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上座部佛教
徐鈞
引子
(一)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史略和簡況
(二)現存上座部佛教的教義
1.根本教義
2.基礎道德的教義
(叁)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實踐
1.核心層面的實踐
(1)禅修傳統的實踐
(2)古典經院傳統的實踐
2.世俗層面的實踐
(四)現存上座部佛教的現在
(五)注釋部分
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現存于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斯裏蘭卡、柬埔寨、老撾、南越、中國雲南邊境等地區。本世紀初開始進入西方社會,八十年代開始進入中文世界。
(一)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史略和簡況
公元前叁世紀前後的阿育王贊助了佛教的第叁次結集,在這次結集後以長老目建連帝須爲首的僧團向印度各地和印度之外的地區派出傳教僧團。當時有兩個僧團和現存的上座部佛教相關注1,即前往金地(說爲緬甸和泰國北部)及前往斯裏蘭卡的僧團。前往金地的僧團由于缺少活動的詳細文字記載,所以到底對現存的上座部佛教影響有多大很難說。而由阿育王之子摩曬西尊者帶領前往斯裏蘭卡的僧團活動則在《大史》、《島史》等著作中有著明確的記載。所以現存的上座部佛教一般認爲起源于前往斯裏蘭卡的那支僧團。
摩曬西尊者到達斯裏蘭卡島後,在山中遇見出遊的斯裏蘭卡國王帝須。在一系列關于芒果樹的有趣問答後注2。國王歸依了佛教,隨後在國王帶動下,幾乎所有斯裏蘭卡國人都歸依了佛教。國王把皇家禦花園改建爲寺院送給摩曬西僧團,以作爲僧團駐地。這座寺院就是著名的大寺。
在公元前1世紀,由于斯裏蘭卡的戰亂和饑荒,僧團受到很大的損失。許多口傳的佛教經典近乎失傳。僧團在此之後,經過商議,于公元前29年在蘭卡島馬塔勒的阿盧石窟舉行了佛教第四次結集。同時也是佛教史上用文字記錄全部叁藏經典的第一次。這部經典至今還被現存的上座部僧團使用。注3
公元1世紀,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斯裏蘭卡由于地近南印度,因此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別在以後一千年裏曾有很多次沖突,在上座部佛教的藏外經典《大史》、《島史》等著作中可以看見這些沖突存在的痕迹。其時,國家行政力量也卷入這一沖突,在某一個時間段裏,大乘佛教晚期的異端分支黑衣見者密法幾乎毀滅性的打擊了斯裏蘭卡的上座部佛教。幸運的是早些時候受到斯裏蘭卡大寺影響的緬甸上座部僧團當時已經發展成爲很有影響的力量。于是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反傳斯裏蘭卡。到公元十一世紀後,在斯裏蘭卡國王的協調下整個斯裏蘭卡佛教重新統一爲上座部佛教注4,當然一些大乘儀式和少些教義也被積澱了下來,並成爲蘭卡佛教的一部分。但在後來歐洲的殖民侵略中,斯裏蘭卡佛教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情況嚴重到僧團傳戒人數不足的程度(僧團傳出家戒要五個出家十年以上的比丘)。比丘僧團的重建要到近代泰國和緬甸佛教的重新傳入才得以完成。而近年來,泰米爾猛虎組織的活動也給斯裏蘭卡佛教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緬甸的上座部僧團在公元四世紀已經成爲強有力的一支,中國法顯的《佛國記》記載了緬甸一部佛教之興盛;從其書所說的緬甸僧團情況和緬甸佛教自己的曆史記載來看,那時候上座部佛教已經在緬甸佛教各支中占有優勢。緬甸的上座部僧團在中世紀時最終在國家的支持下全部統一到斯裏蘭卡大寺的戒律傳統中,本來自己的戒律傳統也消融在大寺傳統中注5。
在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受到外來打擊後,緬甸的上座部佛教成爲整個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最重要基地。續五世紀覺音論師在斯裏蘭卡大寺完成《清淨道論》這樣的傑作後,緬甸的長老阿那律陀完成了經典著作《攝阿毗達磨義論》,這本著作是上座部佛教中可以和《清淨道論》作齊量觀的作品。
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在緬王阿那律陀統一全國後受到國家扶持,此後至今幾乎沒有受到過嚴重的破壞。即使在被英國殖民時期,由于英國對于宗教一般持不幹涉態度,所以也還是能很好的發展。
1956年,緬甸爲了紀念佛陀涅磐2500年,邀請了柬埔寨、斯裏蘭卡、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在仰光舉行了佛教史上的第六次結集注6,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緬甸曼德勒的佛教第五次結集注7的校勘本,對巴利語叁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爲止最完善的巴利語系大藏經。
緬甸的佛教以佛教經典配合阿毗達摩的嚴謹研究爲主流的情況注8是在上座部文化圈出了名的。即使那些以禅修實踐著名的僧人,許多同時又是著名的叁藏注釋大師,如近現代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十分著名的尼耶西亞多、雷迪西亞多、瑪哈希西亞多、明貢西亞多、莫哥西亞多等。其中如明貢西亞多等甚至能流暢地背誦全部的叁藏經典注9。中國雲南德宏地區的佛教多受緬甸影響。
泰國上座部佛教在早些時候只在受緬甸影響的泰國北部流傳。其它區域都流行大乘密宗佛教和印度教,一直要到十四、十五世紀才開始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在此之後泰國的國王也多加入佛教的推廣活動,近代拉瑪王朝的蒙谷王在登基前曾出家二十多年。因此在他在位時,他對泰國佛教作了淨化,泰國因此建立了持戒嚴謹的法相應派系注10,而獨立于原來戒律較松散的大部派。
柬埔寨、老撾、南越、中國雲南版納地區的佛教由于地理位置和曆史文化的關系一般都受到來自泰國上座部佛教的影響。這些地區的佛教流傳一般多開始于公元十世紀以後。發展和泰國的佛教基本是同一步調的。而現在,其中的柬埔寨、南越由于近幾十年的戰爭等原因,佛教被破壞的情況嚴重。
(二)現存上座部佛教的教義
現存上座部佛教有大小數十個派系,如緬甸的善法派、瑞琴派、門派,泰國、柬埔寨、老撾的法相應部和大部派,斯裏蘭卡的泰國派和緬甸派,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的潤、擺莊、多列、左抵等等。但它們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于戒律遵守的嚴謹與否上。而在所依叁藏經典和根本教義上的表現則是完全相同的。還有的不同就是緬甸、斯裏蘭卡的佛教學術性強一些,泰、寮等國佛教的口語化傾向要多一些注11。
1。根本教義
上座部佛教所探索的主題是人類內心煩惱的呈現\構成原因及其內心煩惱的解脫之道。
舉人類因失去親人而難過的例子可以知道,人類抱有希望世間的存在應該具有永恒性的觀念。這種希望世間存在呈現永恒性的心理認知,構成人類對此事難受的原因。因爲永恒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的普遍特性(即無常、苦、無我)。
生爾在世,心靈就要面對存在及與存在的無常無我的特性,無法回避。
于是佛陀發現這個真理後就教導人類應該客觀認識真正的具體存在和存在的普遍特性,即身心和身心呈現的無常本質。理解這一客觀事實後,整個心理的錯誤認知就會自動消失,這一消失本身是錯覺的結束。錯覺的結束帶來人類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他不再拒絕世間存在的呈現,也不拒絕存在之普遍特性的呈現。用如實的心去看世界。于是他不再爲這世界的變化而悲傷,不再爲這世界的呈現而得意忘形。絕對超脫及甯靜的處世在心中被建立。這也就是佛教意義上的永恒--涅磐。人從此不會再進入過去的錯覺。即以爲世間存在是永恒的。他如實的生活,但不再迷惑于世界的幹擾中。因爲那幹擾本是來自于人類的錯誤認知,而現在錯誤的認知已經結束了。實現了這一心理轉變的人則稱爲“阿羅漢”。
但這一成就的實現在整個傳統中被認爲必須依靠以戒律、禅定爲基礎的內觀禅訓練。因爲在佛教中,概念理解的結果和對事實明見的結果被認爲是不同的,這正如想象被火燙傷和真的被火燙傷是不同的。
2.基礎道德的教義
上座部佛教中,道德被認爲是以上根本教義實行成功的保證。所以其戒律道德是值得注意的。
研究上座部佛教的道德觀是會發現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雖然整個上座部佛教僧團和在家居士所表現的戒律道德在各類社會形態和宗教道德中是相當清教徒式的嚴謹。但他們的道德觀卻是相對主義的注12。也就是說上座部佛教承認道德規範來自于其生活的社會、曆史、環境等的觀點,而否認道德的絕對性和永恒性。佛教認爲道德等是相對的和約定俗成的。但如此,是否存在一個可以否定戒律道德遵守的必要性問題呢?這卻是不必擔心的。上座部佛教雖然承認戒律是相對的,但又經典性的說相對的並不等于沒有作用的。上座部佛教認爲: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脫。如果一個人否認戒之作用,去作與四惡趣相應的言行,這個人的心也必成爲四惡趣衆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脫之可能;並會由于如畜生、如鬼等心而趨向四惡趣,去領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慘果報。
于是,上座部佛教的出家(持十戒或二百二十七戒)、在家(持五戒或八戒)兩衆十分重視和保守傳統的戒律道德。在許多道德方面相當人數的僧團甚至還堅持佛陀時代的古製,如乞食、每日一食、林居等十叁種頭陀行、不觸金銀貨幣製度、布薩製度、結界製度等等注13。
(叁)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實踐
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實踐可以分爲兩個層面來理解:核心層面和世俗層面。
在核心層面中是作爲佛教精華的禅修傳統和古典經院傳統;而在世俗層面中有佛教一般的道德修養行爲和隨順東南亞印度教文化、各種本土文化的信仰活動。雖然這些傳統或形式有時是混合在一起表現的,但只要認真觀察還是能適當區分的。
1.核心層面的實踐
(1)禅修傳統的實踐
上座部佛教的禅修傳統在東南亞人群中是倍受尊敬的。這一傳統大部分運用的方法都是相當古老的精神訓練體系。這和上座部佛教僧團幾千年來堅持自己精神內涵的傳統是有關的。
在現今的上座部佛教禅修訓練體系中,我們可以看見原始佛經律藏及五世紀時尊者覺音據古經疏編撰的偉大論道書《清淨道論》中講解的…
《現存的上座部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