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教条均列出。每项目之前都有所谓的论母(matika),接着再有一段详细注解。这方法与早期阿毗达磨论书采用的一样。以这方面说,《无碍解道》似乎与《义释》属於同一文学类型。然此二部书中,其教义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其包含教理比早期阿毗达磨论书的义理更原始。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义释和《无碍解道》比《南传》阿毗达磨七论更早。但是,如前提到的,《义释》中已有《经》,《毗奈耶》和《阿毗达磨》这些字,此表示有属於《三藏》的一种《阿毗达磨》存在。我们可以假定《义释》成立时,早期的阿毗达磨已以某种形态存在,或至少它已在成长之中。
现在此二书属於《小尼柯耶》,收集於经藏中,而不在论藏里。然而曾有过一段时期,它们被认为属於阿毗达磨论书。根据《长阿含注》(sumangalavilasini),诵《中阿含经》者像现在一样,将这些包括《经藏》中,而诵长阿含者,则将它们归之於《论藏》。在中译本的《解脱道论》中(无畏山派的纲目书,与代表现在南传佛教的大寺派有所不同),常引用《义释》和《无碍解道》。在《解脱道论》里,当引用到此二本书时,常常先说:“据阿毗达磨云”,这表示《解脱道论》的作者将此二部书认为是属於阿毗达磨文献。
巴利系传统将这二部书的作者认为是佛陀的及门弟子舍利弗。然而,我们不能将此传统说法认为是历史事实。舍利弗的名字仅以第三人称出现於这些书中。传统看法可能是因为舍利弗精通阿毗达磨,因此堪任具有阿毗达磨性质论书的作者,事实上,从内容和形式上判断,这些当属於阿毗达磨而非契经。
四、《根本阿毗达磨》
三藏之中的《阿毗达磨论藏》似乎是在各不同部派成立之后才产生的,但是其雏型可能存在得更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阿毗达磨论书均有部派特性。可能是各部派分立之后,创作自己的论书。我们无法确定部派分裂的时间,而且其分裂也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后最初至最后一派的成立至少经过二、三百年。大约纪元初,已有十八至二0部派存在。每一部派的阿毗达磨论书可能在这段时期标准化了。我们可以推论巴利佛教和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并非短时间内完成的,其思想教义是经过相当时间的成长,这从诸论书中可看出。阿毗达磨论书可分三类:初期、中期和晚期。
部派佛教佛教的根本阿毗达磨包括於说一切有部七论和巴利佛教之七论中(亦即南方之上座部)。另外还有属於未知派别的《舍利弗阿毗昙论》(sAriputra-abhidharma-sAstra),根据巴利系传统,阿毗达磨最初乃是由佛陀於三个月雨季中,在三十三天为其母亲及诸天所传授。后来应舍利弗请求再授於他。舍利弗闻后,加以系统化的整理再传其五百弟子。阿毗达磨七论中最后一论《论事》(kathAvatthu)里,佛陀用“摩(口+旦)理迦”形式解释各种学派的教义。佛涅槃后二百年阿育王时代,对佛陀的义理有不同看法。目犍连子帝须长者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ra)举行第三次结集,诵出《论事》,依其“摩(口+旦)理迦”以驳斥异论,维护正统观点。巴利系佛教认为此为历史事实。有些赞同此看法的西方学者也认定《论事》成於阿育王时代,阿毗达磨七论在这时期已全部完成。然而,有些富於批判的学者并不接受阿毗达磨是佛陀或其及门弟子说的看法,也不相信巴利论书於纪元前三世纪中完成的。经、律二藏成於论藏之先,因此阿毗达磨七论不可能早於西元前一世纪记载下来的巴利文经典。
说一切有部并不把阿毗达磨论藏,视为佛陀直接的教诫。即使是最早的阿毗达磨也是佛陀弟子所造,如舍利弗或目犍连。后来的阿毗达磨据说是佛陀涅槃二、三百年后的世友或迦旃延所造。因之,假如我们承认现存阿毗达磨是由舍利弗或他同时代人所作,则我们必须承认早期阿毗达磨论书於佛在世时已存在,因为舍利弗或他同时代人所作,则我们必须承认早期阿毗达磨论书於佛在世时已存在,因为舍利弗及目犍连於佛之前入灭。但是舍利弗造的《集异门足论》(sangIti-paryaya)用是《长阿含》中《众集经》发展而出。众集经确实是舍利弗所宣讲的。因此,很自然地,后起的《集异门足论》就被归诸於舍利弗,因为它是根据众集经再加补充。严格说,即使现在所谓之早期阿毗达磨雏型始於佛陀的及门弟子,它也是在说一切有部独立之后才演变成当时的形态。如此再经过二百年之后才有中、后期的阿毗达磨。
至於说到《舍利弗阿毗昙论》,龙树的《大智度论》里曾引说舍利弗在佛陀住世时编辑过阿毗达磨论书,因为他了解佛陀之言教。后来犊子部(vAtsIputrIya)将它诵出,以《舍利弗阿毗昙论》之名称传下来。此论包含了其他派别阿毗达磨七论书的纲领,代表了早期发展之中的一个阶段。
以上概述现存之根本阿毗达磨论书。下面将讨论到《说一切有部》之七论,《舍利弗阿毗昙论》,根本阿毗达磨的注释书和纲目书,以及由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经量部》和《譬喻部》dArSTantika的特有阿毗达磨理论,最后再谈到《成实论》,简言之,第二部份就是论及北传阿毗达磨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部份将讨论与南传阿毗达磨七论有关的阿毗达磨文献之历史发展。
五、北传阿毗达磨文献
一、说一切有部与阿毗达磨
以部派佛教之研究阿毗达磨而言,可说阿毗达磨与学术性佛教齐头并进。有些部派对阿毗达磨的发展贡献极大,有些则小。所有北传佛教中,贡献最大者为说一切有部。其阿毗达磨教义对其他部派影响也大。它最具代表性,甚至大乘部派也曾积极和消极地被影响过。
本来,《说一切有部》,如其名称所指,主张“一切有”。从这个主张发展出其合理的理论。所有大乘派别直接或间接地采纳其教义,做为自己深奥理论的前导。此乃其能远播印度内外的理由,它代表了学术部派佛教,奠定大乘之基础。最先,其中心在玛苏拉(mathurA)区,但在阿育王之后移向西北部,特别於迦湿弥罗被视为正统佛教之中心。后来说一切有部的影响更播及中亚、中国和日本。另一方面,它也从缅甸、中南半岛深入南洋群岛(苏门答腊和爪哇)
二、说一切有部的根本阿毗达磨七论
此七论均尚存於中译本,但西藏文译本,则仅存《发智论》,而梵文原本已全散失。七论各有其作者,依中国传统与梵文,西藏译本,对作者之看法不一。兹将七论及其传统认为的作者列举如下:
(1)集异门足论中国——舍利弗梵、西藏——摩诃俱希罗
(2)法蕴足论中国——目犍连梵、西藏——目犍连
(3)施设足论中国——迦旃延梵、西藏——目犍连造
(4)识身足论中、梵、西藏——提婆设摩造
(5)界身足论中国——世友造藏、梵——富楼那造
(6)品类足论中、梵、藏——世友造
(7)发智论中、梵、藏——(迦多衍尼子造)
虽然前三论之作者在中译本梵文和西藏译本中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佛之及门弟子。假如我们相信传统看法,这些论书必是於中印或恒河中流平原一带产生的。中、梵、西藏译本皆同意第四论的作者是提婆设摩。他生於佛陀涅槃后一世纪。这是根据玄奘弟子普光所作的《俱舍论记》里所记载的。据北传佛教传统,阿育王生於佛陀涅槃后一世纪,以时间上说,提婆设摩略早於阿育王。《大唐西域记》第五卷证实提婆投摩在“毗洒迦”首都近郊的一个大寺里写《识身足论》。“毗洒迦”与saketa有关,亦即ayodhya,位於中印度baranasi和舍卫国之间。因此《识身足论》也可能完成於说一切有部向西北印扩展之前。
根据《俱舍论记》的记载,《界身足论》和《品类足论》的作者世友生於佛陀涅槃后第四世初,可能晚阿育王的一百年。《大唐西域记》记载世友於乾达城(gandhAra)区puskauati著《界身足论》和《品类足论》。因此可推此二论书是说一切有部向西北印扩展之后才完成的。据《大唐西域记》第四卷,《发智论》作者迦多衍尼子於佛灭后四百年於linavati西南五百里的tamasavana寺完成《发智论》。tamasavana寺即现在德里delhi附近。《大毗婆沙论》也提到此论成於东方(即中印),而不是西北印。我们可假定大部份的七论成於中印,即在说一切有部盛行於西北印之前。
七论可依其内容及表现的形式分成三期:早期:《法蕴足论》,《施设足论》,《集异门足论》;中期:《识身足论》,《界身足论》;晚期:《品类足论》和《发智论》。
一、早期阿毗达磨:由於前三论皆被归指於佛陀的及门弟子所造,如舍利弗、目犍连、俱希罗,从此事实可推论即使他们非真正作者,起码早期的阿毗达磨也是由这些弟子所行教法发展出来的。
在早期阿毗达磨里,所谓的阿毗达磨意指言教的方法,亦即是解释经典及其系统。所有各类阿毗达磨中,仅早期阿毗达磨与阿含(尼柯耶)有关联。后来的阿毗达磨渐渐脱离经典而发展其自己的教义。起初各部派之主张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是渐渐地分歧而产生教义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很大的不同和矛盾。
《集异门足论》乃是专有名相之论集,以数目排列(从一至十一),其方式完全与《长阿含经》的众集经一样。此论里所举之法数比众集经更多,其意义和解脱更详尽,采用所谓的阿毗达磨式的阐述方式。
《法蕴足论》乃是《阿含》中早期佛教重要教义理论的论集。其讨论在家众之戒律和信仰,如五戒、gatvaro srotapattyanga、gatvaro avetyaprasada以及有关弟子们修行及证道的事项如:四预流支、四证净、四圣种、念住、神道、静虑、正胜、四圣谛(Aryasatya)八正道、四禅、…
《阿毗达磨文献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