種複雜的悲傷反應,需要特別的關注和處理。57

  2.2.2.Lindemann將悲傷視爲疾病

  Lindemann(194458)爲精神醫學界之實務工作者,因與同事協助一次嚴重災難事件的喪親家屬,而引起探討急性悲傷反應對喪親問題的興趣,在當時悲傷被認爲是一種疾病。

  Lindemann在作法上主張致力于以減敏感法方式來完成面對痛苦的過程,並重申要解決悲傷並達不再依附。59

  2.2.3.Bowlby提出依附理論

  Bowlby(197160、197561、198062)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從生物學的基礎解釋悲傷,認爲悲傷是動物及人類的普遍行爲反應63,是一種分離的焦慮64,而依附行爲具有求生存的價值;此理論涵蓋了民族學、控製理論、認知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和發展生物學等範疇。65

  “Bowlby除了保留…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序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