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历别六妙门略析(朱封鳌)▪P2

  ..续本文上一页现四谛所尽知之智,亦即“我已知苦,已断集、证灭、修道”的无漏智。无生智是尽知我人已体现四谛,更无体现者之智,即遍知“我已知苦,更无所知之苦”等的无漏智。通过“止”,将心从一切烦恼的系缚中脱却出来,断除再生于迷妄世界的种种业因的境地。此时产生的真如,显现于离障的主观努力的完成中,这就达到了真正的涅槃境界。

  其四是观为妙门。智者说:“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

  天台宗主张止观不二。这里只是为了初修者的方便,才把止和观分开来叙说。这段话可分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智者认为,只有通过修观,才能发起正智,历历分明地照见诸法。例如九想(对于人尸体的丑恶形相作九种观想:青瘀想、脓烂想、虫吃想、膨胀想、血涂想、坏烂想、败坏想、烧想、骨想)、八念(内心存在的忆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十想(无常想、无我想、苦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等。九想和十想,同是修不净观,但九想未得禅定,仍为淫欲所遮覆;十想能除灭淫欲等三毒。而八念,则是修行者修不净等观时,恐因厌患其身,产生忧惧和烦恼,修八念才能去除恐怖和烦恼。第二,修行者由于历历分明地照见诸法,而深入禅定,产生八背舍(舍弃色贪等心的八种定力)、八胜处(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的八种禅定)、十一切处(又称十遍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法遍布一切处的禅定)、九次第定(次第无间所修的九种定)狮子奋迅三昧(一种如狮子戏时能制伏群兽的疾速三昧)、超越三昧(由散心亦可直接入灭尽定。由灭尽定亦可直接出散心的一种三昧)、炼禅(此禅能提炼诸味禅,犹如炼金)、十四变化心(指色界四禅定中的十四种变化)。使得止与观二者合而为一。第三,由于止观合一,产生三明六通(六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其中天眼通、宿命通与漏尽通,称为三明),及得八解脱(即八背舍的定力)、灭受想次第定(四禅天的最高定力),而进入涅槃。也就是说,修行者进入观门,已经达到了声闻(阿罗汉)的境界。

  其五是还为妙门。智者说:“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返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

  这里说的“还”,主要指的是返本还源,进入空、无想、无作的三三昧境界。所谓三三昧,即:(1)空三昧。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2)无相三昧。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3)无愿三昧(亦作无作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力故,得无愿之名。《法华经玄义》中则将三三昧归结为:真谛三昧,破见思垢。俗谛三昧,破恶业垢、尘沙垢。中道三三昧,破无明垢。这样,修道者对三十七道品(进入涅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四谛、十二因缘,均能观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得到了中道正观。显然,进入还门,已是缘觉的境界。

  其六是净为妙门。智者说:“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来清净,即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菩萨依此禅故,得大菩提果。”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修持至净门,二乘(声闻、缘觉)之人,定能证得自性禅(即观心之自性,一切诸法莫非由心,心摄一切)。若是菩萨,就能进入铁轮位(十信位),得九种大禅。所谓九种大禅,指不共外道与二乘,独为菩萨所修的九种禅定。《法华玄义》卷4中曾比较诸禅,称九大禅如醍醐,为出世间上上禅。九者即:(1)自性禅,观心之自性,一切诸法莫非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殊。(2)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3)难禅,指难行之禅。有三种:第一难禅,久习禅定,于诸三昧得心自在,而为哀愍成熟众生,舍第一禅之乐而生欲界;第二难禅,依禅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第三难禅,依禅得无上菩提。(4)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之意。(5)善人禅,摄一切善法,大善根之众生所修。(6)一切行禅,意指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7)除烦恼禅,若修此禅,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8)此世他世乐禅,修此禅定,能令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9)清净净禅,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断尽,可得大菩提清净之果,故名清净;“净”字重复,乃表清净之相亦不可得。这里说的九种大禅,完全是菩萨所达到的境界。

  总之,历别六妙门,是修六种禅法所能达到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数门至净门,其中须经历一番长期曲折的修持过程,才能渐入圣境,直趋佛果。

  

  

《历别六妙门略析(朱封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