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P2

  ..續本文上一頁ereavement, and religion” Death Studies, Vol. 15.

  探討喪失手足青少年的悲傷反應,以及不同的悲傷反應對宗教持有態度的關連,並在討論結果中指出哀悼儀式是很有幫助的。

  2. Bohannon, Judy Rollins﹍1991 “Religiosity related to grief levels of bereaved mothers and fathers”OMEGA, Vol. 23(2).

  從參與教會的密切程度,來探討喪親悲傷之父母和宗教間的關連。

  3. Austin, D. & Lennings, C.J.﹍1993 “Grief and religious belief:Does belief moderate depression

  ” Death Studies, 17.

  認爲經曆家人過世的喪親悲傷者,其原先所有的宗教信念將有助于其減低悲傷,而不至于感到沮喪或無望。

  4. Thearle, M.J. ; Vance, J.C. & Najman, J.M.﹍1995 “Church attendance,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parental responses to sudden infant death, neonatal death and stillbirth” OMEGA, Vol. 31(1).

  發現定期參加教會活動者的死亡焦慮,比不定期或不上教堂者的死亡焦慮少。

  5. Silverman, Phyllis R. ; Weiner, Anita & Ad, Nava El﹍1995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n bereaved Israeli families” OMEGA, Vol. 31(4).

  探討以色列喪親家庭的親子溝通狀況,發現不論父母或子女,似乎都關注于保護彼此遠離喪親的痛苦與傷心。在較開放的家庭裏,父母用語言來溝通傳達訊息,並對孩子們的需要給予回應;在較封閉的家庭裏,語言則具有逃避感覺和死亡的功用。

  6. Schindler, Buben﹍1996 “Mourning and bereavement among Jewish religious families:A time for reflection and recovery” OMEGA, Vol. 33(2).

  指出猶太教傳統家庭的哀悼與悲傷行爲具有含蓄的特色,他們尊敬死亡、安慰喪者,並且幫助喪者恢複日常生活。

  7. Klass, Dennis﹍1996 “Ancestor Worship in Japan:Dependence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f” OMEGA, Vol. 33(4).

  認爲日本的祖先崇拜,其實是和死去親人繼續連結的行爲,功能類似西方對于悲傷的解決之道。

  8. 劉秋固﹍1997〈荀子喪祭禮的生死關懷與悲傷輔導〉,華梵大學哲學系: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說明荀子以喪祭禮來纾解死亡帶來的喪親悲傷。

  叁、佛教非學術方面

  臺灣地區的相關出版品皆具實用性質。

  1. 鄭振煌譯﹍1996《西藏生死書》(Sogyal Rinpoche ,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臺北:張老師。

  從西藏佛教的角度來看臨終關懷,書中列出西藏人寫給喪親者的安慰信內容,並認爲喪親者如果能夠藉由修行來利益亡者,也是個減輕悲傷的好方法。然本文所舉個案未有強調此部分者,或說此部分未被佛陀所強調,因此暫不打算做詳細探討。

  1998《心靈神醫》(Tulku Thondup Rinpoche , 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臺北:張老師。

  提供觀想禅修的方式去除悲傷情緒,可作爲本文喪親輔導技巧之補充。

  2. 徐慎恕譯﹍1998《擁抱憂傷》(Stephen Levine, Guide meditations, explorations and healings)。臺北:立緒。

  此書強調“在任何一個治療中,接受總是第一步,我們無法放下我們不接受的東西。”其中描寫扭轉哀傷、探索哀傷等冥想步驟,具有應用價值。

  3. 汪芸、于而彥譯﹍1998《生死之歌》(Stephen Levine, Who dies?)。臺北:天下。

  本書作者同上,是位佛教靜坐老師,內容多以佛教觀點來看待死亡與悲傷,並認爲喪親是我們自我改造與轉化的好時機,本文許多個案皆可印證此點。

  1.4.名詞釋義與界定

  爲方便行文與了解,以下先列舉喪親輔導的相關名詞與不同說法21,然後再界定本文常用的詞語。第一組名詞:bereavement,中譯成喪親、喪恸、哀恸、哀傷、傷恸等。grief,中譯成悲傷、哀傷、憂傷等。mourning,中譯成哀悼等。

  關于bereavement的定義,有的指親近之人去逝,如“喪親是個主觀事實,當我們所親近的人去逝時,我們即爲喪親者(bereaved)。”22;有的還包括調適過程,如“此詞在中文裏也可翻譯成喪失親人,它代表的是失去親人的事件,除此之外,它還包括喪親者在失落發生之後,其所經曆的調適過程。”23;其他的則指對依戀對象被剝奪後的失落,像是“傷恸是指對有情緒上依戀的對象死亡所造成的失落(loss)”24、“有被撕裂的含意,即指某人的所有物被強迫奪取的感覺,喪恸表示遭受一股外來的破壞力,使人無法抵抗,可視爲對客體事件的失落。”25,以及“指任何人在失去所愛或所依附之對象(主要指親人)時所面臨之情境,這情境既是一個狀態,亦是一個過程”26等。

  grief的定義,簡明扼要者是“對喪親的反應,是爲喪親者感受。”27、“一般來說,悲傷被視爲一種對失落或對失去所愛的人所引發的一種正常反應。”28;將悲傷反應分爲心理與身體兩部分的有“指一個人因失落(loss)而産生的一連串心理及身體上的反應。這些反應包括了憤怒、罪惡感、沮喪、生理上的抱怨……等狀況。”29、“是哀傷的一部分,主要指一個人在面對損失時出現的內在、生理及心理反應。心理方面則主要包括情感與認知的層面。”30;除身心之外,又加上行爲反應的是“哀傷是指失去對自己有意義的人或事物所産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爲的反應,是一種較主觀的感覺。”31;再更詳細將悲傷反應區分成感官、身體感官知覺、認知、行爲四個項目的是Worden的說法32,例如“泛指因經曆親人死亡或與該死亡相關之事件所引起的反應,而悲傷的反應可包含感覺、生理感官知覺、認知及行爲四方面。”33

  至于mourning的定義則相當統一,皆指社會行爲,或具社會意義者,如“是悲傷的社會樣貌(face)34。”、“哀悼其指的是當一個人失去所愛的人時,當事者通常是透過所屬的社會、文化規範下的哀悼習俗和禮儀表達悲傷,如中國人的做七,因此此詞具有社會文化象征的意義。”35、“屬哀傷的另一部份,主要指一個人在面對失喪時,因身心的反應而帶來的外在、社交及行爲表現。”36;另有學者將之包含調適失落的部分,如“哀悼(mourning)乃是傷恸後,已認知和調適失落,而且哀傷即將式微的過程,屬于社會行爲的表現。”37而悲傷和哀悼的區別是“哀悼(mourning)指的是失落發生後的過程,悲傷(grief)則指失落後個人的經驗。”38

  第二組名詞:

  grief work,中譯成哀傷過程39、悲傷工作40。

  on working with grief,中譯成哀傷處理41。

  grief process,中譯成悲傷過程42、悲傷曆程43。

  grief approach,中譯成悲傷解決方案44。

  bereavement approach,中譯成喪親輔導方案45。

  grief counseling,中譯成悲傷輔導46、悲傷咨商47、哀傷輔導、哀恸輔導等。   grief therapy,中譯成悲傷治療48等。

  以上第二組名詞爲第一組名詞和work、approach、counseling等字的組合,組合方式乃依不同作者而有不同用法,如李明濱的定義是“哀傷過程(grief work)是指除去和故人的依戀,修通傷恸的痛苦,和他人形成新的關系的複雜內心過程。”49、Worden區別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的說明則是:“悲傷輔導和悲傷治療仍有其差異。輔導協助人們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以健全的完成悲傷任務。而悲傷治療則處理異常或複雜的悲傷反應,需要一些專精技巧。”50張玉仕在〈試論當今喪親輔導模式之過程適用否〉一文則說“喪親輔導模式(model of process of bereavement):是種運作過程,用來助人處理情緒或再賦予自我、逝者和悲傷經驗的新闡釋。”51總而言之,皆指協助引導喪親者的方法、步驟或過程。

  本文常用的詞語界定則是:

  喪親(bereavement):指親人等重要他人死亡的客觀事實。

  喪親者、喪者、生者、當事人(bereaved):指經曆喪親事實,且因此而悲傷、需要輔導者。

  悲傷、喪親悲傷(grief):指喪親者因喪親…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序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