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P2

  ..续本文上一页ereavement, and religion” Death Studies, Vol. 15.

  探讨丧失手足青少年的悲伤反应,以及不同的悲伤反应对宗教持有态度的关连,并在讨论结果中指出哀悼仪式是很有帮助的。

  2. Bohannon, Judy Rollins﹍1991 “Religiosity related to grief levels of bereaved mothers and fathers”OMEGA, Vol. 23(2).

  从参与教会的密切程度,来探讨丧亲悲伤之父母和宗教间的关连。

  3. Austin, D. & Lennings, C.J.﹍1993 “Grief and religious belief:Does belief moderate depression

  ” Death Studies, 17.

  认为经历家人过世的丧亲悲伤者,其原先所有的宗教信念将有助于其减低悲伤,而不至于感到沮丧或无望。

  4. Thearle, M.J. ; Vance, J.C. & Najman, J.M.﹍1995 “Church attendance,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parental responses to sudden infant death, neonatal death and stillbirth” OMEGA, Vol. 31(1).

  发现定期参加教会活动者的死亡焦虑,比不定期或不上教堂者的死亡焦虑少。

  5. Silverman, Phyllis R. ; Weiner, Anita & Ad, Nava El﹍1995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n bereaved Israeli families” OMEGA, Vol. 31(4).

  探讨以色列丧亲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发现不论父母或子女,似乎都关注于保护彼此远离丧亲的痛苦与伤心。在较开放的家庭里,父母用语言来沟通传达讯息,并对孩子们的需要给予回应;在较封闭的家庭里,语言则具有逃避感觉和死亡的功用。

  6. Schindler, Buben﹍1996 “Mourning and bereavement among Jewish religious families:A time for reflection and recovery” OMEGA, Vol. 33(2).

  指出犹太教传统家庭的哀悼与悲伤行为具有含蓄的特色,他们尊敬死亡、安慰丧者,并且帮助丧者恢复日常生活。

  7. Klass, Dennis﹍1996 “Ancestor Worship in Japan:Dependence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f” OMEGA, Vol. 33(4).

  认为日本的祖先崇拜,其实是和死去亲人继续连结的行为,功能类似西方对于悲伤的解决之道。

  8. 刘秋固﹍1997〈荀子丧祭礼的生死关怀与悲伤辅导〉,华梵大学哲学系:第二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

  说明荀子以丧祭礼来纾解死亡带来的丧亲悲伤。

  三、佛教非学术方面

  台湾地区的相关出版品皆具实用性质。

  1. 郑振煌译﹍1996《西藏生死书》(Sogyal Rinpoche ,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台北:张老师。

  从西藏佛教的角度来看临终关怀,书中列出西藏人写给丧亲者的安慰信内容,并认为丧亲者如果能够藉由修行来利益亡者,也是个减轻悲伤的好方法。然本文所举个案未有强调此部分者,或说此部分未被佛陀所强调,因此暂不打算做详细探讨。

  1998《心灵神医》(Tulku Thondup Rinpoche , 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台北:张老师。

  提供观想禅修的方式去除悲伤情绪,可作为本文丧亲辅导技巧之补充。

  2. 徐慎恕译﹍1998《拥抱忧伤》(Stephen Levine, Guide meditations, explorations and healings)。台北:立绪。

  此书强调“在任何一个治疗中,接受总是第一步,我们无法放下我们不接受的东西。”其中描写扭转哀伤、探索哀伤等冥想步骤,具有应用价值。

  3. 汪芸、于而彦译﹍1998《生死之歌》(Stephen Levine, Who dies?)。台北:天下。

  本书作者同上,是位佛教静坐老师,内容多以佛教观点来看待死亡与悲伤,并认为丧亲是我们自我改造与转化的好时机,本文许多个案皆可印证此点。

  1.4.名词释义与界定

  为方便行文与了解,以下先列举丧亲辅导的相关名词与不同说法21,然后再界定本文常用的词语。第一组名词:bereavement,中译成丧亲、丧恸、哀恸、哀伤、伤恸等。grief,中译成悲伤、哀伤、忧伤等。mourning,中译成哀悼等。

  关于bereavement的定义,有的指亲近之人去逝,如“丧亲是个主观事实,当我们所亲近的人去逝时,我们即为丧亲者(bereaved)。”22;有的还包括调适过程,如“此词在中文里也可翻译成丧失亲人,它代表的是失去亲人的事件,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丧亲者在失落发生之后,其所经历的调适过程。”23;其他的则指对依恋对象被剥夺后的失落,像是“伤恸是指对有情绪上依恋的对象死亡所造成的失落(loss)”24、“有被撕裂的含意,即指某人的所有物被强迫夺取的感觉,丧恸表示遭受一股外来的破坏力,使人无法抵抗,可视为对客体事件的失落。”25,以及“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之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之情境,这情境既是一个状态,亦是一个过程”26等。

  grief的定义,简明扼要者是“对丧亲的反应,是为丧亲者感受。”27、“一般来说,悲伤被视为一种对失落或对失去所爱的人所引发的一种正常反应。”28;将悲伤反应分为心理与身体两部分的有“指一个人因失落(loss)而产生的一连串心理及身体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了愤怒、罪恶感、沮丧、生理上的抱怨……等状况。”29、“是哀伤的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及心理反应。心理方面则主要包括情感与认知的层面。”30;除身心之外,又加上行为反应的是“哀伤是指失去对自己有意义的人或事物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是一种较主观的感觉。”31;再更详细将悲伤反应区分成感官、身体感官知觉、认知、行为四个项目的是Worden的说法32,例如“泛指因经历亲人死亡或与该死亡相关之事件所引起的反应,而悲伤的反应可包含感觉、生理感官知觉、认知及行为四方面。”33

  至于mourning的定义则相当统一,皆指社会行为,或具社会意义者,如“是悲伤的社会样貌(face)34。”、“哀悼其指的是当一个人失去所爱的人时,当事者通常是透过所属的社会、文化规范下的哀悼习俗和礼仪表达悲伤,如中国人的做七,因此此词具有社会文化象征的意义。”35、“属哀伤的另一部份,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及行为表现。”36;另有学者将之包含调适失落的部分,如“哀悼(mourning)乃是伤恸后,已认知和调适失落,而且哀伤即将式微的过程,属于社会行为的表现。”37而悲伤和哀悼的区别是“哀悼(mourning)指的是失落发生后的过程,悲伤(grief)则指失落后个人的经验。”38

  第二组名词:

  grief work,中译成哀伤过程39、悲伤工作40。

  on working with grief,中译成哀伤处理41。

  grief process,中译成悲伤过程42、悲伤历程43。

  grief approach,中译成悲伤解决方案44。

  bereavement approach,中译成丧亲辅导方案45。

  grief counseling,中译成悲伤辅导46、悲伤咨商47、哀伤辅导、哀恸辅导等。   grief therapy,中译成悲伤治疗48等。

  以上第二组名词为第一组名词和work、approach、counseling等字的组合,组合方式乃依不同作者而有不同用法,如李明滨的定义是“哀伤过程(grief work)是指除去和故人的依恋,修通伤恸的痛苦,和他人形成新的关系的复杂内心过程。”49、Worden区别悲伤辅导与悲伤治疗的说明则是:“悲伤辅导和悲伤治疗仍有其差异。辅导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以健全的完成悲伤任务。而悲伤治疗则处理异常或复杂的悲伤反应,需要一些专精技巧。”50张玉仕在〈试论当今丧亲辅导模式之过程适用否〉一文则说“丧亲辅导模式(model of process of bereavement):是种运作过程,用来助人处理情绪或再赋予自我、逝者和悲伤经验的新阐释。”51总而言之,皆指协助引导丧亲者的方法、步骤或过程。

  本文常用的词语界定则是:

  丧亲(bereavement):指亲人等重要他人死亡的客观事实。

  丧亲者、丧者、生者、当事人(bereaved):指经历丧亲事实,且因此而悲伤、需要辅导者。

  悲伤、丧亲悲伤(grief):指丧亲者因丧亲…

《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序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