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忏法修持(朱封鳌)

  天臺忏法修持

  朱封鳌著

   事忏與理忏

   佛教有忏悔的優良傳統。所謂忏悔,即是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忏,爲梵語ksama(忏摩)的略稱,是“忍”的意思,即請求他人容忍自己所犯的過失;悔,是追悔、悔過的意思,即追悔過去自己犯下的罪過,在佛、菩薩、師長、大衆前告白道歉,希望能夠滅罪。

   早在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便令其行忏悔,或悔過。並且每隔半月,行一次布薩:各人在佛前敘說自己半月來所犯的過失事,對衆忏悔。每年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定爲“自咨日”,在佛前當衆敘說自己一年來所犯的過失。戒律條文中也規定如何處治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過罪)。足見忏悔在佛教教團中的重要性。

   天臺宗對于忏悔十分重視。智者大師曾撰《法華叁昧忏儀》、《請觀音經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方等叁昧行法》等,提倡修忏與止觀並重。到了宋代,天臺巨匠四明知禮、慈雲遵式、東湖志磐等,皆遵照智者的教導,認爲禮忏是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故專務忏儀。其中,知禮曾長期修法華忏法、金光明忏法、彌陀忏法、請觀音忏法、大悲忏等,著有《金光明最勝忏儀》、《大悲忏儀》、《修忏要旨》等。遵式修忏最下功夫,被稱爲“慈雲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志磐撰《水陸道場儀軌》等。南宗天臺宗高僧若讷,多次被宋孝宗延請入宮,宣說金光明忏法等。一時天臺忏法盛行于世。

   智者在《摩诃止觀》卷2中,將忏悔分爲事忏和理忏。用禮拜、贊歎、誦經等方法所行的忏悔,稱爲事儀,又稱隨事分別忏悔;而以觀察實相之理來達到滅罪的忏悔,稱爲理忏,又稱觀實相忏悔。《金光明經文句記》卷3中,又將此說細分爲叁種,即:作法忏、取相忏、實相忏。前兩種屬事忏,後一種屬理忏。茲將3種忏法闡釋如下:

   (1)作法忏:依戒律中規定的方式進行忏悔。比如布薩,意譯爲長淨、長養,或稱說戒。按戒律規定,同住的比丘每隔半月集會一處,或齊集布薩堂(說法堂),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波羅提本叉戒本。然後每人反省過去半月內的行爲是否合乎戒本?每人把半月以來做了哪些不應該做的事一一說出,作自我批評,求得大家的原諒,達到消除業力的目的。僧團的這種忏悔,有一套很嚴格的規定。根據自新者所犯的過錯大小、多少來看,看他犯的是哪一種罪,他必須對著多少人的面前講,如有的要對10個人忏悔,有的要對20個人,甚至更多人的面前去忏悔。僧團規定,每隔半個月,比丘要作一次這樣的忏悔。使比丘都能長住在淨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至于在家居士則在六齋日受持八齋戒,也稱布薩,同樣能增長善法。上述兩種布薩,都叫作法忏。

   (2)取相忏:又稱取相忏悔、觀相忏悔。“取相”兩字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妄取諸法之相;一是指感取佛、菩薩的瑞相。取相忏,是取“感取瑞相”的意思。這種忏法是入禅定清心,持忏悔的想念,以期感取佛、菩薩的奇瑞,而消滅煩惱性罪。若能感得一瑞相,便可滅除一罪業。所謂瑞相,包括産生清涼風、微妙香、光明、寶樓閣、佛的顯現等等。另外,比丘或居士通過拜忏,如拜水忏或梁皇忏之後,心裏感到清淨、安樂、輕松,將罪業的包袱完全放下,這當然也是取相忏。但是,應當記住,忏悔本身是爲自己,而不是爲別人。現在社會上有的人,專替別人忏悔,以此來獲取錢財。這完全是違背古代祖師製定忏悔的本意,這樣做的人,往往會使自己增加罪業。

   (3)實相忏:即觀察實相的忏法。觀罪業本空,罪業也是因緣所生,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罪。實相忏從觀空著手,是一種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如果能體會罪業的實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業也就消失。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達不到。有的還錯以爲觀罪業本空,我造罪業多少並無所謂,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繼續造罪。其結果當然是咎由自取,自食苦果。所以一般人還是先從作法忏、取相忏下手,誠心忏悔自己從前所犯的罪業,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然後再修實相忏。

   智者在《摩诃止觀》卷4上還指出衆生造惡的原因,是由于衆生隨順叁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輪轉于迷界。如衆生起惑造業,隨順生死之流,違背涅槃之道,這就是流轉生死的因果。具體地說,便是所謂“順流十心”:(1)無明昏暗心,指衆生內心被無明所迷惑,妄計人我執,起顛倒妄想,廣造衆業,因而流轉生死。(2)外順惡友心,指衆生因內具煩惱,外被壞的朋友迷惑而失去正當行爲之心。(3)無隨喜心,指對他人好的行爲不能隨喜。(4)縱恣叁業心,指任意造身口意叁業罪。(5)遍一切處起惡心,指衆生所造惡事雖不廣,但做惡事的思想卻遍布一切處。(6)常念惡事心,指衆生總是滋生惡心,幹惡事,日夜不絕。(7)覆藏罪心,指總是掩飾自己的罪過,無改悔之心。(8)不畏惡道心,指愚魯無知,不怕趣叁惡道。(9)無慚無愧心,指造許多惡業,而無慚愧之心。(10)一闡提心,指否定一切因果的道理。

   由于上述“順流十心”而顛倒造惡,積聚惡業,故流轉生死。修忏應當以“逆流十心”對治這些過失。在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逐漸進入覺悟的境界。也就是說,由于自己無始以來,起造惡業,隨順生死之流,而難以超脫輪回,因此應以逆流之心對治。智者舉出“逆流十心”是:(1)正信因果心,修行的人應當先正信因果,深信善惡果報而不生疑惑,用此心破除順流十心的“撥無因果心”。(2)自愧剋責心,修行的人剋責自己,在過去因無羞恥心而做了壞事,用此心破除“無慚愧心”。(3)怖畏惡道心,修行的人應當自念人命無常,苦海悠深,因此懇切忏悔而不惜身命,用此心破除“不畏惡道心”。(4)發露瑕疵心,修行的人不可隱瞞自己的一切過失,常常發露忏悔,用此心破除“覆過之心”。(5)斷相續心,修行的人應當斷絕惡行、惡念頭而永不再做、再想,用此心破除“惡念相續心”。(6)發菩提心,修行的人應當廣發普濟之心,遍滿虛空界,以利益他人,用此心破除遍布的惡心。(7)修功補過心,修行的人應當經常自警自勵,斷絕惡行,奉行衆善,用此心破除身、口、意叁業造罪之心。(8)守護正法心,修行的人應當守護正法,增廣隨善、方便之心,用此心破除“見善不隨喜心”。(9)念十方佛心,修行的人應當常念十方佛的大福慧,一定能救拔、導引自己,用此心破除“隨順惡友心”。(10)觀罪性空心,修行的人應當了達我心本空,罪性無依,用此心破除“無明昏暗心”。總之,修忏者應當用逆流十心,徹底破除順流之心,如“逆水行舟”,當然是十分艱苦的。但只要意志堅定,持之以恒,甚至不惜身命,肯定能修成正果。

  法華叁昧忏法

   在天臺諸忏法中,從事儀和理觀均最爲殊勝的,要推法華叁昧忏。它是以忏法進行叁昧。知禮大師在《修忏要旨》中認爲它是修圓頓止觀的一大妙法。被稱爲“忏主”的遵式大師,稱贊它:“啓迪後學,爲時所宗;破障壞魔,入佛境界;與夫文殊、普賢並驅寶辂,遊方至極者,實惟斯漸矣。”(《法華叁昧忏儀勘定元本序》)就是說,按法華叁昧忏儀的做法長期堅持修持,不但能破除自己的障道之罪,摧毀魔行,還能進入佛的境界,與文殊、普賢二菩薩同起同坐,並駕齊驅,具足一切諸佛的自在功德。

   修法華叁昧忏,大致可分以下3個步驟:

   第一,修忏前的准備。

   首先是衣飾整潔,身心清淨。智者說:“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初修法華忏的人,應當修“法前方便”。在頭一個七日中,先自行調伏其心,停止做其他雜事。接著,供養叁寶,莊嚴道場,穿上幹幹淨淨的衣服,認真反省自己以前所有惡業,産生重慚愧的思想,禮佛、忏悔、行道、誦經、坐禅、觀行。爲正修法華叁昧忏作准備。

  其次,修忏者初入道場時,就應下決心不惜身命,一心精進。具體可分事中修一心和理中修一心。事中修一心精進,是指修忏者初入道場,就應這樣想:我在這叁七日(21天)中,若禮佛時,則一心禮佛,心不他想。這樣做,就是事中修一心精進法。理中修一心精進,是指修忏者初入道場,就應這樣想:我從今日直至叁七日滿,中間自己所作的事,常自照了,所作的心,心性不二。例如禮佛時心性不生不滅,就能領會到一切所作種種之事,心性都不生不滅。這樣反觀時,見一切心皆同一心,因爲心性從本以來同爲一相。修忏者能夠這樣反觀心源,心心相續。滿叁七日能修到不得心相,心性不二。這是理中修一心精進法。

   第二,正修的方法。

   進入忏場,應當具足十法:一、嚴淨道場;二、淨身;叁、叁業供養;四、奉請叁寶;五、贊歎叁寶;六、禮佛;七、忏悔;八、行道旋繞;九、誦法華經;十、思惟一實境界。其具體做法是:

   首先嚴淨道場。在閑靜的地方,整修一間房子作爲修忏用的道場。另在道場附近安置一室,作爲坐禅之用。在道場敷設高座,安置《法華經》一部,四周安放旙蓋及各種供養佛菩薩用具。在入道場那天,一早掃淨地面,用香湯灌灑在香泥地上。點燃各種香油燈,散各種花,燒各種名香,供養叁寶。盡心盡意使道場嚴淨。爲什麼呢?因爲修忏者敬重叁寶,超過叁界。現在欲奉請供養,豈可輕心!若不能費資供養,則非但不能招賢感聖,反而有重罪,法華叁昧當然也不能修成。

   第二、淨身。入道場時,應當以香湯沐浴,換上清潔的新衣服,或新染製的衣。若沒有,則取平時所穿的最好的衣服,作爲入道場衣。修忏完畢出道場後,再脫去淨衣,洗浴後,穿上原先的衣服。

   第叁,叁業供養。其方式是:初入道場,到法…

《天臺忏法修持(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