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P8

  ..續本文上一頁悲傷團體

  悲傷輔導可透過團體情境運作,不但有效,且可提供喪親者所尋求的情緒支援,以下爲成立團體和使團體有效運作的各項指標:

  一、選擇團體形式

  成立團體,需要決定其目標與結構。

  1.目標:悲傷團體通常有下列目標:情緒支持,教育,或社交目的。有時團體由一個目標開始再引發出另一個目標,由情緒至遲開始的團體,經過一段時間,同樣的成員雖仍提供情緒支持,也可能開始發展其社交目標。而Worden特別倡導提供情緒支持的團體。

  2.結構:有些團體是封閉式的,有時間限製,所有成員皆同時進入和離開團體;其它開放式團體則沒有明確結束的時間,成員是以在團體中滿足個別需要來決定進出。不同結構的團體形式各有其優缺點。開放式團體較難幫助新成員跟上團體進度,因爲新成員並不了解他們參加之前,團體所發生過的重要行動與突破,而新的信任感也得在團體成員間重新推展。

  3.後勤事項:團體開始前,需要完成許多重要決定,如聚會次數和長度,團體大小,及聚會的地點和費用。

  二、選擇成員

  1.挑選成員是團體運作的關鍵因素。同質性——即把有相同失落經驗的當事人放入同一團體中——是很重要的,例如喪偶團體或喪父母團體。然有時因悲傷團體不夠大或無足夠具相似失落經驗的人,而無法成立同質性團體,則可試著在團體中找到至少每兩人有相似形態的失落,以免讓落單者感覺像團體裏的異端份子或多余的人。

  2.另一篩選因素是失落的時間。重要的是莫要納入失落早于或少于六周的人,因大多數新近喪親者尚未准備好要經驗團體。有些團體則有預備成員,他們會等到失落六個月後再加入團體。不過,時間的廣泛分布可能有幫助,如新近喪夫者可向失喪較久者學習,而後者可以示範如何在適應失落時向前走下去。

  3.篩選悲傷團體成員時,排除嚴重病態者很重要;具嚴重病態和情緒問題者最好接受個別輔導或治療。

  還有兩種失落可能呈現其特定問題,而其潛在團體成員必須在被接納之前予以謹慎考慮。一種是多重失落,另一種是難以啓齒的失落,例如自殺和愛滋病死亡。

  叁、界定期待

  每個參加團體的人都帶著各種不同的期待,如果團體無法符合這些期待,成員將會覺得失望而不再返回,這不僅是個人的不幸,對團體士氣也有所打擊。在第一次團體前的面談,負責成員篩選的工作人員可以塑造成員的期待,並且處理任何有關團體成員的錯誤觀念與不切實際的擔心。因此,爲悲傷團體篩選成員時,首先必需處理他們的期待。

  四、建立基本規範

  基本規範由團體領導者在團體開始時計劃,以提供多項目的。基本規範建立團體結構,使成員有安全感;知道有某些行爲和舉止規範的存在,可以加強支持感;基本規範亦可幫助領導者對團體有所控製。其例有:

  1.成員應參加每一次團體,並准時出席。

  2.在團體中分享之訊息留在團體內。團體之外,成員不可談論其它成員的經驗。

  3.成員可以依其意願或多或少的分享經驗。

  4.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時間做經驗分享。(此項規範可避免某人獨占團體注意力之問題)

  5.除非有人要求,成員不必給予忠告。(一般而言,忠告不被期待,也不會被感激)

  五、決定領導模式

  推動團體的第五項因素,是有效的領導,而領導的模式有許多種:有些團體是由有失喪經驗的個人來推動。有些團體則由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來帶領。第叁種團體模式是由非專業人士主導,但有專業人員的後勤支援。若産生個人或團體互動問題,專業支援可提供非專業領導人咨商協助。

  各種領導模式的效果好壞全依團體目標而定。如是教育性團體,指定領導人較多成爲演講者或資訊提供者;若爲情緒支持團體,領導人的角色則是確保成員分享經驗並彼此支持和鼓勵,以促進團體發展。另外討論到協同領導的問題:在大團體中,協同領導是必需的;如果采取協同領導模式,領導人間保持清楚開放的溝通是很重要的。

  六、了解人際互動

  人們參與團體時,心裏至少會自覺到有叁種需要;若簡言之,則是需要安全感與被重視。

  1.被接納:大部分新加入團體的人都會環顧四周並且自問:“我適合嗎?”“這些人是我的同類嗎?”除非他們有確定的答案,否則下次便不會來了;即便再來,這類關切仍會出現在團體早期的聚會中。

  2.控製:第二個關心的問題和重要有關,“我重要嗎?”“團體這些人在乎我嗎?”“我所說的能改變什麼嗎?”“我能對團體發揮多少影響力?”“其它成員對我有多少影響?”覺得自己能夠進入團體情緒與覺得自己對其它成員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同樣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就不太可能完成團體輔導過程。

  3.情感:第叁個參與團體的需要是情感,我意指廣義的情感。“有人關心我嗎?”“有人真的在乎我所經曆的嗎?”唯有當團體發展出認同、凝聚,以及關心,情感需求才會被滿足。有些團體成員間會發展出強烈的情感,有些則不會。

  七、有效的處理破壞性行爲

  有許多行爲對團體具有破壞力,會給領導人帶來麻煩。以下是一些簡述與處理這些問題的建議。

  1.我的失落比你的失落嚴重:此狀況經常發生,而處理方法之一是領導人說:“在這個團體中,每個人的失落都是很重要的。”“我們並非來比較失落的大小。”

  2.提供忠告者:處理這個問題相當簡單,只要在團體基本規範中說明:“除非有人要求,不要對人提出忠告。”

  3.道德家:這種人常在給予道德忠告時提出“必須、應該,和一定”等暗示。領導人可以鼓勵他用“這是我想做的”,代替“這是你應該做的”的說法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4.不參與的成員:有些人很少或完全不參與團體,會被其它團體成員誤認爲他在批判。避免此問題最容易的方式,是由領導人在第一次聚會時,協助每個成員分享自己的失落,若允許成員從一開始就保持沈默,只會鼓勵這個人往後在團體中繼續沈默下去。

  5.在團體將結束時提出重大事件者:領導人應鼓勵這位成員保留到下次團體開始時再談此事,不要讓團體超過時間繼續下去,甚至再爲各種控製問題纏鬥。

  6.在團體結束後才對治療師分享的人:領導人只要對這人說:“我認爲讓其它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可不可以在下次團體時談,好嗎?”即可。

  7.打岔者: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人便能擋開打岔者,然後在另一更恰當時刻,讓打岔者談自己心裏的問題。

  8.顯露不恰當情感的成員:適當的處理是由領導人說:“我想知道當團體發生這些事時,你的體驗是什麼,我看見你在笑,很想知道你心裏的感覺。”那些時常感到焦慮的人,會藉著笑來表達這種感覺。

  9.做不相幹談論者:如果發生這種狀況,領導人可詢問:“我不了解你所說的和我們正在討論的事有何關系,你能不能告訴我?”

  10.談太多的成員:有些團體成員會在團體初期分享過多,稍後卻退回不再分享或不來團體。此時領導人要溫和地警告這位成員不要太早分享太多了。

  11.向領導人挑戰或批評領導人的成員:這類成員或許是領導人的問題而非團體的問題,但亦可能造成其他成員的不安。若能以方法加以澄清,則遠勝于冒然防衛使問題惡化。

  2.4.6.3.其他技巧

  Worden指出:“任何輔導或治療都應奠基在對人類人格和行爲理論的充分了解上,而不僅是一套技巧。”于是提供下列數個有效的技巧,而這些技巧皆意在鼓勵當事人盡興地表達與失落相關的想法和感覺,包括悔恨與失望。另外,不論何種技巧,事機都很重要。

  一、喚引的語彙。輔導者可用強硬的字眼喚起感覺,例如:“你的兒子死了”,而不是“你失去了兒子”。強硬的語彙可以幫助人們處理與失落相關的現實層面,並且引發一些需要被觸及的痛苦感覺。同時,以過去式談起逝者也可能有幫助,如:“你的丈夫過去是……”。

  二、使用象征。輔導時,要求喪親者將死者的相片帶來,不僅可以幫助輔導者對逝者有更清楚的認識,還能對逝者産生直接感,可有具體的焦點直接與逝者說話,而不是只談論逝者有關之事。其它如逝者所寫的信件、錄音帶或錄影帶,以及衣物和珠寶,都是有用的象征。

  叁、寫信。要求當事人寫信給逝者,表達思想和情感。藉著表達他們需要告訴逝者的話,幫助他們處理未竟之事。而保留悲傷經驗的日記或信件,也能促進情感的表達,且爲失落經驗賦予個別意義。

  四、繪畫與藝術治療(Art therapy)。繪畫就像寫信,可以反應一個人對逝者的感覺和經驗。而藝術治療,是更專業的一種方式,目前的主要應用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和有悲傷困難者,美國藝術治療協會給藝術治療下了定義:“藝術治療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機會。在藝術治療的領域中有二個主要的取向:1.藝術創作即是治療,而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情緒上的沖突並有助于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2.若把藝術應用于心理治療中,則其中所産生的作品和作品的一些聯想,對于個人維持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關系有極大的幫助。”107

  五、角色扮演。針對各種讓喪親者産生害怕或感到麻煩的情境,協助他們做角色扮演,也是建立技巧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對處理第叁項任務(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特別有用。輔導者可以進入角色扮演,或是當輔角,或是爲當事人示範可能的新行爲。

  六、認知重建。此技巧所蘊含的假設是:我們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感覺,特別是那些不斷出現在我們心頭卻隱伏的思想和內容。藉著協助當事人指認這些想法和現實,可以測試其正確性或或過分歸納的程度。輔導者也可以幫助當事人減少因非理性想法而引起的語言障礙的感覺,例如:“不會再有人愛我了。”就是一種當時根本不能被證實的非理性想法。

  七、回憶錄。此活動可讓全家人一起來,做一個有關逝者的回憶記錄。記錄包括有關家庭事務的故事、相關快照和其它相片的重要紀事,以及家人、小孩所寫的詩和繪畫。此活動可協助家人去追憶,最後能去哀悼死者更真實的形貌。除此之外,更能夠幫助小孩回頭重新覽閱這本記錄,將失落再一次整合進入他們不斷成長改變的生命中。

  八、藥物運用。處理強烈而正常的悲傷反應時,常會討論到藥物的運用,一般的共識是,要謹慎的運用藥物,以解除焦慮或失眠爲重點,而非用之處理沮喪憂郁症狀。藥物在失落的當時可産生鎮定和處理焦慮有所幫助,然而藥物處理通常只有短時間效果且在許多情況下是不必要的。

  九、空椅對話。完形治療中的空椅對話法(引導想像)是一種很有效力的技巧。方法是協助當事人閉上或睜開眼睛想像逝者或想像逝者坐在空椅子上,然後鼓勵當事人以現在式對逝者談想談的話,它的力量並非來自想像,而是來自當下的存在感,而與逝者對話的效果更勝于單方面有關逝者的談論。要注意的是此技巧須由受過足夠訓練的治療師來進行,精神分裂或邊緣型人格違常的個案也不適用。

  >>未完待續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序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