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四谛所盡知之智,亦即“我已知苦,已斷集、證滅、修道”的無漏智。無生智是盡知我人已體現四谛,更無體現者之智,即遍知“我已知苦,更無所知之苦”等的無漏智。通過“止”,將心從一切煩惱的系縛中脫卻出來,斷除再生于迷妄世界的種種業因的境地。此時産生的真如,顯現于離障的主觀努力的完成中,這就達到了真正的涅槃境界。
其四是觀爲妙門。智者說:“觀爲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煉禅、十四變化心、叁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天臺宗主張止觀不二。這裏只是爲了初修者的方便,才把止和觀分開來敘說。這段話可分叁個方面來解釋:第一,智者認爲,只有通過修觀,才能發起正智,曆曆分明地照見諸法。例如九想(對于人屍體的醜惡形相作九種觀想:青瘀想、膿爛想、蟲吃想、膨脹想、血塗想、壞爛想、敗壞想、燒想、骨想)、八念(內心存在的憶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十想(無常想、無我想、苦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想)等。九想和十想,同是修不淨觀,但九想未得禅定,仍爲淫欲所遮覆;十想能除滅淫欲等叁毒。而八念,則是修行者修不淨等觀時,恐因厭患其身,産生憂懼和煩惱,修八念才能去除恐怖和煩惱。第二,修行者由于曆曆分明地照見諸法,而深入禅定,産生八背舍(舍棄色貪等心的八種定力)、八勝處(發勝知勝見以舍貪愛的八種禅定)、十一切處(又稱十遍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法遍布一切處的禅定)、九次第定(次第無間所修的九種定)獅子奮迅叁昧(一種如獅子戲時能製伏群獸的疾速叁昧)、超越叁昧(由散心亦可直接入滅盡定。由滅盡定亦可直接出散心的一種叁昧)、煉禅(此禅能提煉諸味禅,猶如煉金)、十四變化心(指色界四禅定中的十四種變化)。使得止與觀二者合而爲一。第叁,由于止觀合一,産生叁明六通(六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其中天眼通、宿命通與漏盡通,稱爲叁明),及得八解脫(即八背舍的定力)、滅受想次第定(四禅天的最高定力),而進入涅槃。也就是說,修行者進入觀門,已經達到了聲聞(阿羅漢)的境界。
其五是還爲妙門。智者說:“還爲妙門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返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
這裏說的“還”,主要指的是返本還源,進入空、無想、無作的叁叁昧境界。所謂叁叁昧,即:(1)空叁昧。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觀諸法爲因緣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2)無相叁昧。一切諸法皆無想念,亦不可見。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叁有爲相之十相,故稱無相。(3)無願叁昧(亦作無作叁昧)。對一切諸法無所願求。非常、苦、因等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應舍之;能緣彼定力故,得無願之名。《法華經玄義》中則將叁叁昧歸結爲:真谛叁昧,破見思垢。俗谛叁昧,破惡業垢、塵沙垢。中道叁叁昧,破無明垢。這樣,修道者對叁十七道品(進入涅槃界的叁十七種修行方法)、四谛、十二因緣,均能觀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得到了中道正觀。顯然,進入還門,已是緣覺的境界。
其六是淨爲妙門。智者說:“淨爲妙門者,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來清淨,即獲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禅。所謂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淨禅。菩薩依此禅故,得大菩提果。”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修持至淨門,二乘(聲聞、緣覺)之人,定能證得自性禅(即觀心之自性,一切諸法莫非由心,心攝一切)。若是菩薩,就能進入鐵輪位(十信位),得九種大禅。所謂九種大禅,指不共外道與二乘,獨爲菩薩所修的九種禅定。《法華玄義》卷4中曾比較諸禅,稱九大禅如醍醐,爲出世間上上禅。九者即:(1)自性禅,觀心之自性,一切諸法莫非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殊。(2)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3)難禅,指難行之禅。有叁種:第一難禅,久習禅定,于諸叁昧得心自在,而爲哀愍成熟衆生,舍第一禅之樂而生欲界;第二難禅,依禅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叁昧;第叁難禅,依禅得無上菩提。(4)一切門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門出之意。(5)善人禅,攝一切善法,大善根之衆生所修。(6)一切行禅,意指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7)除煩惱禅,若修此禅,能除滅衆生種種苦惱。(8)此世他世樂禅,修此禅定,能令衆生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9)清淨淨禅,依此禅定,一切煩惱惑業悉斷盡,可得大菩提清淨之果,故名清淨;“淨”字重複,乃表清淨之相亦不可得。這裏說的九種大禅,完全是菩薩所達到的境界。
總之,曆別六妙門,是修六種禅法所能達到的各種不同的境界。從數門至淨門,其中須經曆一番長期曲折的修持過程,才能漸入聖境,直趨佛果。
《曆別六妙門略析(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