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阿毗达磨《分别》(vibha”nga)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分《摄相应分》,论述诸法及各心所之关联。说一切有部的《界身足论》和《品类足论》采用此法。它属於后期阿毗达磨。最后第四分《绪分》,论及十缘、十因。此部份与讨论廿四缘的巴利佛教《发趣论》相似。
四、纲目书和注解书时期的阿毗达磨
一、《大毗婆沙论》的编集。此论为有部之论著,成於西元一或二世纪的迦腻色迦王时代。在根本阿毗达磨和本论完成之间,经过相当时间,此时期中有部的阿毗达磨教义有极大的进展,具体地表现於本论中。本论现仅存中译本——《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其中提到第一位哲学大师是《发智论》的作者迦多衍尼子。另外并包括波奢、世友、达磨多罗、瞿沙(ghoSaka)和觉天(buddhadeva)。即使且也常被引述。特别之编辑无直接关系,至少他们的思想观点对本论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常被引述。特别是世友的看法被评价极高,因为其代表迦湿弥罗的正统看法。此论中有下列的称呼:“迦湿弥罗之哲学大师”、“伟大的西方教师”、“伟大的犍陀罗导师”和“当代论师”,这些称呼表示说一切有部在时间及地区上已大大扩展。除上述那些人外,还有佛护(buddhapAlita)、ghosa-varman、婆跋罗(vamalabdha)、僧伽筏苏(saMghavasu)、ksemadatta、purnayasas、vphpa、达磨达多(dharmaddhAtu)、昙摩难提(dharmanandi),他们的思想也表现於本论中。他们可能属於说一切有部,然而其活动地点和时间不明。可能有些人在本论完成的时代最享盛名,但大部份生於较早时期,而其著述留传下来,除七根本阿毗达磨论书外,本论直接引用的书尚有宗acquiredwisdomsastra和innate-wisdom-sastra。据说后者是瞿沙(ghoSaka)造,但现已失传。总之,从这些哲学大师的人数及其哲学的深度可看出在纪元初有部对阿毗达磨研究之广泛。
本论所引用的各种阿毗达磨理观点包括yuktavadins、譬喻部(dArSTantika)、分别说部(vibhajya vAdin)、南瑜伽部(southern yogucara)、北瑜伽部(northern-yogacara)、广瑜伽部(universal yogacra)等等。另外也提及别的部派如:法藏部、化地部、大众部、犊子部、饮光部、上座部、经量部等。甚至佛教之外的派别之理论亦被提及,如:sabdavadins、sankhya、vaisesika、hetuvidya、anga-tirthaka。其中yuktavadin代表说一切有部的理想,而分别说(上座部或大众部的某一支系)的思想与有部相反。譬喻师部是经量部的分支,代表旧经量部。其创立者为鸠摩罗陀(kumAralata)。据说他原来属於有部,但由於不满该部派脱离经意(阿含),太注重阿毗达磨,因而另创一派。有些说一切有部之学者,如“觉天”,与譬喻师部学者的看法很相近
二、纲目的创作。《大毗婆沙论》卷帙繁多,包括十万颂(即三百二十万字)。此论广解《发智论》,将其八品一一加以注释。此八品彼此并无教义上的关联。每一品中之各节亦如是。即使各品、各节有注释,其理论系统亦不清楚。而且,常在主题之外,插入枝节录,更造成复杂混淆。《大毗婆沙论》收集了当时各部派教义理论,可谓资料丰富,但却缺乏组织,没有联贯系统。对已熟悉各种教义者有极大用处,初学者却不易了解。为了去其缺点,而有简略本和纲目书的创作以便将它缩简和系统化。这些纲目书大大地推进了有部之教义。下列为这类现存之中译本纲目书:尊者法胜造的《阿毗昙心论》,优波扇多的《阿毗昙心经》,尊者法救造《杂阿毗昙心论》,世亲造的《阿毗昙俱舍论》,尊者众贤造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昙心论》约造於西元二百年,《俱舍论》成於西元三五0年,《顺正理论》(abhidharma-nyAyansAra)则较后。
《阿毗昙心论》将《大毗婆沙论》的内容缩简成二百五十颂。法胜自己将各颂做一简单注释。此论非常精简,有很多它的注解书,如《阿毗昙心经》和《杂阿毗昙心论》即是。《阿毗昙心经》有三百五十颂,并有注解。此论有相当的联贯性,在印度和中国广为研读。中国的毗昙宗是以《杂阿毗昙心论》为主要典藉。
除了《杂阿毗昙心论》最后加上一品做为补充外,上述三论之结构几乎完全一样。然而教理细节上彼此有所不同和发展。在某些方面,它们与《大毗婆沙论》的看法不同。总之,《阿毗昙心论》和《阿毗昙心经》属於西方犍驮罗(gandhara)的说一切有部,有时也采取经量部及法藏部的教义。相反的,《杂阿毗昙心论》与传统部派及《大毗婆沙论》极相近。据说此论造於犍驮罗的Puskaravati附近。
《杂阿毗昙心论》之教理系统连贯,阐释亦精,是研究阿毗达磨之一部良著。然其系统仿照《阿毗昙心论》,其安排亦未臻完善。为去其缺点,世亲造了系统完整的《阿毗昙俱舍论》。世亲似乎模仿《杂阿毗昙心论》。但他造了完全新的六百颂(karika),与《杂阿毗昙心论》的六百颂完全不同,而且加以注解。试比较此二论之内容:
杂阿毗昙心论(596颂)俱舍论(600)
dhAtu界品52dhAtu分别界品44
saMskAra行品44indRiya分别根品74
karma业品75loka分别世品99
anusaya使品60karma分别业品131
pudgala-mArga贤圣品54anusaya分别随眠品69
j ̄nAna智品51pudgala-marga分别贤圣品83
samApatti定品43j ̄nAna分别智品61
sUtra修多罗品69samApatti分别定品39
ksudraka杂品51pugdala-viniscaya破执我品0
vicaya(?)择品71
sAstra(?)论品26
由上表可看出《俱舍论》更进一步地结合了《杂阿毗昙心论》的系统,解释了有部的教理。其系统可表解如下:
1.dhAtu诸法内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2.indriya诸法之作用(22意根、六因、四缘)
3.loka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
(1)duhkHasatya苦谛1。教义纲要Ⅰ正见之肯定
4.karma-世间成因:善恶业
5.anusaya:世间助缘——隐伏之恶
6.pudgala-marga:理想世界——正道及涅槃
(2)samudyasatya集谛
(3)nirodhasatya灭谛
7.j ̄nAna理想世界之因——智慧
8.samApatti:理想世界之助缘——禅定
9.pudgala-vinis caya:无我论——佛教基本教义
(4)mArgasatya道谛2。教义详解Ⅱ邪见之驳斥
造《俱舍论》时,世亲并未完全采用迦湿弥罗说一切有部的传统看法。世亲是犍驮罗国人,富於批评精神。他自称依於传统,但常从西方部派,特别是经量部的观点批评说一切有部。其批评引起迦湿弥罗学者之反驳。僧伽跋陀罗(众贤)著成《俱舍雹论》,用以驳斥《俱舍论》里。僧伽跋陀罗的论比《俱舍论》注解更详,为研究有部和经量部教义重要参考重要参考书之一。但是在《俱舍雹论》和另一本论《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中,僧伽跋陀罗仿照《俱舍论》的系统。
世亲之后,说一切有部未有任何著作能超越《俱舍论》。大部份后期作品都是《俱舍论》的注释书。德慧(guNamati)、安慧(sthiramati)、陈那(di”nnAga)、耶输蜜多罗(yasomitra)、增满(pUr”navardhana)都曾是《俱舍论》的注解者。其著作中,尚存者有耶输蜜多罗的梵文注释和中文sthiramati注解书的一部分。耶输蜜多罗,陈那和增满的作品存藏译本。中国及日本佛教的俱舍宗建立於阿毗达磨七论和《大毗婆沙论》,而以《俱舍论》为中心。
除以上诸论外,还有众贤(saMghabhadra)之师悟入(skandhila)的《入阿毗达磨论》(abhidharmavatAra)据说他亦曾写过一本《施设足论》的注释书。《杂阿毗昙心论》作者法救造pancavastu-vibhasa以解释《施设足论》的第一品。悟入的《入阿毗达磨论》解释五蕴次序的现象。他不以为《大毗婆沙论》的观点为正统,相反地推崇根本阿毗达磨七论。在《大毗婆沙论》完成同时,有部的其他著作有尊者瞿沙造的《阿毗昙甘露味论》及世亲的《异部宗轮论》。《异部宗输论》有一藏译本及三中译本。另外还有《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这些论与巴利阿毗达磨的《论事》kathavatthu一样,搜集各部派不同思想观念。《异部宗轮论》可当作研究各种教理的要典,其他位可与《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并驾。
三、其他部派的纲目书。以上论及说一切有部之各种阿毗达磨纲目书,以下试论其他部派之论著。先以盛行中印的《正量部》开始。本部派所留下资料不多。其中仅有《三弥底部论》的中译本,但价值不高。最近曾发现此部abhidharma-samucaya梵文抄本。
《经量部》的论著有十六卷《成实论》的中译本。《成实论》是师子胄所造,据说亦是本宗的创立者。本论中曾提到提婆(Aryadeva)的《四百论》(catuH-sat…
《阿毗达磨文献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