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存的上座部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十種隨念禅、十種遍處禅、十種不淨觀、四種慈悲心的梵住禅、四種無色界禅、四界分別禅、食厭想禅“等四十種禅法注14還在被卓有成效的傳授著,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古疏中傳授的禅定方法。但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禅修方法還不是以上這些,而是“內觀禅”,也就是中國古譯佛經中記載的“毗婆舍那”。“內觀禅”的核心是圍繞佛教根本教義進行的,方法就是對于自己刹那變化的身心現象進行如實地觀察,以從中獲得身心無常、苦、無我的直觀認識,證達涅磐注15。

  這一“內觀禅”的訓練是當今上座部佛教圈中最受推崇的禅修方法。也是上座部佛教認爲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關鍵點。因爲上座部佛教認爲這就是佛陀發現的唯一解脫方法,有時候這種方法也叫“四念處禅”。在佛教這一核心的修法中由于個人根性天賦或傳統的差異,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道路。就是從禅定入手後內觀的方法(定解脫);從內觀直接入手的方法(慧解脫)。但都是在定慧雙運的基礎上如實次第産生見清淨直到行道智見清淨智慧後,由行舍智慧後直證四種解脫果。

  當今上座部佛教禅修道場中最著名的有緬甸的瑪哈希道場、緬甸的莫哥道場、緬甸的莫印道場、緬甸的帕奧道場、泰國阿姜曼傳統的帕邦塔寺、泰國阿姜查傳統的道場等。這些禅修地在禅修方式上各有所長,如瑪哈希道場在開始階段就訓練純內觀禅;莫印道場則在適當學習基本理論後開始內觀禅;帕奧道場則要作相當的色、無色界禅定准備後才修習內觀禅;帕邦塔寺在開始階段修行身隨念不淨觀的初禅然後修行內觀禅;阿姜查傳統的道場則比較重視生活中的體悟和阿那波那禅的修行注16。但最終歸結都是一個--內觀禅。彼此之間的區別只是入手方法的不同。

  現在東南亞除僧團外,一般信衆也經常到禅修中心修行各種傳統的禅法。這要歸功于本世紀著名的緬甸長老瑪哈希(第六結集時的質詢長老)、長老雷迪、泰國的長老阿姜曼等人的推動。而在這之前這一方法一般是在僧團內部或只對極少在家人傳授。

  (2)古典經院傳統的實踐

  當今上座部佛教圈的理論學經製度基本是在繼承古製的。現今在緬甸有許多佛教叁藏學院,有全國範圍的佛教叁藏四級考試製度注17;在泰國則設佛教法士等級考試製度注18;斯裏蘭卡設有佛教叁藏培訓中心及巴利語佛教大學注19。

  佛教理論是在上座部國家的佛教徒中掌握得很有分寸的。即專心于禅修實踐的人在修行之前也多少能正確的了解一些應知的佛教理論。在緬甸佛教中這一情況更爲突出。

  上座部佛教所研習的佛教典籍是公元前29年在馬塔勒第四結集時留下的經典。分爲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注20:

  律藏是分別部、犍度、附篇;

  經藏分爲長部經、中部經、相應部經、增支部經(以上相當于漢譯《四阿含經》)和小部經;

  論藏包括《法集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事論》;

  藏外經典分爲注疏和其他兩類。注疏系5世紀後由覺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的諸種叁藏注釋。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清淨道論》等。另外緬甸阿那律陀所著的《攝阿毗達磨義論》等也作爲最重要的入門課本之一注21。

  2.世俗層面的實踐

  上座部佛教在現代世俗生活層面的實踐包括很廣泛的內容。有經典中記載的一般的佛教道德修養行爲,如持在家五種戒、布薩日持八戒、早上布施僧人食物、爲僧人作義務勞動、關心家庭、尊敬父母長輩等。也有隨順東南亞印度教文化、各種本土民族文化的信仰活動,如精靈的崇拜、占蔔、星相、撒聖水、信仰經典的非理性力量、儀式迷信、通靈媒介等注22。這在上座部佛教曆史上雖然多次被信仰佛教的國王禁止,但收效甚微。這裏面有著很深的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原因。在此不作詳論。

  (四)現存上座部佛教的現在

  近現代上座部佛教可以說正在複興之中,這一複興起始是和東南亞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複興運動、淨化佛教僧團運動結合在一起的。在這一運動中,上座部僧團對南亞和西方進行了有組織的傳教。有不少白人知識分子因此在東南亞出家爲僧,受訓成爲佛教經典和禅修的教師注23。同時在一些西方學者的協助下,上座部佛教還英譯了全部巴利語叁藏。應該說這是在西方社會的知識分子中紮根的東方信仰之一。

  近年來上座部佛教在臺灣、香港等中文地區也開始慢慢流行起來,相當部分的典籍開始被翻譯成中文.....對于中文社會來說一種古典風格的、務實和經驗主義的佛教正在開始影響中文佛教世界。這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現代部分北傳佛教人士正在反思佛教本身,而這一反思開始引起了一種或許有益的後果。

  上座部佛教在現今的社會變化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東南亞現代化的建設中,經濟開放帶來的森林大面積的砍伐破壞\旅遊業的開發,使叢林僧團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在逐漸結束。泰國的情況很有代表性,在曼谷的佛教僧團已經部分修改了傳統的生活方式,而在東北泰由于還保留相當的原始森林,傳統的情況就要好一些。這方面也有一部分佛教社會主義者帶來的影響,如泰國的佛使比丘,傳統僧團不同意他的許多主張,以爲這屬于不符合傳統的佛教世俗化觀點,而他的觀點在東南亞卻有不小的影響注24。

  和北傳佛教的交流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雖然表面上的友好往來已經成爲現代各宗教派系的慣例。但實質上的不和諧還是存在。僧團內部就存在對于大乘佛教的看法不同。由于衆所周知的曆史原因,大乘佛教對于早期佛教派系帶有汙蔑性的經典還在被使用,這是上座部佛教對北傳佛教體系不認同的關鍵之一;其二是兩者之間某些教義的明顯差異使分歧還是很嚴重注25。這也是有待于思考和解決的。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新的問題産生,如比丘尼僧團的重建注26等,這裏因篇幅問題不在一一列舉。

  曆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上座部佛教在曆史中是一種文化的化石。或許是這樣的,這其實是現存上座部佛教引以爲榮的事情。因爲他們認爲他們因此保持了佛陀言教遺産的純潔。但全球性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也要一向傳統的上座部佛教思考怎麼去重新面對新的世界。

  

  注釋

  注1:《印度佛教史概說》第33頁、第106頁。(複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佐佐木教悟等著,楊曾文、姚長壽譯)

  《緬甸概覽》第245頁。(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楊長清等主編)

  注2:《南傳佛教史簡編》第8頁(中國佛教協會出版社,1991年版,鄧殿臣著)

  注3:同注2著作,第25頁。

  注4:同注2著作,第38頁。

  注5:同注2著作,第98頁。

  注6:同注2著作,第109頁。

  《當代佛教》第99頁。(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楊曾文著)

  注7:《緬甸概覽》第249頁。(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楊長清等主編)

  注8:同注7著作,第259頁。

  注9:《南傳菩薩道》作者簡介第i頁。(中國臺灣派色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明昆叁藏持者大長老著,敬法比丘譯)

  注10:同注2著作,第140頁。

  注11:這比較的部分是有緬甸帕奧禅修中心的淨法比丘和泰國阿姜查叢林的雄覺比丘所提供的,他們出家生涯中曾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多處作雨季安居。

  注12:《經集》第125頁,第839偈等。(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巴利語佛教經藏小部經典,郭良湟耄

  br>   注13:泰國大藏經律藏*戒律綱要(泰王國曼谷皇朝第十世僧皇*公拍耶跋折羅禅那婆羅裟親王編撰黃謹良譯 僧團內部讀物)紀錄片《正念之道》(英國b1C廣播公司在泰國東北部的有代表性的著名寺院-巴蓬寺等處攝製)

  注14:《清淨道論》第叁說取業處品至第十一說定品(中國佛教協會出版,巴利語佛教藏外經典,葉均譯)

  注15:《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146頁、第330頁、第336頁等。(中國臺灣圓明出版社,1998年版,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

  注16:參見《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內觀基礎》之“緬甸內觀禅修道場簡介”(中國臺灣嘉義新雨圖書館,佛教內部資料)

  注17:同注7著作,第261頁。

  注18:同注2著作,第144頁。

  注19:《斯裏蘭卡的僧伽教育》第25頁至第27頁(登載于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志1990年第二期,作者法光比丘,僧廣興、原慈譯)

  注20:《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200頁至第267頁。

  藏外作品由帕奧禅修中心的尋法比丘等提供。

  注2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i頁。(中國臺灣派色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菩提比丘編,尋法比丘譯)

  同時可參見注17之頁。

  注22:同注15著作,第480頁。

  《宗教史》第339頁。(中國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約*阿*克雷維列夫著,王先睿等譯)

  紀錄片《佛國緬甸》(浙江電視臺譯製)

  注23:《當代佛教》第318頁至第328頁。(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楊曾文著)

  同時,當今健在的西方人所成爲的著名佛教教師還有阿姜蘇美多比丘、塔尼沙羅比丘、漢提帕羅比丘、約瑟夫、傑克*康菲爾德等。

  注24:《當代佛教》第138頁。(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楊曾文著)

  同時泰國阿姜查叢林的雄覺比丘也提供傳統僧團存在的對于佛使比丘批評。

  注25:這些情況可以通過中國佛教界許多信徒談話中充分了解到,在他們的觀念中,上座部佛教實際就是所謂的“小乘佛教”認識。這說明了解的真正缺乏。

  注26:同注2著作,第108頁和《法音》雜志1990年中署名法光比丘的有關比丘尼出家文章。

  

  

《現存的上座部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