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徐钧

  引子

  (一)现存上座部佛教的史略和简况

  (二)现存上座部佛教的教义

  1.根本教义

  2.基础道德的教义

  (三)现存上座部佛教的实践

  1.核心层面的实践

  (1)禅修传统的实践

  (2)古典经院传统的实践

  2.世俗层面的实践

  (四)现存上座部佛教的现在

  (五)注释部分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

  (一)现存上座部佛教的史略和简况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阿育王赞助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在这次结集后以长老目建连帝须为首的僧团向印度各地和印度之外的地区派出传教僧团。当时有两个僧团和现存的上座部佛教相关注1,即前往金地(说为缅甸和泰国北部)及前往斯里兰卡的僧团。前往金地的僧团由于缺少活动的详细文字记载,所以到底对现存的上座部佛教影响有多大很难说。而由阿育王之子摩晒西尊者带领前往斯里兰卡的僧团活动则在《大史》、《岛史》等著作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所以现存的上座部佛教一般认为起源于前往斯里兰卡的那支僧团。

  摩晒西尊者到达斯里兰卡岛后,在山中遇见出游的斯里兰卡国王帝须。在一系列关于芒果树的有趣问答后注2。国王归依了佛教,随后在国王带动下,几乎所有斯里兰卡国人都归依了佛教。国王把皇家御花园改建为寺院送给摩晒西僧团,以作为僧团驻地。这座寺院就是著名的大寺。

  在公元前1世纪,由于斯里兰卡的战乱和饥荒,僧团受到很大的损失。许多口传的佛教经典近乎失传。僧团在此之后,经过商议,于公元前29年在兰卡岛马塔勒的阿卢石窟举行了佛教第四次结集。同时也是佛教史上用文字记录全部三藏经典的第一次。这部经典至今还被现存的上座部僧团使用。注3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斯里兰卡由于地近南印度,因此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在以后一千年里曾有很多次冲突,在上座部佛教的藏外经典《大史》、《岛史》等著作中可以看见这些冲突存在的痕迹。其时,国家行政力量也卷入这一冲突,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大乘佛教晚期的异端分支黑衣见者密法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了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幸运的是早些时候受到斯里兰卡大寺影响的缅甸上座部僧团当时已经发展成为很有影响的力量。于是缅甸的上座部佛教反传斯里兰卡。到公元十一世纪后,在斯里兰卡国王的协调下整个斯里兰卡佛教重新统一为上座部佛教注4,当然一些大乘仪式和少些教义也被积淀了下来,并成为兰卡佛教的一部分。但在后来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斯里兰卡佛教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情况严重到僧团传戒人数不足的程度(僧团传出家戒要五个出家十年以上的比丘)。比丘僧团的重建要到近代泰国和缅甸佛教的重新传入才得以完成。而近年来,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活动也给斯里兰卡佛教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缅甸的上座部僧团在公元四世纪已经成为强有力的一支,中国法显的《佛国记》记载了缅甸一部佛教之兴盛;从其书所说的缅甸僧团情况和缅甸佛教自己的历史记载来看,那时候上座部佛教已经在缅甸佛教各支中占有优势。缅甸的上座部僧团在中世纪时最终在国家的支持下全部统一到斯里兰卡大寺的戒律传统中,本来自己的戒律传统也消融在大寺传统中注5。

  在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受到外来打击后,缅甸的上座部佛教成为整个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最重要基地。续五世纪觉音论师在斯里兰卡大寺完成《清净道论》这样的杰作后,缅甸的长老阿那律陀完成了经典著作《摄阿毗达磨义论》,这本著作是上座部佛教中可以和《清净道论》作齐量观的作品。

  缅甸的上座部佛教在缅王阿那律陀统一全国后受到国家扶持,此后至今几乎没有受到过严重的破坏。即使在被英国殖民时期,由于英国对于宗教一般持不干涉态度,所以也还是能很好的发展。

  1956年,缅甸为了纪念佛陀涅磐2500年,邀请了柬埔寨、斯里兰卡、泰国等国的比丘2500人,在仰光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六次结集注6,根据各种版本和1871年缅甸曼德勒的佛教第五次结集注7的校勘本,对巴利语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巴利语系大藏经。

  缅甸的佛教以佛教经典配合阿毗达摩的严谨研究为主流的情况注8是在上座部文化圈出了名的。即使那些以禅修实践著名的僧人,许多同时又是著名的三藏注释大师,如近现代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十分著名的尼耶西亚多、雷迪西亚多、玛哈希西亚多、明贡西亚多、莫哥西亚多等。其中如明贡西亚多等甚至能流畅地背诵全部的三藏经典注9。中国云南德宏地区的佛教多受缅甸影响。

  泰国上座部佛教在早些时候只在受缅甸影响的泰国北部流传。其它区域都流行大乘密宗佛教和印度教,一直要到十四、十五世纪才开始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在此之后泰国的国王也多加入佛教的推广活动,近代拉玛王朝的蒙谷王在登基前曾出家二十多年。因此在他在位时,他对泰国佛教作了净化,泰国因此建立了持戒严谨的法相应派系注10,而独立于原来戒律较松散的大部派。

  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版纳地区的佛教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关系一般都受到来自泰国上座部佛教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佛教流传一般多开始于公元十世纪以后。发展和泰国的佛教基本是同一步调的。而现在,其中的柬埔寨、南越由于近几十年的战争等原因,佛教被破坏的情况严重。

  (二)现存上座部佛教的教义

  现存上座部佛教有大小数十个派系,如缅甸的善法派、瑞琴派、门派,泰国、柬埔寨、老挝的法相应部和大部派,斯里兰卡的泰国派和缅甸派,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的润、摆庄、多列、左抵等等。但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戒律遵守的严谨与否上。而在所依三藏经典和根本教义上的表现则是完全相同的。还有的不同就是缅甸、斯里兰卡的佛教学术性强一些,泰、寮等国佛教的口语化倾向要多一些注11。

  1。根本教义

  上座部佛教所探索的主题是人类内心烦恼的呈现\构成原因及其内心烦恼的解脱之道。

  举人类因失去亲人而难过的例子可以知道,人类抱有希望世间的存在应该具有永恒性的观念。这种希望世间存在呈现永恒性的心理认知,构成人类对此事难受的原因。因为永恒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的普遍特性(即无常、苦、无我)。

  生尔在世,心灵就要面对存在及与存在的无常无我的特性,无法回避。

  于是佛陀发现这个真理后就教导人类应该客观认识真正的具体存在和存在的普遍特性,即身心和身心呈现的无常本质。理解这一客观事实后,整个心理的错误认知就会自动消失,这一消失本身是错觉的结束。错觉的结束带来人类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他不再拒绝世间存在的呈现,也不拒绝存在之普遍特性的呈现。用如实的心去看世界。于是他不再为这世界的变化而悲伤,不再为这世界的呈现而得意忘形。绝对超脱及宁静的处世在心中被建立。这也就是佛教意义上的永恒--涅磐。人从此不会再进入过去的错觉。即以为世间存在是永恒的。他如实的生活,但不再迷惑于世界的干扰中。因为那干扰本是来自于人类的错误认知,而现在错误的认知已经结束了。实现了这一心理转变的人则称为“阿罗汉”。

  但这一成就的实现在整个传统中被认为必须依靠以戒律、禅定为基础的内观禅训练。因为在佛教中,概念理解的结果和对事实明见的结果被认为是不同的,这正如想象被火烫伤和真的被火烫伤是不同的。

  2.基础道德的教义

  上座部佛教中,道德被认为是以上根本教义实行成功的保证。所以其戒律道德是值得注意的。

  研究上座部佛教的道德观是会发现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虽然整个上座部佛教僧团和在家居士所表现的戒律道德在各类社会形态和宗教道德中是相当清教徒式的严谨。但他们的道德观却是相对主义的注12。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承认道德规范来自于其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等的观点,而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和永恒性。佛教认为道德等是相对的和约定俗成的。但如此,是否存在一个可以否定戒律道德遵守的必要性问题呢?这却是不必担心的。上座部佛教虽然承认戒律是相对的,但又经典性的说相对的并不等于没有作用的。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脱。如果一个人否认戒之作用,去作与四恶趣相应的言行,这个人的心也必成为四恶趣众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脱之可能;并会由于如畜生、如鬼等心而趋向四恶趣,去领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惨果报。

  于是,上座部佛教的出家(持十戒或二百二十七戒)、在家(持五戒或八戒)两众十分重视和保守传统的戒律道德。在许多道德方面相当人数的僧团甚至还坚持佛陀时代的古制,如乞食、每日一食、林居等十三种头陀行、不触金银货币制度、布萨制度、结界制度等等注13。

  (三)现存上座部佛教的实践

  现存上座部佛教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核心层面和世俗层面。

  在核心层面中是作为佛教精华的禅修传统和古典经院传统;而在世俗层面中有佛教一般的道德修养行为和随顺东南亚印度教文化、各种本土文化的信仰活动。虽然这些传统或形式有时是混合在一起表现的,但只要认真观察还是能适当区分的。

  1.核心层面的实践

  (1)禅修传统的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禅修传统在东南亚人群中是倍受尊敬的。这一传统大部分运用的方法都是相当古老的精神训练体系。这和上座部佛教僧团几千年来坚持自己精神内涵的传统是有关的。

  在现今的上座部佛教禅修训练体系中,我们可以看见原始佛经律藏及五世纪时尊者觉音据古经疏编撰的伟大论道书《清净道论》中讲解的…

《现存的上座部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