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叁昧闡釋
朱封鳌著
叁昧(梵言Samādhi),譯爲正定,即善心住于一處,寂然不動。在天臺宗止觀實踐的體系中,叁昧共分4種,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它包括般若空觀、法華一乘觀、實相觀、坐禅、念佛和忏悔等各種修行法門,因而被認作是天臺宗的精髓。天臺宗叁祖慧思示寂前,曾對弟子們指出觀修叁昧的重要,說:“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叁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智者紹承慧思的遺願,身體力行。他在《摩诃止觀》的“修大行”中,專門闡述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種叁昧的修行方式,充分表達了天臺止觀的思想。直到示寂前,他還諄諄教誨弟子說:“吾常說四種叁昧是汝明導,教汝舍重擔,教汝降叁毒,教汝治六大,教汝解業縛,教汝破魔軍,教汝調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遠邪濟,教汝出無爲坑,教汝離大悲難。”足見天臺宗祖師們的苦口婆心。
常坐叁昧
常坐叁昧,又稱一行叁昧。它出自《文殊說摩诃般若經》、《文殊師利問經》,指心專于一行而修習的正定。有理、事兩種:理之一行叁昧,指定心觀法界平等一相之叁昧,體證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故于行住坐臥等一切處,能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淨土;事之一行叁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叁昧。
智者《摩诃止觀》介紹常坐叁昧的修持方法是:
方法者,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
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衆,獨則彌善。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諸喧鬧,安一繩床,旁無余座。九十日爲一期,結跏正坐,項脊端直,不動不搖,不萎不倚,以坐自誓,助不拄床,況複屍臥?遊戲住立,除經行、食、便利。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時時相續,無須臾廢。所開者:專坐。所遮者:勿犯。不欺佛,不負心,不诳衆生。
口說默者,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內外障侵,奪正念心,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忏悔,以命自歸。與稱十方佛名,功德正等。……
意止觀者,端坐正念,蠲除惡覺,舍諸亂想,莫雜思維,不取相貌,但專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系緣是止,一念是觀。信一切法,皆是佛法,無前無一,無複際畔,無知者,無說者。若無知無說,則非有非無,非知者非不知者。離此二邊,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法界。(《摩诃止觀》卷2)
開遮,即開與遮。開,許可之意;遮,禁止之意。在戒律中,有些事開許,有些事遮止。說默,指念誦或禅定。具體的做法是:身,居于靜室,結跏正坐,項背端坐,不動不搖,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終日如此。口,通常是緘默不語,一心禅定,但當疲勞之極,或疾病侵困,或睡蓋侵入時,則可專念一佛號,專心一意,以防內外障侵奪正念心。意,端坐正念,驅除惡覺,舍諸亂想,心意集中觀照,專系緣法界,一念法界,谛審中道法界之理,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系緣即是止,一念即是觀。無前無後,無有際畔,無知者無說者,非知者非不知者。使心意離此二邊,住無所住,安處寂滅法界。
常坐叁昧以九十日爲一期限。它是以絕對爲對象的真如觀,觀衆生相如諸佛相,衆生界量如諸佛界量。以此觀法界理,來體解己心,達到證叁谛叁觀的妙境。
常行叁昧
常行叁昧,又稱般舟叁昧。或稱“佛立叁昧”。智者說:“此法出《般舟叁昧經》,翻爲“佛立”。“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叁昧”。”(《摩诃止觀》卷2)
智者《摩诃止觀》介紹常行叁昧的修持方法是:
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鄉裏,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所有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肴、甘果,盥洗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服。惟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須明師,善內外律,能開除妨礙。于所聞叁昧處,如視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當割肌供養師,況複余耶?承事師,如仆奉大家。若于師生惡,求是叁昧,終難得。須外護,如母養子;須同行,如共涉險。須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叁昧不得,終不休息!起大信,無能壞者;起大精進,無能及者;所入智,無能逮者。常與善師從事,終竟叁月,不得念世間想欲,如彈指頃;叁月終竟,不得臥出,如彈指頃;終竟叁月行,不得休息,除坐食左右。爲人說經,不得希望衣食。《婆沙》雲:親近善知識,精通無懈怠,智慧甚堅勞,信力無妄動。
口說默者,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念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爲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惟在阿彌陀佛。
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刹,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衆菩薩中央坐說經。叁月常念佛。雲何念?念叁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摩诃止觀》卷2)
常行叁昧在身、口、意方面的具體做法是:身,專心繞旋行道,每日常行不息。學釋迦在修證佛道過程中的精進不退精神,在未得到無生忍之前,不畏惡因緣,爲成佛道,即使舍棄身命也在所不惜。口,每日常念佛不息。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或唱念俱運,無休息時。意,觀念佛陀的叁十二相,以修空、假、中叁觀爲旨趣,觀想自己亦具有佛的相好。修此叁昧時,若見“佛立”現前,應即以空、假、中叁觀破之。智者在《摩诃止觀》中說:“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爲什麼呢?因爲若說心得,則佛本無心;若說色得,則佛本無色。不能用身口得佛,不能用智慧得佛,一切法本無所有。應當以中道實相爲修行的根本觀境。
半行半坐叁昧
半行半坐叁昧,分方等叁昧和法華叁昧兩種。智者《摩诃止觀》介紹方等叁昧的修持方法是:
若欲修習,神明爲證。先求夢王,若得見一,是許忏悔。于閑靜處,莊嚴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外,作圓壇彩畫,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燃燈,敷高座,請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肴馔,盡心力。須新淨衣鞋履,無新浣故。出入著脫,無令參雜。七日長齋,日叁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意多少。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爲師,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對師說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當以七日爲一期,決不可減。若能更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此。俗人亦許,須辦單縫叁衣,備佛法式也。
口說默者,預誦陀羅尼咒,一篇便利。于初日分,異口同音,叁遍召請叁寶、十佛、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請法,在《國清百錄》中。請竟,燒香運念,叁業供養。供養迄,禮前所請叁寶。禮竟,以志誠心,悲泣雨淚,陳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遲不疾,不高不下。旋咒竟,禮十方佛、方等、十法王子。如是作已,卻坐思維。思維迄,起旋咒。旋咒竟,更卻坐思維。周而複始,終竟七日。其法如是,從第二時,略召請,余悉如常。
意止觀者,經令思維,思維“摩诃袒持陀羅尼”,翻爲“大秘要,遮惡持善”。秘要只是實相中道正空。(《摩诃止觀》卷2)
方等叁昧是依據《大方等陀羅尼經》而立的密教念咒之法。它與前面說的常坐、常行兩種以坐禅念佛爲重點的叁昧內容不同,強調“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反複旋咒思維,行坐交替。思想上則靜修實相觀法與曆事觀法。實相現法是觀實相道的正空,一空一切空爲旨趣。也就是明白自己從真實中來。真實者寂滅相,寂滅相者無有所求。求者亦空,一切虛空分果,亦得皆空。曆事觀法是依托行持中所曆的諸事成就觀法,注重以禮拜忏悔、消滅魔障爲主,時時思維摩诃袒持陀羅尼,以遮惡持善。
法華叁昧出《法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與《妙莊嚴王本事品》。它是以叁七日爲一期的行道誦經,以谛觀實相中道爲旨趣。慧思證悟法華叁昧,認爲這是“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見《法華安樂行義》)的殊勝法門。智者更是大力弘揚,他在《法華叁昧忏儀·勸修》中說:“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如轉輪王髻中明珠,不妄與人。若有行者隨意所需,種種珍寶悉皆具足,法華叁昧亦複如是,能與一切衆生佛法珍寶。”
修法華叁昧,尤重忏悔。坐禅觀行,發願專精,爲令正行叁昧,身心清淨無障。慧思將法華叁昧分爲無相安樂行和有相安樂行兩門。無相安樂行又分正慧離著安樂行、無輕贊毀安樂行、無惱平等安樂行、慈悲接引安樂行4種。它是指內在的修法,如修止觀等,以體達“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之叁昧。有相安樂行是指外在的修法,教人“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故又稱文字有相行。
智者繼承慧思的遺意,在“初入道場具足十法”中,嚴密地組織了一套儀製,將請佛、忏悔、誦經、坐禅等結合在一起,包含了“有相行”和“無相行”兩大法門。他更要求將忏悔提出“無名無相,不可分割”的高度,在《法華叁昧忏儀》中指出:坐禅時應“斂念正觀,破壞罪業”。認爲忏悔的方法應當“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谛寂靜。作是忏悔,名大忏悔。”
法華叁昧的修持,經慧思倡導,智者弘宣,引起天臺宗曆代…
《四種叁昧闡釋(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