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存的上座部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十种随念禅、十种遍处禅、十种不净观、四种慈悲心的梵住禅、四种无色界禅、四界分别禅、食厌想禅“等四十种禅法注14还在被卓有成效的传授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古疏中传授的禅定方法。但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禅修方法还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内观禅”,也就是中国古译佛经中记载的“毗婆舍那”。“内观禅”的核心是围绕佛教根本教义进行的,方法就是对于自己刹那变化的身心现象进行如实地观察,以从中获得身心无常、苦、无我的直观认识,证达涅磐注15。

  这一“内观禅”的训练是当今上座部佛教圈中最受推崇的禅修方法。也是上座部佛教认为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关键点。因为上座部佛教认为这就是佛陀发现的唯一解脱方法,有时候这种方法也叫“四念处禅”。在佛教这一核心的修法中由于个人根性天赋或传统的差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就是从禅定入手后内观的方法(定解脱);从内观直接入手的方法(慧解脱)。但都是在定慧双运的基础上如实次第产生见清净直到行道智见清净智慧后,由行舍智慧后直证四种解脱果。

  当今上座部佛教禅修道场中最著名的有缅甸的玛哈希道场、缅甸的莫哥道场、缅甸的莫印道场、缅甸的帕奥道场、泰国阿姜曼传统的帕邦塔寺、泰国阿姜查传统的道场等。这些禅修地在禅修方式上各有所长,如玛哈希道场在开始阶段就训练纯内观禅;莫印道场则在适当学习基本理论后开始内观禅;帕奥道场则要作相当的色、无色界禅定准备后才修习内观禅;帕邦塔寺在开始阶段修行身随念不净观的初禅然后修行内观禅;阿姜查传统的道场则比较重视生活中的体悟和阿那波那禅的修行注16。但最终归结都是一个--内观禅。彼此之间的区别只是入手方法的不同。

  现在东南亚除僧团外,一般信众也经常到禅修中心修行各种传统的禅法。这要归功于本世纪著名的缅甸长老玛哈希(第六结集时的质询长老)、长老雷迪、泰国的长老阿姜曼等人的推动。而在这之前这一方法一般是在僧团内部或只对极少在家人传授。

  (2)古典经院传统的实践

  当今上座部佛教圈的理论学经制度基本是在继承古制的。现今在缅甸有许多佛教三藏学院,有全国范围的佛教三藏四级考试制度注17;在泰国则设佛教法士等级考试制度注18;斯里兰卡设有佛教三藏培训中心及巴利语佛教大学注19。

  佛教理论是在上座部国家的佛教徒中掌握得很有分寸的。即专心于禅修实践的人在修行之前也多少能正确的了解一些应知的佛教理论。在缅甸佛教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上座部佛教所研习的佛教典籍是公元前29年在马塔勒第四结集时留下的经典。分为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注20:

  律藏是分别部、犍度、附篇;

  经藏分为长部经、中部经、相应部经、增支部经(以上相当于汉译《四阿含经》)和小部经;

  论藏包括《法集论》、《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施设论》、《事论》;

  藏外经典分为注疏和其他两类。注疏系5世纪后由觉音、法护、近军、佛授、大名等编译的诸种三藏注释。其他部分包括《岛史》、《大史》、《弥兰王问经》、《清净道论》等。另外缅甸阿那律陀所著的《摄阿毗达磨义论》等也作为最重要的入门课本之一注21。

  2.世俗层面的实践

  上座部佛教在现代世俗生活层面的实践包括很广泛的内容。有经典中记载的一般的佛教道德修养行为,如持在家五种戒、布萨日持八戒、早上布施僧人食物、为僧人作义务劳动、关心家庭、尊敬父母长辈等。也有随顺东南亚印度教文化、各种本土民族文化的信仰活动,如精灵的崇拜、占卜、星相、撒圣水、信仰经典的非理性力量、仪式迷信、通灵媒介等注22。这在上座部佛教历史上虽然多次被信仰佛教的国王禁止,但收效甚微。这里面有着很深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原因。在此不作详论。

  (四)现存上座部佛教的现在

  近现代上座部佛教可以说正在复兴之中,这一复兴起始是和东南亚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净化佛教僧团运动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运动中,上座部僧团对南亚和西方进行了有组织的传教。有不少白人知识分子因此在东南亚出家为僧,受训成为佛教经典和禅修的教师注23。同时在一些西方学者的协助下,上座部佛教还英译了全部巴利语三藏。应该说这是在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中扎根的东方信仰之一。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在台湾、香港等中文地区也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相当部分的典籍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对于中文社会来说一种古典风格的、务实和经验主义的佛教正在开始影响中文佛教世界。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部分北传佛教人士正在反思佛教本身,而这一反思开始引起了一种或许有益的后果。

  上座部佛教在现今的社会变化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东南亚现代化的建设中,经济开放带来的森林大面积的砍伐破坏\旅游业的开发,使丛林僧团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渐结束。泰国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在曼谷的佛教僧团已经部分修改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在东北泰由于还保留相当的原始森林,传统的情况就要好一些。这方面也有一部分佛教社会主义者带来的影响,如泰国的佛使比丘,传统僧团不同意他的许多主张,以为这属于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世俗化观点,而他的观点在东南亚却有不小的影响注24。

  和北传佛教的交流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的友好往来已经成为现代各宗教派系的惯例。但实质上的不和谐还是存在。僧团内部就存在对于大乘佛教的看法不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乘佛教对于早期佛教派系带有污蔑性的经典还在被使用,这是上座部佛教对北传佛教体系不认同的关键之一;其二是两者之间某些教义的明显差异使分歧还是很严重注25。这也是有待于思考和解决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新的问题产生,如比丘尼僧团的重建注26等,这里因篇幅问题不在一一列举。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上座部佛教在历史中是一种文化的化石。或许是这样的,这其实是现存上座部佛教引以为荣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因此保持了佛陀言教遗产的纯洁。但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要一向传统的上座部佛教思考怎么去重新面对新的世界。

  

  注释

  注1:《印度佛教史概说》第33页、第10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佐佐木教悟等著,杨曾文、姚长寿译)

  《缅甸概览》第245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杨长清等主编)

  注2:《南传佛教史简编》第8页(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91年版,邓殿臣著)

  注3:同注2著作,第25页。

  注4:同注2著作,第38页。

  注5:同注2著作,第98页。

  注6:同注2著作,第109页。

  《当代佛教》第99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杨曾文著)

  注7:《缅甸概览》第249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杨长清等主编)

  注8:同注7著作,第259页。

  注9:《南传菩萨道》作者简介第i页。(中国台湾派色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著,敬法比丘译)

  注10:同注2著作,第140页。

  注11:这比较的部分是有缅甸帕奥禅修中心的净法比丘和泰国阿姜查丛林的雄觉比丘所提供的,他们出家生涯中曾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多处作雨季安居。

  注12:《经集》第125页,第839偈等。(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巴利语佛教经藏小部经典,郭良湟耄

  br>   注13:泰国大藏经律藏*戒律纲要(泰王国曼谷皇朝第十世僧皇*公拍耶跋折罗禅那婆罗裟亲王编撰黄谨良译 僧团内部读物)纪录片《正念之道》(英国b1C广播公司在泰国东北部的有代表性的著名寺院-巴蓬寺等处摄制)

  注14:《清净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至第十一说定品(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巴利语佛教藏外经典,叶均译)

  注15:《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第146页、第330页、第336页等。(中国台湾圆明出版社,1998年版,杰克*康菲尔德著,新雨编译群译)

  注16:参见《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内观基础》之“缅甸内观禅修道场简介”(中国台湾嘉义新雨图书馆,佛教内部资料)

  注17:同注7著作,第261页。

  注18:同注2著作,第144页。

  注19:《斯里兰卡的僧伽教育》第25页至第27页(登载于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1990年第二期,作者法光比丘,僧广兴、原慈译)

  注20:《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200页至第267页。

  藏外作品由帕奥禅修中心的寻法比丘等提供。

  注21:《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i页。(中国台湾派色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菩提比丘编,寻法比丘译)

  同时可参见注17之页。

  注22:同注15著作,第480页。

  《宗教史》第339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约*阿*克雷维列夫著,王先睿等译)

  纪录片《佛国缅甸》(浙江电视台译制)

  注23:《当代佛教》第318页至第328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杨曾文著)

  同时,当今健在的西方人所成为的著名佛教教师还有阿姜苏美多比丘、塔尼沙罗比丘、汉提帕罗比丘、约瑟夫、杰克*康菲尔德等。

  注24:《当代佛教》第138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杨曾文著)

  同时泰国阿姜查丛林的雄觉比丘也提供传统僧团存在的对于佛使比丘批评。

  注25: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中国佛教界许多信徒谈话中充分了解到,在他们的观念中,上座部佛教实际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认识。这说明了解的真正缺乏。

  注26:同注2著作,第108页和《法音》杂志1990年中署名法光比丘的有关比丘尼出家文章。

  

  

《现存的上座部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