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沙门果、七菩提分及有关佛教的基本理论和教义,如:善法、烦恼、二十种抑制力量(Controlling powers)、十二种感官和外境、五蕴,和十二因缘。
藏译本的《施设足论》包括三个(施设)观念:loka(世间)、hetu(因)和karma(业)。但中文译成《因施设》(hetu-pra ̄jnapti)。《施设》是一般性的教条。例如:《因施设》描述转轮圣王(cakra vartirAjan)的七宝、佛之相好、起欲之因、德行之修持、器世界之形成、物质和精神现象之成因。此论引很多《阿含》里的经为证。其注释皆简明,与《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里解释的佛教基本教义完全没有关联。《世间施设》(loka-praj ̄naptj)没有中译本,它与《长阿含》的小缘经(aggannna suttant)采同样方式,以解释世间之成坏。《世间施设》里的宇宙开创观是从《长阿含》的世纪经(loka-atsthana-sutra)中发展而来,它描述诸天、人、魔等等的世界。这些与原始佛教教义无关联。然而,像《集异门足论》和《法蕴足论》一样,《施设足论》也引用阿含经义,加以解释和整理。以这方面说,早期的这三论书有相同点。
二、中期的阿毗达磨,早期阿毗达磨中,假如深入研究,我们可发现各部派有其特有部派性质。但以整体看,则所有部派阿毗达磨彼此非常相像,能很明显分别各部派的地方很少。然而,中期的阿毗达磨则可发现彼此间显著不同的特性。试以中期说一切有部之《识身足论》与《界身足论》说明。
《识身足论》曾明白地表现《三世实有》的思想,与目犍连的想法正相反。(他属於另一部派,可能不是佛陀座下的目犍连,只是同名)。其主张只有现有才是实有,而未来、过去之有,并非真实,只有徵象而已,大众部及后来的经量部也有同样的看法。相反的,说一切有部的学者以为不仅现在,而且未来及过去的现象在三世中也都真正存在(有本体)。但是这个本体恒有的观念并没有很清楚地加以证实。后期的论书《发智论》及其注书《大毗沙论》,对此观念曾加以详尽说明。为了承认三世中一切现象之实有,《法体恒有》必须在逻辑基础上先加以肯定。因此可以视以为然的,在《识身足论》中实体的观念已确定,虽然其中找不到有所谓“法体恒有”的词句。犊子部的补特伽罗部(pudgala vadins),主张“补特伽罗”(pudgala)存在,流转受报,这与说一切有部的《无我论》(non-ego)相反。上举之争论还尚在起始阶段,后期阿毗达磨书曾再加以详细解说。除此以外,《识身足论》里另外讨论四缘(pratyaya):即“因缘”(hetu pratyaya)、《所缘缘》(Alambana pratyaya)、杂缘(samanantara pratyaya)、成就缘(Adhipati pratyaya),本论为阐释此理论的第一本书。
《界身足论》论及精神属性,而《识身足论》讲的是心性本身。这里所谓的“界”dhAtu乃指造成“心”属性的因素。kaya的意思是“群(group)因此《界身足》(dhAtu-kAya)指组“心”的一群属性。佛教术语把心的属性叫做“心所”(caitasika)虽然早期阿毗达磨书有“心所”caitasika这个字和观念,可是没有系统地讨论过。《界身足论》里将心之行为分类如下:十大地法(mahAbhUmikA dharma),十大烦恼地法(upaklesA bhamika dhama),十小烦恼地法(upaklesA bhumikA dharma),五烦恼(firve klesa),五根(five drsit),五法(five dharma),六识身(six vij ̄nAna-kAya),六触身(six phassakAya),六受身(vedanA-kAya),六想身(Six sa ̄n ̄njna-kAya),六思身(sa ̄ncetanA-kAya)和六爱(six taNhA-kAya)。其中,五烦恼已於阿含(尼柯耶)中提过。但於此论中,更详尽加以注释。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和十小烦恼地法,首次於本论中出现。此分类法是后期“心所”(caitasikas)分类法之先趋。当然,并非所有“心所”皆包括於其中,而且其分类也未完全,此论并未整体地讨论“心所”,因为有六识身(vij ̄nAna-kAya)包括在这里面,可是从后起的看法说,它们应该属於“心”,而非“心所”。
三、后期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和《发智论》属於后期阿毗达磨。中国传统视世友为中期《阿毗达磨身足论》和后期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为作者。从此二论中可看出其发展及改变的迹象,同样的问题常有不同的解说。《界身足论》提出问题而后加以解决。《品类足论》重新加以检讨,再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品类足论》中将一切万法分为五类:“色”,“心”,“心所”,心不相应(cittaviprayukta),无为(asaMskrta)。可以说阿毗达磨独特的唯理研究方式始於此五类的分类方法。从此以后,诸法被分类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类别从原始佛教即已开始使用。其目的是将诸法(存在事物)如此分类以觉知其无常,非圆满,苦和无实性,进而趋向涅槃的最终目的。但是这些旧有分类不能整体地、完全地、客观合理地解释诸法。为去除其缺点,《品类足论》才提出(五位样式)五类的分类法。本论前部份即详尽地讨论此五“位”。接着论及十各智慧,以及解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之彼此关系,又讨论到十大地法、六触。《界身足论》再将此分类增加,即再加入十大善地法(kusalamahAbhUmikA)分成四十法。另外《集异门论》里解说过的每一主题,从一法至十法,从五戒至十二缘在本论中更彻底阐释。随眠(anasaya)和烦恼分成九十八法,形成新的分类法。总而言之,《品类足论》将早、中期的阿毗达磨论书所讨论过的教义综合,整理发展,可谓集大成。此论被视为说一切有部根本阿毗达磨论书最重要者。它有二部完全的中文译本。西元二世纪时译的是最早的译本,有三卷是分别译出的。其中二卷尚存。四世纪时法救(dhaumatrAta)所写第一卷的注疏,译成中文叫《五事毗婆沙论》。
最后一论——《发智论》——整个在论说阿毗达磨,所以被称为《身论》,而前六论叫做《足论》。本论有八品将说一切有部所讨论的主题整体地加以解说,其八品为:杂蕴(ksudraka),结蕴(samyajana),智蕴(j ̄nAna),业蕴(karma),大种蕴(mahabhuta),根蕴(indriya),定蕴(samAdhi),界蕴(drsti)。其释理非常专门精确,因之不精於阿毗达磨方法教理者不易了解。其八品之安排和各品中之分段缺乏一致和系统。因此,虽然本论被视为有极高价值的哲学论者,但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后来收集於有名的注疏——《大毗婆沙论》中。
三、《舍利弗阿毗昙论》仅存於中译本
其所属派别不得而知,出处亦不明,出处亦不明。龙树认为它是一位“跋次子”vatsiputra所造,但玄奘则认为属於“正量部”。所谓“跋次子”vatsiputra,这里可能指一位犊子部的人vAtsIiputrIya,但犊子部的基本观念“我论”pudgalavada在此论中未曾解译过。中文的《出三藏记集》里认为跋次子是大众部者。“跋次子”不可能是大众部的别名,因为大众部是“跋次子”vatsiputra的僧侣所创。同时,此论与提及“心性本纯,邪欲污染”的教理,以及九种无为法,这二者都是大众部所主张的看法。而且,正量部的教义不十分为人所知。《论事》里提到廿二种论点,与本论无显著矛盾之处。某些方面说,此二论彼此相通。例如:於二论中,识(Vij ̄nAna)、无表色(avij ̄napti-rUpa)、戒(sIla)包括在“色”法之中。以此点论,可见本论包含了正量部及大众部的看法。可能它是某个正量部的再分派的阿毗达磨而带有大众部倾向,因为正量部的常取的材自各方面。
《舍利弗阿毗昙论》几乎包含所有说一切有部及巴利系佛教七论之内容。因此,它含有前、中、后期的各种资料。但是此论较其他论书简单和原始。它包括四分:问分(prasna-bhaya),非问分(na-prasna-bhaya),摄相处分(sangraha-samprayoga-bhaga),绪分(prasthan-bhaga)。第二分属於早期,而第一分属於中期至后期的阿毗达磨。其第二分:非问分,与说一切有部的《施设足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相似。其描述的各种界、业、补特伽罗、智与《施设足论》相符,有关补特伽罗的讨论则与巴利《人施设论》相通。缘品、念处品、禅品、道品、神足品、烦恼品,以及第二部份的其他品,论及因缘,和“欲”等,其论述方式与《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相同。论文亦与巴利《分别》(vibha”nga)相似。简言之,非问分如同其他部派的阿毗达磨,引用《阿含》(尼柯耶),再加以整理解释。第四分的后半可视为属於早期阿毗达磨。
第一分《问分》解释重要佛教教义,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二十二意根、七菩提分、三善根、三不善根、四大等等。解释之后又加以彻底审试分析其范围。此阐释方法叫做(panha-puccha),是中期阿毗达磨特性之一。说一切有部的《品类足论》,和巴…
《阿毗达磨文献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