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種叁昧闡釋(朱封鳌)▪P2

  ..續本文上一頁宗師的高度重視。以後,唐代湛然作《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加以補充;宋代知禮更著《修忏要旨》,強調忏悔六根之必要性及介紹忏悔之法,使法華叁昧的修持更趨完善。

   非行非坐叁昧

   非行非坐叁昧,又稱“覺意叁昧。”“覺”是照了的意思;“意”指心數。智者說:“行者心數起時,反照觀察,不見動靜、根源、終末、來處、去處,故名覺意。”(《摩诃止觀》卷2)他在《摩诃止觀》介紹非行非坐叁昧的修持方法是:

   覺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識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識有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識非一,故立叁名;非叁,故說一性。

   若知名非名,則性亦非性。非名故不叁,非性故不一;非叁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有,不散故不空;非有故不常,非常故不斷。若不見常、斷,終不見一、異。若觀意者,則攝心、識,一切法亦爾;若破意,無明則壞,余使皆去。

   智者強調修持者的心意識應當一而叁、叁而一。名與性則應視爲不散不合,不有不空,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表明非行非坐叁昧應當建立在“一心叁觀”理論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的修習圓融止觀。

   非行非坐叁昧分爲“約諸經觀”和“約叁性觀”兩方面。前者根據各種經典而修禅,觀察終極真理的實相,故又稱“理觀”;後者依倫理性的善、惡、無記(不善不惡)3種行爲而修的方法,故又稱“事觀”。

   在約諸經觀(即“理觀”)中,主要是依《請觀音經》而定修法。智者在《摩诃止觀》中說:

   于靜處嚴道場,幡蓋香燈,請彌陀像、觀音、勢至二菩薩像,安于西方。設楊枝、淨水,若便利左右。以香塗身,澡浴清淨,著新淨衣。齋日建首,當正向西方,五體投地,禮叁寶、七佛、釋迦、彌陀、叁陀羅尼、二菩薩聖衆。禮已胡跪,燒香散華,至心運想如常法。供養已,端身正心,結跏趺坐,系念數息,十息爲一念。十念成就已,起燒香。爲衆生故,叁遍請上叁寶。請竟,叁稱叁寶名,加稱觀世音。合十指掌誦四行偈竟,又誦叁遍咒,或一遍,或七遍,看時早晚。誦咒竟,披陳忏悔,自憶所犯。發露洗浣已,禮上所請。禮已,一人登高座,若唱、若誦此經文,余人谛聽。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余時如常儀。

   這是修持非行非坐叁昧開始時的禮儀規範,表示修學者對佛菩薩的虔誠信仰。《觀音疏》中將其方法分爲十個方面:一、嚴淨道場;二、作禮;叁、燒香散華;四、系念;五、具楊枝;六、請叁寶;七、誦咒;八、披陳;九、禮拜;十、坐禅。湛然大師在《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中認爲:“今文十意,事理亦足,次第少別。”其具體辦法,詳見于《國清百錄》。

   約叁性觀(即“事觀”)是一種對人性的觀察,對身、口、意方面已無嚴格的儀規,但行者必須是通曉四威儀及一切事,從隨心所向的善、惡而習止觀,以六根對六塵的念念生起,用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四種推檢方法,契入一心叁觀。智者在《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覺意叁昧》,特別強調反觀心源的重要性。他說:“行者爲破虛妄顛倒,及隨緣境時,即當反觀。反觀心意識根源。谛觀心時,不見住止及與生滅一切法相。若心無住處生滅諸相,當知此心則不可得。尚不得心,況心數法。若無心數,一切諸法竟何所依?”因爲宇宙一切物質世界,包括五蘊色身,都是依本不生滅的性體妄動而生起的。緣起性空,世間一切色相皆無自性,原是清淨本然。由于我人無始以來,一念妄動,迷背了本性,遂出現了六識妄心,與本性相即相背的現象,從而形成妄幻色相身。行者若悟徹了這一真理,要返妄歸真,回是到本性上去,就必須反觀心源,破虛妄顛倒想。而反觀心意識根源,必須由正定,達到心無住處生滅諸相,即不得心與心數,使一切諸法無所依憑。只有如此反觀心源,才能進入心法無礙的畢竟空寂境地。

   爲了反觀心源,智者在《覺意叁昧·明心相》中指出用四種心相作觀境。這四種心相即:“一者未念,二者欲念,叁者念,四者念已。”未念,名心未起緣境;欲念,名心欲念緣境;念,名緣境心滿住;念已,名緣境心滿足已謝滅。有人認爲:觀欲念、念二種心相,使之驅惡向善,已經達到目的;未念即是心未起,無心相可分別;念已是念已滅,與無念無異,爲什麼兩者還要作爲觀境?智者解釋說:“未念雖未起,而非畢竟無心。”譬如一個人有做這件事的心念,但尚未遇到因緣,所以未做。所以未念並不等于沒有欲念。未念是心未起,不能看作畢竟是無心。同樣,認爲念已是心相已滅,故不可觀,也是不對的。智者指出:“念已,雖滅亦可觀察。”譬如一個人做完了一件事,不能說心相已經完畢。如果已經完畢,以後碰到同類的事,爲何心相又會産生?所以,若念已即無心相,便是斷見。實際上“念已雖滅,亦可得觀。”足見智者止觀學說在谛觀心相方面的圓滿無礙。

   非行非坐叁昧,是叁昧中的高級階段,是事理雙觀兼通的實踐法,不限修持日數。它將作爲意識實際的正因佛性,與反照心源的了因佛性結合在一起,以統攝方法,使行者能依智慧觀照心性,了知妄惑的淵源,洞悉一切法的實相。如以智慧燈,破無明暗,了知“般若爲法界,遍攝一切,亦不須余法;余法爲法界,亦攝一切,亦不須般若。般若即諸法,諸法即般若,無二無別”(《摩诃止觀》卷2)。

  

《四種叁昧闡釋(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