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忏法修持(朱封鳌)▪P2

  ..續本文上一頁座前,先敷尼師壇(坐具)正身倚立,慈念一切衆生都應救度;次當生慚愧心,因宿世多業無法自度度人,以無限同情心,懇切祈求如來。知十方虛空充滿叁寶,影現道場。于是,手執香爐,燒衆名香,散種種花,供養叁寶。接著,五體投地,口中唱言:“一切恭敬一心敬禮十方常住佛!”“一心敬禮十方常住法!”“一心敬禮十方常住僧!”叁拜叁起立,然後端身正意唱道:“嚴持香華,如法供養,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佛經法,並菩薩、聲聞、緣覺衆,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事!”接著瞑目作想:這些香花在念念中,遍至十方一切佛土,化爲種種衆寶,莊嚴諸臺樓觀。上妙諸色,作種種伎樂;上妙音聲歌呗贊歎,作種種□檀、沈水;上妙諸香,作種種肴膳、湯藥;上妙衆味,作種種衣服、璎珞,流泉浴池;上妙諸觸,作衆禅定、智慧、清淨,實相無量;上妙法門,悉皆充滿法界,以爲佛事,供養十方叁世諸佛,一切叁寶。願叁寶攝受,並熏陶一切衆生,發菩提心。願六道衆生,均入我供養法界海中。還應明白這些供養,均從心而生,無有自性,心不存執著。這樣想畢,即五體投地唱言:“供養已一切恭敬!”

   第四,奉請叁寶。行者修叁業供養完畢,接著,燒香散花,一心正念,用虔誠之心奉請叁寶,運心正對所請,口稱名字,一一如法奉請,心不得散亂和輕慢。口稱:“一心奉請南無釋迦牟尼佛!”隨心想念釋迦從耆阇崛山在大衆圍繞中來到道場,受我奉請,殷勤供養。“一心奉請南無過去多寶師尊!”即應心想多寶佛塔從地下湧出,影現道場,受我供養。“一心奉請南無釋迦牟尼十方諸佛!”即應心想分身諸佛,悉皆雲集,在寶樹下受我供養。“一心奉請南無妙法蓮華經中一切諸佛!”即應心想過去日月燈明佛等,現在淨華宿王智佛,未來華光佛等,悉皆現前,受我供養。“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佛!”即應心想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諸佛身金黃色,相好具足,放大光明,與諸大衆前後圍繞,來到道場,受我供養。“一心奉請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心想甚深秘密法藏,悉現于前,受我供養。“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常住法!”即應心想十方一切諸佛,所有法藏,悉現道場中,受我供養。接著,還就一一奉請《法華經》中所說的每位菩薩及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悉皆慈悲,受我奉請,來到道場,受我忏悔。使我所行一定能破諸罪障。

   第五,贊歎叁寶。行者在奉請叁寶以後,即當五體投地,正身威儀,一心倚立,面向法座,燒香散花,心念叁寶微妙功德,口中宣偈贊歎道:“容顔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複還親觐。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憫衆生者,我等今敬禮!”以此歎佛功德,修行大乘無上善根,奉福上界天龍八部、大梵天王、叁十叁天,閻羅五道六齋八王及此土神祇僧伽蘭內護正法者,並願萬民和十方信施、法界衆生借此善根,同會無生,成一切種智。贊歎時應知身、口、意叁業充滿法界,贊歎叁寶無生無滅,無有自性。

   第六,禮佛。行者贊歎完畢,應當一心正身威儀,依次禮佛。禮佛時應當隨心想:此佛法身猶如虛空,目前受我禮拜的,是他的應身現形。每一位佛都是這樣。禮時用心不可散亂。另外,禮佛之時,應知身心空寂,無有禮佛之相;也應知此身雖然如幻不實,但並非不影現,法界一一佛前,皆有此身。因此,禮佛時要十分虔誠。叁七日內,六時禮佛不停。口念:“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心敬禮過去多寶佛!”“一心敬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以及敬禮《法華經》中所說的諸佛、諸菩薩等。最後敬禮普賢菩薩摩诃薩。叁唱此菩薩名。這是法華忏悔主。行者應當誠心對此菩薩胡跪說罪忏悔、發願等。其余諸佛菩薩皆作證明。叁七日中都是如此。

   第七,忏悔。忏悔指忏悔六根。行者禮佛完畢,即于法座前正身威儀,燒香散花,存想叁寶,充滿虛空。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無數莊嚴眷屬圍繞,如在目前。一心一意爲衆生行忏悔法。以重慚愧之心發露無量劫來以至此生,自己及一切衆生,由六根造各種惡業。從今開始,直至盡未來際,決不再造一切惡業。應知業性雖空,果報不失。若造惡不止,皆是顛倒因緣,自食果苦。因此,行者因知空故生大慚愧,燒香散花,發露忏悔。

   首先忏悔眼根。行者一心胡跪,正身威儀,燒香散花,心念改悔:我與衆生的眼根,從昔以來,性常空寂,只因顛倒因緣,起諸得罪。口中即輕輕念道:

   “至心忏悔:比丘某甲與一切法界衆生,從無量世來,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我眼,爲恩愛奴。故色使我經曆叁界,爲此弊使盲無所見。眼根不善,傷害我多。十方諸佛,常在不滅。我濁惡眼障故不見。今誦大乘方等經典,歸向普賢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花,說眼過罪,不敢覆藏。諸佛菩薩慧眼法水願與洗除。以是因緣令我與一切衆生眼根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忏悔完畢,禮叁寶,五體投地。接著忏悔耳、鼻、舌、身、意諸根從無量世來所造的惡業,並表忏悔之心。其方式和忏語,大致相似。忏悔完畢,應行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

   勸請的方式是:一心胡跪,正身威儀。燒香散花,一心作念,請佛菩薩說法度衆生,口念:“我比丘某甲至心勸請十方法界無量佛,唯願久住轉***。含靈抱識還清淨,然後如來歸常住。”勸請完畢,禮叁寶。念畢,五體投地。

   隨喜的方式同上,口念:“我比丘某甲至心隨喜,諸佛菩薩諸功德。凡夫靜亂有相善,漏與無漏一切業,比丘某甲鹹隨喜。”隨喜完畢,禮叁寶。

   回向的方式同上,口念:“我比丘某甲至心回向叁業所修一切善,供養十方恒沙佛,虛空法界盡未來,願回此福求佛道。”回向完畢,禮叁寶。

   發願的方式同上,口念:“我比丘某甲至心發願,願命終時神不亂,正念直往生安養,而奉彌陀值衆聖,修行十地勝常樂。”發願完畢,禮叁寶。

   第八,行道。行者禮佛完畢,一心正身威儀,右繞法座,燒香散花,安詳徐步,心念叁寶,依次叁遍稱:“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南無釋迦牟尼分身佛!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稱諸佛菩薩名字後,即當誦經(誦經的方法見後)。行者非但覺得誦經音聲性空,還應知身心如雲如影,舉足下足,心無所得,不住行相。更應知此身影現十方,充滿法界,無不普現,圍繞諸佛。這樣旋繞叁匝,或七匝,或二十一匝,直至一百匝,沒有定數,量力而行。行道將畢,應如前稱叁寶名字,燒香散花,正念唱契呗(契合于曲的梵呗)。唱畢,至原禮佛處,一心正念,口稱:“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念畢作禮。又稱:“自歸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念畢,作禮。又稱:“自歸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和合,和南聖衆!”念畢,作禮。

   第九,明誦經方法。行者在稱念諸佛菩薩的名字完畢後,便應一心正念誦《法華經》。誦法有二種:一是具足誦。行者原本非常熟悉《法華經》的,在修忏行法前方便時,已誦《法華經》一部,入道場後,可繼續誦一品、二品或一卷。行道完畢,即止誦經,稱諸佛菩薩名。然後回原處坐。若思想上還不能入***禅,亦可再誦此經,多少隨己斟酌。修法華叁昧忏,重在坐禅。若行者本不習坐,但欲誦經忏悔,可在行坐之中偏重于持誦,亦不乖行法。二是不具足誦。指行者本未曾習誦《法華經》,今爲行叁昧故,誦《安樂行》一品。在旋繞時,誦此品一遍二遍叁遍,隨意多少。若兼誦《法華》各品亦可,但不得誦其他經典。

   誦經時,應當文句分明,聲音宏亮,不快不慢。思想全系于經中文句,不得誦錯。使法音充滿法界,供養叁寶,普施衆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第十,明坐禅實相正觀方法。行道誦經完畢,即回繩床中整衣端身正坐,閉眼合口,調和氣息,放下身心,然後斂念正觀,破除罪業。所謂正觀,即是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做到“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智者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無名無相不可分別。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既不得所觀,亦不存能觀。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人,是故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智者認爲這種忏悔,名大忏悔,因爲“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起。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空”。這樣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叁毒妄想,極重罪業,而覺亦無所破,做到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細微陰界。這樣,能與叁昧相應。行者憑著叁昧之力,能見普賢及十方佛紛紛前來摩頂說法。一切法門都是現在一念心中,不一不異,無有障礙。淨心與虛空一樣,廣博浩瀚。這就進入了觀心實相叁昧。

   以上十法,行者從初入道場時起,應一一具修。應當注意的是,行者在叁七日中修忏悔時,或行或坐或住或出入,一舉一動,都應心心存念叁寶,觀心性空,絕不能想念五欲塵事,生邪念心,以及與外人言語論議,放逸談笑,視色聽聲等等,以免煩雜念生起,有乖“四安樂行”中所說。若能心心相續,不離實相,不惜身命,爲一切衆生行忏悔法,才稱得上“一心精進”修持法華叁昧。

   第叁,修法華叁昧所得的戒根淨相。

   行者若能在叁七日中一心精進,修法華叁昧。在叁七日中或滿叁七日後,有叁種不同證相:一、下根行者的證相:在叁七日中間或滿叁七日後,獲得戒根清淨,可分爲叁品:①下品行者,能得各種靈異好夢,或覺六根明淨,四大輕利,臉色清淨,身有氣力,道心勇發。此名下品知戒根漸淨相。②中品行者,在叁七日中或叁七日滿後,在行道時,或坐禅中,忽見種種靈瑞,光華淨色,異妙香氣,以及善聲稱贊。見到這種種瑞相後,身心慶悅,得法喜樂,無諸惡相。此名中品知戒根淨相。③上品行者,在叁七日中或叁七日滿,在行道或坐禅中,雖不證種種法門,但身心安樂寂靜,在靜心中,自見其身戒清淨相,見身著淨法服,威嚴齊整,身相端嚴,在清淨衆中,自見善業之相,了了分明,信心開發,心得法喜,無有怖畏,在定心中見到諸善業相。此名上品戒根淨相。上述叁品都屬于下根行者的證相,在修法華叁昧中,戒根漸得清淨。若是罪重難滅的人,在修持時見諸罪相,如見無頭無手怪物,或見深坑濁水,猛火臭穢,種種諸惡境界。見後生怖畏心,則應重重忏悔自己的罪業,日夜不停,以後也會逐漸達到戒根清淨的證相的。

   二、中根行者的證相:中根行者精心修法華叁昧,能得定根清淨,也可分爲叁品:①下品行者,在坐禅時,忽覺身心澄靜,發諸禅定。身心空寂,身中諸觸,次第而發,覺觀分明,喜樂一心,默然寂靜,或對衆生發慈悲喜舍之心,或見佛相好莊嚴,善心開發,入諸叁昧。能發上述種種定力,此名下品定根清淨相。②中品行者,在坐禅時,身心安定,覺出入息,長短細微,能在遍身毛孔中進出無礙,因此見自身叁十六物(包括外具十二:發、毛、指甲、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了了分明,發諸喜樂,入種種禅定,或見身體內外諸不淨物,白骨狼藉,或見白骨皎潔分明,厭離世間,因而發諸禅定,身心快樂,寂然正受。或因諸法而生慈悲喜舍,或因諸佛微妙智慧,種種功德而生叁昧。上述種種諸定開發,此名中品定根清淨相。③上品行者,在坐禅中身心安靜,心緣世間陰入界法,即覺無常苦空,身受心法,悉皆不實。十二因緣,虛假無主,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猶如虛空。身心寂然,與空、無相、無願相應,而生種種諸深禅定,微妙快樂,寂靜無爲,厭離世間,憫念一切,無複煩惱及諸惡法。此名上品定根淨相。

   叁、上根行者的證相:上根行者精心修法華叁昧,能得慧根清淨,也可分爲叁品:①下品行者,叁七日中或叁七日滿,在行坐之中,入諸禅定,忽覺身心如雲如影,夢幻不實,因而覺心內發,智慧分明,了達諸法,方便巧說,無有障礙。通達十二部經,隨義解釋,難問無滯,說法無盡。此名下品慧根淨相。②中品行者,在行坐誦念之中,身心寂然,猶如虛空,入諸禅定。在正慧中,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衆圍繞一起,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出現人前。行者以見普賢菩薩故,即得叁昧陀羅尼,名爲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旋陀羅尼。所謂陀羅尼,即是大智慧。因爲得到這種種大智慧,諸佛所說,一聞不忘,通達無礙。在一句中通達一切義。如虛空中風,得到上述種種智慧法門,此名中品慧根樂善好淨相。③上品行者在行坐誦念之中,身心豁然清淨,入深禅定,覺慧分明,心不動搖。在禅定中得見普賢菩薩、釋迦、多寶、分身世尊及十方佛。得無礙大陀羅尼,獲六根清淨,普現色身,開佛智慧,入菩薩位。此名上品慧根樂善好淨相。

   行者若欲得以上大功德,應當叁七日中,一心精進,修前方法。若叁七日得不到證相,應當加倍用功,切勿懈怠。總之,修法華叁昧忏法,是爲教新學菩薩而設的。因爲他們一時未能入深叁昧,先以事法調伏其心,破除障道罪業,使身心清淨,得法喜味。行者若修至一定時期,可直接按照《法華安樂行品》中的做法,常好坐禅,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起內外諸過,大悲憐憫一切衆生,心無間念。這樣可免忏儀中“事煩爲妨”,入深叁昧,直趨佛所具無量叁昧的門戶。

  

  

《天臺忏法修持(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