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

  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

  陈绍韵

  1.绪论

  佛言:“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1年老、疾病,尤其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会面临的必然状态,但却无法预知其时日与形式。以佛教观点看来,生死一体,死亡乃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2“寿、暖、识三者不再在身体上生起,也就是没有这三者”3,就像是砍断的树木、落地的果实4,生命期限终了(寿)、全身冷透(暖)、“意”“识”不起(识),是名为死。5如《杂含》说到:“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6

  死亡必然,则丧亲亦必然,悲伤乃由是而生。但究竟悲伤处理妥善与否,与丧亲者有何关联?从数据统计与研究报告知道:丧亲悲伤的调适状况对丧亲者的身7心8健康,和日后生命观、价值观及其他情绪管理能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例如幼年丧亲导致的观念行为偏差9、老年丧偶导致的忧郁自杀、白发人送黑发人奠下日后夫妇离异的种子等。10虽从古至今,凡有生者皆难免一死,此乃众所周知之事,但当前社会型态改变,亲友支持系统薄弱,大部分问题,包括认知、情感与物质层面,仍需要丧亲者自己面对、调适、解决与渡过,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或辅导亲朋好友因丧亲带来的种种负面反应,其重要性便显得愈加迫切。

  1.1.研究动机与目的

  佛教以解决人之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为鹄的,而与丧亲相关之苦,包括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求不得苦等,故在佛教领域里来探讨丧亲辅导,应是别具意义、值得关切的。本文撰写之主要动机如下:

  一、自身经历后,方感此需求。

  笔者丧父方满三年,虽全家都已接触佛教,周遭亲友也略具佛法知见,然对丧亲者之身心反应与协助技巧等知识,却仍见缺乏,因此而有在佛教领域里整理提供丧亲辅导的原始动机。   二、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之需求。

  近年来安宁疗护11(HospiceCare)理念受到大力宣导,丧亲者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怀的对象之一;然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与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在台湾——拥有众多佛教徒的地区,提供具佛教理念的丧亲辅导自有其需求。

  三、丧亲辅导理论发展之需求。

  当前欧美学术界的丧亲辅导理论虽已热烈探讨、蓬勃发展,但部分认知与协助方法上却未达共识、仍见分歧12。又不论此现象之原因为何?是因为定义不清、研究不够全面13?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还是因为众生百态,各有各的人格特质、情感需求、认知观念等,因此需要不同角度方法、研究探讨出不同结果结论,作为大众参考遵循依据;总之以目前的情况看来,确实还需要有不同思惟观点提供更多的内容技巧,来协助丧亲者走过悲伤,或者激荡整合出更适切、更完整的丧亲辅导。

  然佛教传世源远流长,不论从时间或空间来看,都足以让它因时空变迁有适应性的发展,于是印度有印度的时节因缘14、中国有中国的时节因缘、西藏有西藏的时节因缘、欧美有欧美的时节因缘;仅以台湾地区来看,净土信仰者有其一定的念佛法门与临终处理,藏传佛教的信仰者也有其特定的修行次第与超荐仪轨。丧亲辅导亦是,通常的作法或者藉由宗教仪式来利益亡者、疏导情绪,或者只能随顺因缘、各凭本事,若要探求较为共通、普遍适用的原则方法,甚至内容技巧,应自何范畴?采何方法探求?佛教的丧亲辅导与当代的丧亲辅导可否产生对话交流而趋向多元或完整?笔者以为:原始佛典佛陀等圣者们的丧亲辅导个案,应有诸多学习参考之处,故拟以阿含经之丧亲辅导个案为主题,展开此篇尝试性之质化研究。

  本文研究目的,非与当代辅导理论做评比,亦非架构一套绝对唯一之佛教丧亲辅导“准则”与“规范”,而是在:

  一、发掘阿含经丧亲辅导个案之内涵,做为日后建立佛教形态丧亲辅导模式的基础。

  二、尝试使阿含经之丧亲辅导与当代之丧亲辅导展开对话。

  1.2.研究范畴与步骤

  本文研究范畴阿含经典,主要限定在北传汉译之四部《阿含》,与南传汉译之五部《尼柯耶》(本文中指《汉译南传大藏经》);研究主轴为四个丧亲辅导个案15,其名称与出处如“表一:阿含经典丧亲辅导个案出处一览”;研究步骤包括分析、比对、诠释、探讨等质化研究方法,并不仅顾及阿含经典个案呈现之状况与特性,亦重视当代丧亲辅导之发展成果,前者的目的在窥看阿含经典丧亲辅导个案的原貌,后者的目的在作为个案分析探讨、发掘内涵,以及促成佛教与当代丧亲辅导对话之依据。

  表一:阿含经典丧亲辅导个案出处一览(略)

  显而易见的,四个丧亲辅导个案的出处非一,本文对此现象采取的处理原则为:一、比对每个个案的不同出处。原因为:文献方面,不同出处乃因不同部派所传承,成为不同部派的诵本,带有不同部派的色彩,在文献上各具代表意义,如《长含》为法藏部传本,《中含》为说一切有部传本,《杂含》为说一切有部传本,《增含》为大众部传本,《尼柯耶》16为铜鍱部传本,又《别杂》为饮光部传本,故皆将之列入本文处理范围。17实务方面,不同出处所呈现的个案状况与辅导过程有其差异,若将这些差异取其联集部分18加以分析探讨,一则能够对同一个案之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二则能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方法作为研究参考,于是而决定比对每个个案的不同出处。

  二、以A为主案,B、C、D等为辅案。此乃为方便叙述说明之故。又A本虽为北传诵本,却有直接相当之南传《尼柯耶》诵本,故取之为主案,其他部派传本为辅案;至于其他出处,或者为单独译本,内容多与阿含经典相去不远,或者非属阿含之部类,超出本文研究范畴,故皆不于本文作处理19。

  〈3.阿含经典丧亲辅导个案的分析〉一章的进行方式,除了将四个个案群里不同出处的十二个小个案分别处理的原则之外,且将每个个案先分成丧亲事件、丧亲悲伤、辅导过程、辅导成效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又再分成文献与析探两个部分来进行。文献部分,将列出每个个案不同出处的经文;分析部分,则是参考Worden(1991)之着,并顾及阿含经典呈现的特性后,所订出的三十一个分析项目来进行。

  〈4.阿含经典丧亲辅导个案的探讨〉一章则分成总说与别说两个部分。总说乃将所有的个案与所有的分析项目一起探讨;分说的部分亦依丧亲事件、丧亲悲伤、辅导过程、辅导成效四小节铺排,分别探讨四个个案在这四大项目中的状况,而与当代丧亲辅导理论或模式对话的尝试,也在此章进行。

  简言之,本文以阿含经典为范畴,丧亲辅导个案为主轴,运用文献分析、整理与进行对话等方法,完成此篇初探性之质的研究。

  1.3.相关文献之回顾

  文献搜集的结果发现,丧亲辅导研究文献虽然相当繁多,然与本文直接相关者却只有Goss&Klass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f:The Bardo-Thodol for the dying and the grieving”一篇,其他间接相关的文献也为数不多,以下分为三类来说明:

  一、佛教学术方面:Goss&Klass以《西藏度亡经》为范畴来探讨西藏佛教的丧亲悲伤;释道兴的论文为台湾佛教安宁疗护方面的研究开了先锋;潘素卿的研究结果则有颇多参考之处。

  1. Goss, E. Robert &Klass, Dennis﹍1997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f:The Bardo-Thodol for the dying and the grieving” Death Studies, 21.

  从《西藏度亡经》来探讨西藏佛教对丧亲遗族的解决之道,内容述及巴利原典佛陀协助丧子妇人的故事、死亡旅程的种种现象、生死两利的修行法事,与正面看待死亡的态度。其中佛陀协助丧子妇人的故事,因收于汉译佛典之《杂譬喻经》、《众经撰杂譬喻经》及《出曜经》而未于本文探讨;正面看待死亡的态度则为原始佛教丧亲辅导的内涵之一。

  2.释道兴﹍1997《从佛教瞻病送终法谈临终关怀》,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

  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为主,架构出佛教的瞻病送终法,实际内容则偏向净土行者与临终助念的探讨,然与本文同为跨领域之应用佛学研究,故于架构铺排方面实有参考必要。

  3.潘素卿﹍1996《佛教徒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义之关系研究及其在咨商上的应用》,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博士论文。

  此篇论文深度访谈了十位佛教徒,并企图研拟出“适用于佛教徒的咨商雏形”。在遭遇死亡事件冲击时情绪反应的访谈结果显示:其中三位仍会“哀伤”、“压抑难过之情”等,另外三位则能以“勇敢面对”、“祈求佛菩萨的加持”、“稳定情绪安慰家人”、“从佛教理念了解临终的过程和相关的知识”、“以念佛方法处理亲人的后事”、“运用佛教的理念”等六种方法因应,20本文乃继此研究结果,从阿含经典中探讨佛法如何帮助丧亲者。

  二、宗教学术方面:将范围扩大到宗教领域后的学术著作如下。这些作品大多属于归纳性研究,或者探讨悲伤程度和宗教信仰的关连,或者从不同宗教文化寻找不同的解决之道,然与本文相同或类似——直接从宗教经典个案来研究的著作是没有的,也因此本文才得以斗胆进行这样的尝试。

  1. Balk, David E.﹍1991 “Sibling death, adolescent b…

《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序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