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忏法修持
朱封鳌著
事忏与理忏
佛教有忏悔的优良传统。所谓忏悔,即是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的略称,是“忍”的意思,即请求他人容忍自己所犯的过失;悔,是追悔、悔过的意思,即追悔过去自己犯下的罪过,在佛、菩萨、师长、大众前告白道歉,希望能够灭罪。
早在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便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并且每隔半月,行一次布萨:各人在佛前叙说自己半月来所犯的过失事,对众忏悔。每年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定为“自咨日”,在佛前当众叙说自己一年来所犯的过失。戒律条文中也规定如何处治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足见忏悔在佛教教团中的重要性。
天台宗对于忏悔十分重视。智者大师曾撰《法华三昧忏仪》、《请观音经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方等三昧行法》等,提倡修忏与止观并重。到了宋代,天台巨匠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皆遵照智者的教导,认为礼忏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故专务忏仪。其中,知礼曾长期修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弥陀忏法、请观音忏法、大悲忏等,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等。遵式修忏最下功夫,被称为“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志磐撰《水陆道场仪轨》等。南宗天台宗高僧若讷,多次被宋孝宗延请入宫,宣说金光明忏法等。一时天台忏法盛行于世。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2中,将忏悔分为事忏和理忏。用礼拜、赞叹、诵经等方法所行的忏悔,称为事仪,又称随事分别忏悔;而以观察实相之理来达到灭罪的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实相忏悔。《金光明经文句记》卷3中,又将此说细分为三种,即: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前两种属事忏,后一种属理忏。兹将3种忏法阐释如下:
(1)作法忏:依戒律中规定的方式进行忏悔。比如布萨,意译为长净、长养,或称说戒。按戒律规定,同住的比丘每隔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说法堂),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本叉戒本。然后每人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本?每人把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目的。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自新者所犯的过错大小、多少来看,看他犯的是哪一种罪,他必须对着多少人的面前讲,如有的要对10个人忏悔,有的要对20个人,甚至更多人的面前去忏悔。僧团规定,每隔半个月,比丘要作一次这样的忏悔。使比丘都能长住在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至于在家居士则在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也称布萨,同样能增长善法。上述两种布萨,都叫作法忏。
(2)取相忏:又称取相忏悔、观相忏悔。“取相”两字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妄取诸法之相;一是指感取佛、菩萨的瑞相。取相忏,是取“感取瑞相”的意思。这种忏法是入禅定清心,持忏悔的想念,以期感取佛、菩萨的奇瑞,而消灭烦恼性罪。若能感得一瑞相,便可灭除一罪业。所谓瑞相,包括产生清凉风、微妙香、光明、宝楼阁、佛的显现等等。另外,比丘或居士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或梁皇忏之后,心里感到清净、安乐、轻松,将罪业的包袱完全放下,这当然也是取相忏。但是,应当记住,忏悔本身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现在社会上有的人,专替别人忏悔,以此来获取钱财。这完全是违背古代祖师制定忏悔的本意,这样做的人,往往会使自己增加罪业。
(3)实相忏:即观察实相的忏法。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有的还错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并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继续造罪。其结果当然是咎由自取,自食苦果。所以一般人还是先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然后再修实相忏。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4上还指出众生造恶的原因,是由于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轮转于迷界。如众生起惑造业,随顺生死之流,违背涅槃之道,这就是流转生死的因果。具体地说,便是所谓“顺流十心”:(1)无明昏暗心,指众生内心被无明所迷惑,妄计人我执,起颠倒妄想,广造众业,因而流转生死。(2)外顺恶友心,指众生因内具烦恼,外被坏的朋友迷惑而失去正当行为之心。(3)无随喜心,指对他人好的行为不能随喜。(4)纵恣三业心,指任意造身口意三业罪。(5)遍一切处起恶心,指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但做恶事的思想却遍布一切处。(6)常念恶事心,指众生总是滋生恶心,干恶事,日夜不绝。(7)覆藏罪心,指总是掩饰自己的罪过,无改悔之心。(8)不畏恶道心,指愚鲁无知,不怕趣三恶道。(9)无惭无愧心,指造许多恶业,而无惭愧之心。(10)一阐提心,指否定一切因果的道理。
由于上述“顺流十心”而颠倒造恶,积聚恶业,故流转生死。修忏应当以“逆流十心”对治这些过失。在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逐渐进入觉悟的境界。也就是说,由于自己无始以来,起造恶业,随顺生死之流,而难以超脱轮回,因此应以逆流之心对治。智者举出“逆流十心”是:(1)正信因果心,修行的人应当先正信因果,深信善恶果报而不生疑惑,用此心破除顺流十心的“拨无因果心”。(2)自愧剋责心,修行的人剋责自己,在过去因无羞耻心而做了坏事,用此心破除“无惭愧心”。(3)怖畏恶道心,修行的人应当自念人命无常,苦海悠深,因此恳切忏悔而不惜身命,用此心破除“不畏恶道心”。(4)发露瑕疵心,修行的人不可隐瞒自己的一切过失,常常发露忏悔,用此心破除“覆过之心”。(5)断相续心,修行的人应当断绝恶行、恶念头而永不再做、再想,用此心破除“恶念相续心”。(6)发菩提心,修行的人应当广发普济之心,遍满虚空界,以利益他人,用此心破除遍布的恶心。(7)修功补过心,修行的人应当经常自警自励,断绝恶行,奉行众善,用此心破除身、口、意三业造罪之心。(8)守护正法心,修行的人应当守护正法,增广随善、方便之心,用此心破除“见善不随喜心”。(9)念十方佛心,修行的人应当常念十方佛的大福慧,一定能救拔、导引自己,用此心破除“随顺恶友心”。(10)观罪性空心,修行的人应当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用此心破除“无明昏暗心”。总之,修忏者应当用逆流十心,彻底破除顺流之心,如“逆水行舟”,当然是十分艰苦的。但只要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甚至不惜身命,肯定能修成正果。
法华三昧忏法
在天台诸忏法中,从事仪和理观均最为殊胜的,要推法华三昧忏。它是以忏法进行三昧。知礼大师在《修忏要旨》中认为它是修圆顿止观的一大妙法。被称为“忏主”的遵式大师,称赞它:“启迪后学,为时所宗;破障坏魔,入佛境界;与夫文殊、普贤并驱宝辂,游方至极者,实惟斯渐矣。”(《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就是说,按法华三昧忏仪的做法长期坚持修持,不但能破除自己的障道之罪,摧毁魔行,还能进入佛的境界,与文殊、普贤二菩萨同起同坐,并驾齐驱,具足一切诸佛的自在功德。
修法华三昧忏,大致可分以下3个步骤:
第一,修忏前的准备。
首先是衣饰整洁,身心清净。智者说:“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初修法华忏的人,应当修“法前方便”。在头一个七日中,先自行调伏其心,停止做其他杂事。接着,供养三宝,庄严道场,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认真反省自己以前所有恶业,产生重惭愧的思想,礼佛、忏悔、行道、诵经、坐禅、观行。为正修法华三昧忏作准备。
其次,修忏者初入道场时,就应下决心不惜身命,一心精进。具体可分事中修一心和理中修一心。事中修一心精进,是指修忏者初入道场,就应这样想:我在这三七日(21天)中,若礼佛时,则一心礼佛,心不他想。这样做,就是事中修一心精进法。理中修一心精进,是指修忏者初入道场,就应这样想:我从今日直至三七日满,中间自己所作的事,常自照了,所作的心,心性不二。例如礼佛时心性不生不灭,就能领会到一切所作种种之事,心性都不生不灭。这样反观时,见一切心皆同一心,因为心性从本以来同为一相。修忏者能够这样反观心源,心心相续。满三七日能修到不得心相,心性不二。这是理中修一心精进法。
第二,正修的方法。
进入忏场,应当具足十法: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佛;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法华经;十、思惟一实境界。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严净道场。在闲静的地方,整修一间房子作为修忏用的道场。另在道场附近安置一室,作为坐禅之用。在道场敷设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四周安放旙盖及各种供养佛菩萨用具。在入道场那天,一早扫净地面,用香汤灌洒在香泥地上。点燃各种香油灯,散各种花,烧各种名香,供养三宝。尽心尽意使道场严净。为什么呢?因为修忏者敬重三宝,超过三界。现在欲奉请供养,岂可轻心!若不能费资供养,则非但不能招贤感圣,反而有重罪,法华三昧当然也不能修成。
第二、净身。入道场时,应当以香汤沐浴,换上清洁的新衣服,或新染制的衣。若没有,则取平时所穿的最好的衣服,作为入道场衣。修忏完毕出道场后,再脱去净衣,洗浴后,穿上原先的衣服。
第三,三业供养。其方式是:初入道场,到法…
《天台忏法修持(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