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

  陳紹韻

  1.緒論

  佛言:“有叁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爲叁?謂老、病、死。”1年老、疾病,尤其死亡,是每個生命都會面臨的必然狀態,但卻無法預知其時日與形式。以佛教觀點看來,生死一體,死亡乃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2“壽、暖、識叁者不再在身體上生起,也就是沒有這叁者”3,就像是砍斷的樹木、落地的果實4,生命期限終了(壽)、全身冷透(暖)、“意”“識”不起(識),是名爲死。5如《雜含》說到:“壽暖及與識,舍身時俱舍,彼身棄冢間,無心如木石。……舍于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爲死。”6

  死亡必然,則喪親亦必然,悲傷乃由是而生。但究竟悲傷處理妥善與否,與喪親者有何關聯?從數據統計與研究報告知道:喪親悲傷的調適狀況對喪親者的身7心8健康,和日後生命觀、價值觀及其他情緒管理能力等,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例如幼年喪親導致的觀念行爲偏差9、老年喪偶導致的憂郁自殺、白發人送黑發人奠下日後夫婦離異的種子等。10雖從古至今,凡有生者皆難免一死,此乃衆所周知之事,但當前社會型態改變,親友支持系統薄弱,大部分問題,包括認知、情感與物質層面,仍需要喪親者自己面對、調適、解決與渡過,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或輔導親朋好友因喪親帶來的種種負面反應,其重要性便顯得愈加迫切。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佛教以解決人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爲鹄的,而與喪親相關之苦,包括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求不得苦等,故在佛教領域裏來探討喪親輔導,應是別具意義、值得關切的。本文撰寫之主要動機如下:

  一、自身經曆後,方感此需求。

  筆者喪父方滿叁年,雖全家都已接觸佛教,周遭親友也略具佛法知見,然對喪親者之身心反應與協助技巧等知識,卻仍見缺乏,因此而有在佛教領域裏整理提供喪親輔導的原始動機。   二、臺灣地區安甯療護發展之需求。

  近年來安甯療護11(HospiceCare)理念受到大力宣導,喪親者也逐漸成爲社會關懷的對象之一;然安甯療護起源于英國與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在臺灣——擁有衆多佛教徒的地區,提供具佛教理念的喪親輔導自有其需求。

  叁、喪親輔導理論發展之需求。

  當前歐美學術界的喪親輔導理論雖已熱烈探討、蓬勃發展,但部分認知與協助方法上卻未達共識、仍見分歧12。又不論此現象之原因爲何?是因爲定義不清、研究不夠全面13?尚處于百家爭鳴的發展階段?還是因爲衆生百態,各有各的人格特質、情感需求、認知觀念等,因此需要不同角度方法、研究探討出不同結果結論,作爲大衆參考遵循依據;總之以目前的情況看來,確實還需要有不同思惟觀點提供更多的內容技巧,來協助喪親者走過悲傷,或者激蕩整合出更適切、更完整的喪親輔導。

  然佛教傳世源遠流長,不論從時間或空間來看,都足以讓它因時空變遷有適應性的發展,于是印度有印度的時節因緣14、中國有中國的時節因緣、西藏有西藏的時節因緣、歐美有歐美的時節因緣;僅以臺灣地區來看,淨土信仰者有其一定的念佛法門與臨終處理,藏傳佛教的信仰者也有其特定的修行次第與超薦儀軌。喪親輔導亦是,通常的作法或者藉由宗教儀式來利益亡者、疏導情緒,或者只能隨順因緣、各憑本事,若要探求較爲共通、普遍適用的原則方法,甚至內容技巧,應自何範疇?采何方法探求?佛教的喪親輔導與當代的喪親輔導可否産生對話交流而趨向多元或完整?筆者以爲:原始佛典佛陀等聖者們的喪親輔導個案,應有諸多學習參考之處,故擬以阿含經之喪親輔導個案爲主題,展開此篇嘗試性之質化研究。

  本文研究目的,非與當代輔導理論做評比,亦非架構一套絕對唯一之佛教喪親輔導“准則”與“規範”,而是在:

  一、發掘阿含經喪親輔導個案之內涵,做爲日後建立佛教形態喪親輔導模式的基礎。

  二、嘗試使阿含經之喪親輔導與當代之喪親輔導展開對話。

  1.2.研究範疇與步驟

  本文研究範疇阿含經典,主要限定在北傳漢譯之四部《阿含》,與南傳漢譯之五部《尼柯耶》(本文中指《漢譯南傳大藏經》);研究主軸爲四個喪親輔導個案15,其名稱與出處如“表一:阿含經典喪親輔導個案出處一覽”;研究步驟包括分析、比對、诠釋、探討等質化研究方法,並不僅顧及阿含經典個案呈現之狀況與特性,亦重視當代喪親輔導之發展成果,前者的目的在窺看阿含經典喪親輔導個案的原貌,後者的目的在作爲個案分析探討、發掘內涵,以及促成佛教與當代喪親輔導對話之依據。

  表一:阿含經典喪親輔導個案出處一覽(略)

  顯而易見的,四個喪親輔導個案的出處非一,本文對此現象采取的處理原則爲:一、比對每個個案的不同出處。原因爲:文獻方面,不同出處乃因不同部派所傳承,成爲不同部派的誦本,帶有不同部派的色彩,在文獻上各具代表意義,如《長含》爲法藏部傳本,《中含》爲說一切有部傳本,《雜含》爲說一切有部傳本,《增含》爲大衆部傳本,《尼柯耶》16爲銅鍱部傳本,又《別雜》爲飲光部傳本,故皆將之列入本文處理範圍。17實務方面,不同出處所呈現的個案狀況與輔導過程有其差異,若將這些差異取其聯集部分18加以分析探討,一則能夠對同一個案之狀況有更全面的了解,二則能夠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方法作爲研究參考,于是而決定比對每個個案的不同出處。

  二、以A爲主案,B、C、D等爲輔案。此乃爲方便敘述說明之故。又A本雖爲北傳誦本,卻有直接相當之南傳《尼柯耶》誦本,故取之爲主案,其他部派傳本爲輔案;至于其他出處,或者爲單獨譯本,內容多與阿含經典相去不遠,或者非屬阿含之部類,超出本文研究範疇,故皆不于本文作處理19。

  〈3.阿含經典喪親輔導個案的分析〉一章的進行方式,除了將四個個案群裏不同出處的十二個小個案分別處理的原則之外,且將每個個案先分成喪親事件、喪親悲傷、輔導過程、輔導成效四個小節,每個小節又再分成文獻與析探兩個部分來進行。文獻部分,將列出每個個案不同出處的經文;分析部分,則是參考Worden(1991)之著,並顧及阿含經典呈現的特性後,所訂出的叁十一個分析項目來進行。

  〈4.阿含經典喪親輔導個案的探討〉一章則分成總說與別說兩個部分。總說乃將所有的個案與所有的分析項目一起探討;分說的部分亦依喪親事件、喪親悲傷、輔導過程、輔導成效四小節鋪排,分別探討四個個案在這四大項目中的狀況,而與當代喪親輔導理論或模式對話的嘗試,也在此章進行。

  簡言之,本文以阿含經典爲範疇,喪親輔導個案爲主軸,運用文獻分析、整理與進行對話等方法,完成此篇初探性之質的研究。

  1.3.相關文獻之回顧

  文獻搜集的結果發現,喪親輔導研究文獻雖然相當繁多,然與本文直接相關者卻只有Goss&Klass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f:The Bardo-Thodol for the dying and the grieving”一篇,其他間接相關的文獻也爲數不多,以下分爲叁類來說明:

  一、佛教學術方面:Goss&Klass以《西藏度亡經》爲範疇來探討西藏佛教的喪親悲傷;釋道興的論文爲臺灣佛教安甯療護方面的研究開了先鋒;潘素卿的研究結果則有頗多參考之處。

  1. Goss, E. Robert &Klass, Dennis﹍1997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f:The Bardo-Thodol for the dying and the grieving” Death Studies, 21.

  從《西藏度亡經》來探討西藏佛教對喪親遺族的解決之道,內容述及巴利原典佛陀協助喪子婦人的故事、死亡旅程的種種現象、生死兩利的修行法事,與正面看待死亡的態度。其中佛陀協助喪子婦人的故事,因收于漢譯佛典之《雜譬喻經》、《衆經撰雜譬喻經》及《出曜經》而未于本文探討;正面看待死亡的態度則爲原始佛教喪親輔導的內涵之一。

  2.釋道興﹍1997《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以《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爲主,架構出佛教的瞻病送終法,實際內容則偏向淨土行者與臨終助念的探討,然與本文同爲跨領域之應用佛學研究,故于架構鋪排方面實有參考必要。

  3.潘素卿﹍1996《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系研究及其在咨商上的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此篇論文深度訪談了十位佛教徒,並企圖研擬出“適用于佛教徒的咨商雛形”。在遭遇死亡事件沖擊時情緒反應的訪談結果顯示:其中叁位仍會“哀傷”、“壓抑難過之情”等,另外叁位則能以“勇敢面對”、“祈求佛菩薩的加持”、“穩定情緒安慰家人”、“從佛教理念了解臨終的過程和相關的知識”、“以念佛方法處理親人的後事”、“運用佛教的理念”等六種方法因應,20本文乃繼此研究結果,從阿含經典中探討佛法如何幫助喪親者。

  二、宗教學術方面:將範圍擴大到宗教領域後的學術著作如下。這些作品大多屬于歸納性研究,或者探討悲傷程度和宗教信仰的關連,或者從不同宗教文化尋找不同的解決之道,然與本文相同或類似——直接從宗教經典個案來研究的著作是沒有的,也因此本文才得以鬥膽進行這樣的嘗試。

  1. Balk, David E.﹍1991 “Sibling death, adolescent b…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序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